虚构与真实

2014-08-22 23:23雷谨键
艺海 2014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雷谨键

[摘 要]纪实影片(factual)是通过讲述真实事件、利用各种拍摄手段以还原逼真场景的电影类型,纪实影片涵盖了战争、政治、情感、自然等多方面题材,为观众展现了不一样的体验和视角。2008年,《拆弹部队》凭借其真实而又刺激的故事和逼真的摄影效果等原因夺得奥斯卡多项金奖,纪实影片的魅力从而被体现。纪实影片反映了观众的心理期待与视野,也向观众展现了真实与艺术相结合的影视效果,被广大观众所关注,因此,对于该类影片拍摄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拆弹部队》 拍摄手法 纪实风格 艺术特色

一、纪实影片《拆弹部队》概述

美军侵入伊拉克后,B连的拆弹小队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队长意外牺牲,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詹姆斯是个奇怪的人,他丝毫不畏惧自己的死亡,根本不遵守作业程序,总是单枪匹马地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不惜一次次地冒着危险脱掉拆弹服。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的赞赏。紧接着,在离任务结束的几十天里,拆弹小队一起经历了许多生死事件,其中包括与英国雇佣兵一起对峙伊拉克反政府武装、随军心理医生死亡、油罐车爆炸、人体炸弹等,任务结束后的詹姆斯仍旧义无反顾地继续了自己的拆弹生涯。

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奖的9项提名,其中包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重要奖项提名,该片的导演更是奥斯卡奖设立以来第四位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女性导演。并且在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桑塔巴巴拉电影节、第三届休斯敦影评人协会奖、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等多家电影节上夺得头牌,并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十大最佳电影。

《拆弹部队》有着独立电影的叙述散漫的风格,影片的故事结构十分随意,既展现了拆弹小组执行任务时的勇敢,也表现了士兵个体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反战的情绪。但是电影的主题又从开篇便已列出:“在战斗中狂飙突击往往能上瘾,强烈而且致命;因为战争就像是毒品”。影片反映了战争的宏观主题,也展现了美国人独有的战争心理,源于真实故事的改编与力求纪实的拍摄手法更是给予了电影强烈的说服力与吸引力。

二、纪实影片的纪实要素

纪实影片中,真实的效果是一个十分考验制作团队的环节,它并非自然而然地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种种手段并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纪实影片中,若想达到真实的效果,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现实、叙事与影像的时空错位与矛盾

纪实影片一般是根据已发生的真实故事而改编拍摄的,这就造成了许多矛盾之处。首先从技术方面来说,已发生事件的连续性无法被百分百的记录和还原,记录工具有着无法延续的特性,这使得现实故事与纪实影像无法同步。例如拍摄一个人一天的生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拍摄还原其24小时不间断的现实生活,因为一方面我们的技术无法满足无限制记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点滴不漏、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事件发生发展的所有过程。

其次,纪实影像有着记录者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矛盾,这会影响纪实的真实性。并且即使在现场,记录人员也未必可以完全并且客观地掌握整个事件和把握其中的必然联系。但是纪实影片仍旧需要建立这种现场感和临场感,以求达到真实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怎样真切地建立临场感,都无法彻底实现影像时空与物理时空的重叠或等同。例如在《拆弹部队》中,主人公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个叫“詹姆斯”的银幕形象,而主人公的扮演者则是一位演员。因此在影片中,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角色,还是一个以自身形象自己扮演自己的人,因而,“‘真正的詹姆斯与摄影机的关系成为它自身真实、摄影机真实、被拍摄的真实、胶片上的真实和影片中真实的一部分”①,而这些“真实”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相同的性质与意义。

(二)、观察角度与立场不同的影响

作为事件的旁观者,我们会由于角度和立场的不同从而对客观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甚至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纪实影片中,导演,也就是记录者的表述方式与记录风格的不同也会对影片产生十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影响到事件的性质。作为反映伊美战争的《拆弹部队》,有着强烈的主观角度,立场和导演的创作主题都对影片的性质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它有着美国主旋律电影的嫌疑;另一方面,在主题上,《拆弹部队》不仅反战思想不够强烈,甚至有着对好战人士的解读。这些问题对于纪实影片的事件客观性起着重要的影响,它也决定了影片传播的思想主题。

(三)、视听语言的创作的影响

影片摄制过程中镜头的选择与运用、剪辑制作、音响配置等,都会影响到纪实影片的叙事风格。一旦进入摄制阶段,摄像师镜头的选择就已经融入了导演出于表达需要而预设的对事件的内容及形式的选择,同时也表现了摄像师本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作为影视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影片主创人员所拍摄到或者是其所愿意让我们看到的影像,因此在影像素材的选择上,编导者不仅仅有艺术上的考虑,同时也夹杂了其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宗教意识、伦理观念等诸种要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所有这一切,最终将通过摄影机的镜头体现出来。

在电影拍摄创作过程中,摄影镜头随不同镜头变化而形成的光线明暗的变化、色彩浓淡对比的变化、构图取舍的变化(例如银幕画面上的影像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受光的作用和影响,能够使我们从生理上的视觉直观转入形象思维的心理感应。并且在影片中,色彩不仅仅代表了感觉和心理,还富有极强的象征含义。这些在摄影中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审美判断,激发其不同的情感。

除了前中期拍摄,剪辑师的后期工作也非常重要,例如《拆弹部队》中有着突然性的快节奏剪辑部分,电影中的快节奏剪辑可以大大的扩展或压缩时间和空间,运用一系列镜头表达一种情绪,也可使他们彼此相互冲击。电影中快节奏的剪辑也为影片的连续性提供了紧凑感。连续性的紧凑感使电影中的叙事更为流畅,更为真实。endprint

同样,音乐的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因之在客观上也就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事件的性质。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被拍摄对象也会成为影响纪实的重要因素。一个被拍摄对象,当他面对摄像机镜头时,有可能“怯镜”或激发出其“表演欲”,甚或被拍摄对象不愿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状态,这样就会使其脱离开日常的生活状态而进入到一种假定状态,这会造成被拍摄对象心态或表情的不真实,因而也就影响到了影片对真实状态的记录。

以上特质决定了纪实影片的“纪实”,它既不能呈现“现实”,更无法复原“真实”,而仅仅是通过摄影机的镜头记录和实现对现实物理时空的再现与重构,从而为我们营构出“真实”或让观众逐渐接近“真实”。它可以无限地向“现实”靠拢,但却永远无法实现“现实”;它永远在向“真实”迈进,但却永远无法到达“真实”。这也许是纪实影片的宿命,更是纪实影片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所展示与呈现的,不仅仅是现实的“真实”,更是对“真实”的诗意呈现和睿智思考。

三、《拆弹部队》纪实风格与艺术特点

(一)、摄影手法

1、手持摄影。正如许多纪实电影一般,《拆弹部队》也在拍摄中大量使用了手持摄影的摄影方式,肩扛摄影机的画面抖动的特点给予了人们强烈的视觉真实感的体验。在影片中,随着士兵的动作,镜头也有着强烈的晃动,这种拍摄手法给予了观众现场拍摄记录的错觉。纪实影片有着伪纪录片之称,为了达到纪录片的临场感,手持摄影的运用必不可免,现场感极强的抖动画面在感官上给予了人们强烈的刺激。

手持摄影使用一种比较轻便、易于徒手操作的摄影机,也指一种电影拍摄方法,为了表现纪实风格而经常使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例如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就有战地摄影师手持16MM胶片机跟随记录,这种摇晃、不稳定且粗糙的画面强烈突显了战地的现场感与真实感。《拆弹部队》在影片之初,抖动的画面配合着DV效果的粗糙感,一开始便给予了观众真实的纪录片感受。从00:36到2:00分钟的镜头,几乎全是手持拍摄,画面摇晃不稳定,构图也有些杂乱甚至不完整,每一个镜头的停留都基本不超过3秒钟——从逃跑的人群“晃”到戒严的士兵再到赶来的装甲车,一幅幅短暂琐碎的画面自然地拼接成一段现场画面,不像是在看电影,而像是一个战地摄影师用手中的DV记录下了真实发生的一瞬间。

2、变焦拍摄。影片中先出现桑伯恩的近景,2秒钟的观察到举枪,然后瞬间切换到瞄准镜中当地男子的脸部特写,晃动持续3秒,再切回近景放下枪。在某些情况下,镜头模仿地是拆弹队员的目光,当詹姆斯拆弹时,其他队员必须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目光必须时刻变换,迅速转移。这样的镜头(目光)背后是战场上人物的心理状态。

又例如在55秒开始时,桑伯恩等人在沙漠与雇佣兵遭到偷袭,他们和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的对峙的场景中,多次用到变焦镜头。

这种变焦镜头不仅能交代环境位置,还能给予人环境的严肃紧张的感受,并且通过变焦镜头配以瞄准的主观镜头,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战争体验感。

导演将这样的镜头扩大至整部电影,不仅是拆弹过程中,还有队员们在军营里休息时,甚至詹姆斯和卖 DVD 的伊拉克小孩玩足球时,用的也是这种高度变化的短镜头。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退至其次了,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他们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完整地注视事物了,他们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

变焦手法拍摄展现的画面十分符合人们往远处眺望的生理反应,这更加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并且通过变焦镜头也带给观众强烈的角色体验感,作为战争题材的商业性质的影片,这种强烈的角色体验感与刺激感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存在。变焦拍摄手法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内涵与感官刺激。

3、主观视角。影片中多次运用主观拍摄手法为观众展现出角色的视角,这种主观拍摄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并且能够更细致地罗列出人物所在环境的情况。主观拍摄手法在纪实影片中的运用十分冒险,如果镜头穿插较为合理可以有助于建立临场感,但是一旦有所失误,则会出现逻辑性错误,影响影片的真实感。

在《拆弹部队》中,导演使用了许多主观镜头,几乎每个角色都有主观镜头的表达,特别是主人公在拆弹作业时的主观视角表达。

同样是一片堆满杂物垃圾的空地,从摄影师的主观视角拍摄的画面就远没有从拆弹队员主观视角(防爆服)中拍摄的画面具有真实感。

《拆弹部队》的主题比较散漫,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十分庞大,其中表现士兵的心理体验是比较主要的主题之一,因此在影片中,主角色彩并不强烈,导演给予每个角色比较细致的描述。力求通过较为全面的描述展现出更多的人文主题。主观拍摄手法的运用帮助导演更加细致和简便地展现角色的内心和视角,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4、空镜头。令人最为记忆尤深的空镜头是在影片最后部分,詹姆斯没能救下被绑了炸弹的伊拉克人,当他被冲击波击倒在地上时,看到天空中飞着一只鲜艳的风筝,这个镜头是该影片亮点之一。

空镜头的运用为影片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信息,通过蒙太奇手法从而展现出更多的深层含义。在影片中,较少的空镜头提高了影片的意境和含义,由于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较为复杂和多元,因此影片的空镜头的运用也更加别有韵味,空镜头增加了纪实影片的艺术性,提高了其审美价值。

(二)、镜头特点

1、 DV风格。《拆弹部队》的画面风格并非传统电影或数字电影画面风格,这是《拆弹部队》的一大特点。DV风格的画面给予了《拆弹部队》更为强烈的真实性和临场感。这使得整部电影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如同新闻纪录片一样,真实的视觉感使得电影的纪实风格尤为明显和突出。在电影中,镜头的模糊感和DV画面效果伴有的电流雪花等效果配合画面内容,使得影片的紧张感与危机感十分强烈,这种视觉效果能够短时间带给观众视听刺激,将观众带进真实的战争当中。endprint

影片中,一个拆弹机器人携带的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持续了26秒,运用现场感极强的DV风格画面,画面模糊粗糙还有电流效果,但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镜头的运动随着机器人的视角变化而变化,没有刻意地去挑选镜头表现,一段自然不加修饰的长镜头足以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这种拍摄手法对于纪实电影来说实乃一大技巧。

2、镜头剪辑快节奏。为了表现出战争的危机与紧张,整部电影在剪辑节奏方面普遍比较快,并且在一些片段中明显加快了剪辑节奏。快节奏剪辑的创作魅力对当代电影而言相当具有影响力,对于电影来讲剪辑对整部影片在风格统御上,是全片结构及效果的关键,并影响着观众对整部电影的感受。《拆弹部队》中一些爆炸镜头会突然展开,快节奏地表现着出人意料的故事发展过程,它为影片塑造出强烈的危机感、真实感。

(三)、 场面调度

1、 大场面的调度。战争题材的电影大多需要恢弘的场面以表现战争的规模与气势。《拆弹部队》中,有着许多成分庞大、元素丰富、结构复杂的场面。例如,拆弹小队与英国雇佣兵受到伊拉克反政府武装袭击的片段,这是一场涉及人物众多,物体也十分多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场面调度的能力。

在54:35至71:45分钟这一段中,在这一场景中,需要处理拆弹小队主要角色的调度,也需要表现英国雇佣兵的形态与思想以及伊拉克反政府武装方面的行动,三方人物的调度和恶劣环境的表述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在这一片段中,导演表现出了欧文对于战争有着恐惧的心态,詹姆斯身为队长对队友的关爱,桑伯恩的冷静、富有行动力的形象;还表现出了英国雇佣兵方面的情况——雇佣兵的嗜财、军纪相对散漫、不够正规等战争中的现实情况;也表现出了对于美方来说的反政府武装的神秘莫测的恐怖形象。在这一片段中,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十分娴熟,影片展现的效果十分明显。

还例如影片中营救被纵火犯带走的埃尔德里奇的一段。在这一片段中,导演将孩童、巷子环境、三个分头行动的士兵的场景组合在了一起,本来毫无章法的场景通过导演的调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刻画出了气氛的危机,利用孩童的出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等。

在影片最后解救自杀式人肉炸弹的段落中,导演充分利用调度能力把整个现场及人物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段落中,导演用不同的机位、角度、景别来阐述剧情的发生,从大远景到特写,从旁观者到主人公,生动地刻画着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剧情的发展。

2、细节的把握与处理。电影纪实影片着重于从视觉上营造出真实的效果。因为纪实电影本身强调因果的故事叙述手法,这种叙述手法需要在影片中得以通过时间、空间来展现。在空间上,影片需要把握住故事、情节以及银幕的空间形象,将这些空间关系进行结合才能够在叙事中获得统一。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导演需要通过布景、灯光、服装、化妆及人物角色的行动,以及更为重要的演员与摄影机调度等要素构成的场面调度来达到这种时空的统一,在纪实影片中能够达到不违和、不做作的效果。

《拆弹部队》在这一点上并非掌握得十分完美,例如导演对于拆弹方面的细节了解和把握不够专业和全面,拆弹的过程在影片中显得过为个人英雄主义,不够贴合真实。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影片在展现风土人情、当地人对于美军的反映等方面,导演发挥了女性细心细致的优势,通过简单的人物特写镜头对当地人民的情感进行了展现,少对白、少动作的处理在影片的表达上为观众留了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一方面来说,《拆弹部队》在细节的处理上可谓有褒有贬,有着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结语

《拆弹部队》作为一部横扫奥斯卡等多种电影奖项的电影一直以来受到的争议颇多,从电影拍摄方面来看,《拆弹部队》有着许多经典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的拍摄方法。作为纪实影片代表作品之一,它包含了许多纪实影片创作的理念和手法,以它为蓝本来研究纪实影片作品是比较合适且具有代表性的。

手持摄影、(极速)变焦距推拉、虚实调焦等纪录片影像特征保证了《拆弹部队》采用快速剪辑、跳切等非常规手段的可能性, 两者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而影像风格和剪辑手段又服从于导演对影片美学观念的总体构思。其他电影中的主镜头是场景拍摄时必设的机位, 其作用是通过全景交代整个场景中角色的空间位置关系,而在《拆弹部队》中, 很少使用主镜头, 即使偶尔为之, 也是摒弃使用固定镜头拍摄主镜头的做法, 而是使用手持摄影辅之变焦距推拉的方式拍摄, 这种方式加强了主镜头的主观感受。总之考察整部影片,其中除了极少数固定镜头外, 整部影片都采用手持拍摄, 形成了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晃动、(极速)变焦距推拉、虚实调焦、不规则构图、画面的雪花及粗颗粒效果等等。而影片经常使用快速变焦距推拉替代镜头切换的功能, 这种手段不仅强化了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 而且比单纯的切镜头更有视觉张力和情绪感染力, 特别是极速变焦距推拉和镜头快速切换相结合, 使这种张力达到了极致。

纪实影片需要展现的是真实、逼真,而正是运用手持摄影、变焦拍摄、主观视角、DV风格等摄影手法才能将它的特点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纪实影片虽然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些拍摄手法却可以让它无限接近“真实”。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①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