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林区蓝靛果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2014-08-23 00:46王洪学王洪刚
森林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先端蓝靛伊春

张 巍,王洪学,王洪刚,王 冶

(1.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伊春 153000;2.黑龙江省伊春市资源林政局,黑龙江 伊春 153000)

蓝靛果忍冬是伊春林区浆果资源中比较典型的品种,鉴于其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我们近年来分别对伊春林区多个林业局的野生蓝靛果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察。

1 种质资源调查

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广泛分布的蓝靛果品种主要为蓝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L.var.enulis Turcz et Herd)。但近年,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在带岭大菁山海拔1 120 m左右还分布着宽叶蓝靛果忍冬(va.venulosa(Max)Rehd.)这一变种(如图1所示)。

另外在南岔石头河林场海拔550~650 m发现有蓝靛果的一个种源存在,在野生情况下与蓝靛果忍冬混生。经分析查证,初步证明为宽叶蓝靛果忍冬在不同海拔的变异(如图2所示)。通过对3种蓝靛果进行比较及分析发现,其在形态学特征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1.1 3种蓝靛果形态特征差异比较

蓝靛果忍冬全株被毛。叶长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1],叶片长3.0~4.6 cm;宽度为1.0~1.3 cm。苞片狭披针形,密生长毛,上面中肋下陷,下面明显突起。

宽叶蓝靛果忍冬全株无毛,叶较宽,3叶迹,宽卵形或近圆形,先端钝圆或稍短尖状,叶缘无毛或略被毛。叶片宽度一般为2.8~3.1 cm。最宽可达到3.4 cm左右,叶长5~5.5 cm;叶柄长3~5 cm,叶先端钝圆或稍短尖(如图3所示)。

图1 宽叶蓝靛果忍冬

图2 宽叶蓝靛果忍冬变异

图3 宽叶蓝靛果变异种叶片(左)宽叶蓝靛果叶片(右)

南岔石头河林场发现的蓝靛果形态特征与宽叶蓝靛果忍冬相近,其全株无毛,但新生枝常被毛。叶广卵形,叶缘有明显整齐的绒毛,但只存在于叶缘。叶片长5.5~6.5 cm;宽度一般为2.5~2.8 cm,最宽为3.0 cm左右,叶柄长2~4 cm;叶先端钝尖或近卵形(表1)。

其次,石头河蓝靛果忍冬花鲜黄色,而蓝靛果忍冬和宽叶蓝靛果忍冬花淡黄色。花冠长1.4 cm左右,与宽叶蓝靛果相近,略短于蓝靛果忍冬;蓝靛果忍冬和宽叶蓝靛果双花常呈“11”型并列,石头河蓝靛果忍冬双花常呈“V”型并列。

周以良等在对宽叶蓝靛果忍冬的记录中记载的特征之一,是宽叶蓝靛果忍冬果实先端钝圆或稍短尖状(非尖头),而蓝靛果忍冬为果实尖头[1,3]。但通过对伊春林区的蓝靛果进行的观察发现正好相反,即蓝靛果忍冬果实先端内凹,少有尖头。而宽叶蓝靛果先端常尖头,少有内凹现象。至于这一现象是否属于地域差异,还将继续观察。

1.2 3种蓝靛果果实差异比较

忍冬属起源较晚,目前处在进化的活跃期[4-5]。通过对3种蓝靛果果实分析发现,其果多项指标均显示出一定差异,详见表2。

表1 不同品系蓝靛果指标对比

表2 3种蓝靛果果实相关性分析

另外发现,在野生状态下,宽叶蓝靛果果实一般具有细长形或稍短粗形两个自然型态。但这两个形态会随当年的气候因子的变化而随机出现变化,即某一植株第一年果食或全株细长,第二年或全株稍短粗,但全株果型会始终保持一至。如:于2011年在大菁山挖下的宽叶蓝靛果成年植株进行栽植,其中的K4单株就出现了第一年为短粗果,第二年为瘦长果这种情况(第一年采果于大菁山第二年在田间)。同时,这一情况在蓝靛果的其它品种中也广泛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蓝靛果在果实成熟期其性状并不十分稳定,受外界条件影响很大[4,6]。另外,虽然性状发生改变,但口感却没有改变。这也排除了宽叶蓝靛果口感受地理条件影响的假设[2]。

宽叶蓝靛果在大菁山上5月下旬开始萌发,初花期一般为6月中旬,果期为7月中。但移植下来后,初花期最早提前到5月10日左右,5月15日左右花期全部结束。果期提前到6月7日左右,比在大菁山上的蓝靛果期提前20 d左右,比正常的蓝靛果提前1周左右。对于这一变化,目前只能解释为地力及气候因子的变化所导致,但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持续性,以后还将做下一步观测及分析。

1.3 花粉性状比较

由于花粉粒性状是极为稳定的遗传性状,较之营养器官来说,不容易受环境饰变的影响,因而依据其大小、形状等特性的变异可以进行物种的分类与鉴定[7]。

对花粉进行观测得知,宽叶蓝靛果变异种花粉形态近于圆形,密部毛状突起,有多个生殖孔。其半径为82~88μm(如图4所示),宽叶蓝靛果花粉半径为84~90μm,两者十分相近。普通蓝靛果花粉常为椭圆形,花粉半径为62~71μm左右,两者有所区别。

2 结论与讨论

目前国际上认定蓝靛果亚组只包含了16~17个种类。前苏联植物志将这些种类都当作种来处理。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则是将包括宽叶蓝靛果在内的其余种类作为L.caerulea这个复合多态型种的内部分类群[5],都当作变种或变形。本文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方法,将宽叶蓝靛果做为一个变种处理。

2.1 对于宽叶蓝靛果的调查

国内对于宽叶蓝靛果的记载及研究相对较少,但通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宽叶蓝靛果与蓝靛果忍冬的差别很大,且性状稳定。其主要特征有:株高1.4~1.7 m左右、叶片较大、全株无毛但叶缘有整齐绒毛,株型大、果大、口感略苦涩、花鲜黄色等。

图4 蓝靛果变异种花粉(×40)

这一品种在带岭林业局大菁山上首次发现。但大菁山的生态环境这几年因风力发电等受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宽叶蓝靛果这一种源的生存。以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宽叶蓝靛果在大菁山只剩三处天然分布,其中只有一处分布区相对较大,面积约0.6 hm2。所以有必要对这一资源加以保护。

2.2 石头河蓝靛果定位

对于南岔石头河林场发现的另一蓝靛果品系,以目前观测分析,更偏向于是宽叶蓝靛果不同海拔的变异,主要根据为:

(1)叶片宽大,叶宽平均在2.5~2.8 cm之间,叶长平均为5.5~6.5 cm之间。叶先端近卵形,钝圆或稍短尖。两者相对接近,但与普通蓝靛果相差很大。

(2)花冠长1.1~1.45 cm左右,更接近宽叶蓝靛果1.28 cm花冠长度,略短于普通蓝靛果0.9~1.2 cm的花冠长度;

(3)单粒重为0.54~0.84g,果长为14.89~18.97 mm之间,千粒重为674.5g左右。大菁山蓝靛果单粒重为0.66~0.98,果长17.06~22.21 mm,千粒重为651.6g左右。其与普通蓝靛果差别很大,与宽叶蓝靛果稍有差别。

(4)石头河发现的蓝靛果口感苦涩,与宽叶蓝靛果十分接近,与蓝靛果忍冬相差巨大。

目前,已对上述品种开展了人工繁殖试验,以观测其遗传稳定性。

3 结束语

伊春属于小兴安岭末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开展小浆果方面的研究。而蓝靛果以其适生性强、出汁率高、易加工及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各类小浆果品种中尤为突出。开展蓝靛果方面的研究,即可以扩展地区经济,增加伊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丰富市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伊春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黄普华,邵忠文,卓丽环.我国东北地区蓝靛果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研究,1982(3):57-60.

[3]颜承云,杨治伟,刘 娟.黑龙江省蓝靛果忍冬的资源调查[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18-19.

[4]朱 颖,董玉芝,昝少平.基于ITS序列探讨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var.edulis)的系统位置[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28-31.

[5]霍俊伟.蓝靛果忍冬(Lonicera L.subsect.Caeruteae)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的RAPD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

[6]林淑玲.生态因子对蓝靛果忍冬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3.

[7]霍俊伟,睢 薇,杨国慧,等.东北地区野生蓝靛果忍冬花部形态变异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7):21-24.

猜你喜欢
先端蓝靛伊春
封面照片说明
钩藤花
伊春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伊春地区近60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不同比例尺航磁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以伊春森林覆盖区为例
先端帽辅助在结肠镜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西藏兰科一新纪录种
——长爪厚唇兰*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