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研究策略*——《斗门区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和保护》专题为例

2014-08-23 02:17黄兰芬黄耀忠黄凌峰
教育信息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本文化遗产物质

黄兰芬 黄耀忠 黄凌峰

(1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中,广东珠海 519100; 2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珠海 519100 ;3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教育装备中心,广东珠海 519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和保护是地方和国家近年来重点保护的工作之一,我们通过对斗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研究,进而有效推动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和保护。而这些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研究策略对于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参考性,我们认为只要用心的投入开发和研究,配合一些有效的研究策略,一定可以对当前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和保护作出积极的推动,并最终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研究和推广模式,本文正是基于此而作出的一些有效探索。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是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既包括民间音乐、民俗、曲艺、舞蹈、美术;又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内容十分广泛[1]。

2.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依据当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后的产物,主要对它进行后期的标准化处理,包括存储、传送、展示和调用等等。进而形成一套特色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材库,它的载体一般以数字化形式如图片、动画、视频和文字等体现。

斗门区各级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如有:乾务飘色、装泥鱼、水上婚嫁、装风鳝、咸水歌、煮咸茶等17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珠海市之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多项。

3.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就是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以学校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校本教材。

二、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保护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数字化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意义

斗门区是珠海市西部行政区域之一,占地面积较大。人口近60万人,80%是乡镇农村人口,有50多所中小学,近6万名学生。斗门区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蕴藏着较多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水上婚嫁、竹篾帽少女舞蹈、黄杨曲艺、乾务飘色和腰鼓等等[2]。我们多年来都没有对这些非物质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即使有,也没能把它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以致年轻一代和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认识不足,由此产生了地方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不可挽回的精神缺失。值得可喜的是,近年来在斗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斗门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方面的发展势头很好,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更好弘扬斗门区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我们课题组经过详细和慎重的考虑,决定把斗门区民间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数字化校本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数字化素材和校本教材。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产在我们的中小学生当中留存下来,并发扬光大,则不失为家乡做出应有的责任。

三、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

1.注重对原始素材进行标准化的整理工作

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把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并记录和保存下来,通过多种形式来储存,不但方便修改、检索和运用,更有利于信息快速的传播。但由于我区有17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涉及的内容知识也很广,为了更好的整理这些原始素材,标准化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标准化的制定工作必须走在最前面,我们为此确定了几种素材的标准:

(1)网络视频统一采用标准FLV格式,大小不超过10M。

(2)所有的网络动画采用统一标准的SWF格式,大小不超过5M。

(3)所有的图片采用统一标准的JPG格式,像素1000*700,大小不超过300K。

(4)所有的文字统一采用TXT格式,数字不超过500字。

(5)所有的素材要按主题分类,按模块化结构来展示和储存。

(6)提供部分PPT成品和专题网站的模版供参考。

经过这样的标准化规范后,无论是专题网站、素材库还是教师的PPT课件和其它成品,它的容量和清晰度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在传播发送时更显得方便,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时不但提高了效率,对素材的使用更显得有信心,大大提高了使用率。

例如,我们把斗门区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以维基百科的网站形式来编排和检索[3](如图1),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对素材的把掌和管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查阅这些文化知识。

2.注重与现行教材相结合的策略

图2 水上婚嫁词条解释资源和专题网

我们在现行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A、B版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教材内的例子、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有效的整理,从中用我们的素材替代部分内容,让学生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初步的认识。如:B版第二册下第二章《动手创建自己的网站》一课的内容,书本上第一节是采用西安科技大学的网站作为例子,第三节则是采用《难忘的回忆,永远的同学》为例子来创作新的网站。教师上课时大多参考教材配备的CD素材进行上课,效果不能说不理想,但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多,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纯素材而已,学生对它感觉和兴趣不明显。基于此,我们把本章节的素材全部改为斗门区白蕉镇灯笼少水上婚嫁的素材(如图2),建立几个相关的网站和维基词条解释供学生参考,整章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围绕“水上婚嫁”的本地文化专题来进行,在教授操作技术和技巧的时候不失传播本地的文化特色,学生不但乐于学习,更对水上婚嫁有了深刻了解。

这样,我们不但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3.注重与相关部门和学科进行研究的协同性策略

图3 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读本

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面较广,我们把它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相结合进行研究时十分注重与相关学科进行合作研究的策略。如我们会同区教育局教育研究中心、区文化局文化馆等部门有选择性地组织编写《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如图3),并作为我区各校校本课程的参考内容。在几所试点学校开设本区民间艺术课程,我们聘请了本区民间艺术专家到学校讲课并作现场表演,这些举措得到了试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欢迎,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师和区教研部门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把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与他们进行分享,把我们的资源库和素材库与他们共享,让有意参与学科研究的教师从中得到一些资源。开展课题工作以来,我们认为协同性的研究策略在本课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注重结合多活动、多形式的活动性策略

自确立研究课题以来,我们通过与相关部门,如区青少年宫、区科技局、区科协和中国电信斗门分公司等单位定期举办专题的学生电子作品竞赛如斗门镇的“锣鼓柜”、乾务镇的“飘色”、莲洲镇的“舞龙”和“地色、白蕉镇水上人家的“婚嫁”等专题活动来增进学生的电脑创作水平,形式包括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站设计和报刊设计等,这样,不但能增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对作品的综合创作水平,又能体现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每年3月份举行的广东省中小学生电子软件作品比赛,我们都会选择一批优秀的学生电子作品上送,其中部分的优秀作品正是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作品,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图4)。

图4 《春节巡游》获广东省第十三届学生电子软件作品一等奖

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师资和文化小传人的培养。多年来,由于我区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教育,目前教师自身对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不多,难以承担传承和保护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通过多活动、多形式来培养师资,如区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少儿花会活动、科技节和美德少年等活动中都会渗透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教师在比赛活动中深入了解它们,并通过学生的表演(如图5),小部分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大使,并进而成为小传人。

图5 斗门区实验小学《 冲虾》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在联合国总部演出

[1]参考网站: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斗门区教育局、斗门区文化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读本. 2012.

[3]维基百科的网站. http://zh.wikipedia.org.

猜你喜欢
校本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