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说明文教学变得灵动高效

2014-08-25 06:57李秋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圈点苏州园林说明文

李秋菊

说明文要教什么?如何确定它的教学内容?以前,教师们最熟悉的教学内容就是:明对象,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语言准。

参加了“国培”,听了王漫老师“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我对过去说明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说明文,这就使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把它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说明文教学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呢?

一、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要让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灵动而高效,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说明文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上课伊始,学生的思维一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徘徊于上节课的疑虑中,有的则沉浸在课间的娱乐中……如果此时教师结合文章,以一个新鲜、恰当的内容来导入,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视频《故宫博物院》,播放结束后,请大家略谈感受。然后适时引入:“这么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想到实地一睹她的风采吧,那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跟随我们的‘免费导游黄传惕仔细游览这昔日的皇家禁地紫禁城,步入《故宫博物院》。”这个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大体的感知,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课前我先介绍恐龙的知识,用幻灯片放映各种恐龙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或购置)一些实物、模型、动

植物标本、挂图、表格等教具来辅助教学。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能使教学过程新颖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他们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的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准确表述。最后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语言的乐趣。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文章的闪光点,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效。

二、提示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这样才能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王漫老师在“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中,明确表明说明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先教给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经常用到的“圈点批画法”,即圈点关键词语,批注说明方法,勾画关键句子。

“圈”是对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圈记、点示。在阅读中,可将衔接各段的连接性词语、体现事物特征的关键词语、限制修饰性词语进行圈点,一来可以强化记忆,二来比较醒目,便于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问题。

“批”是对说明文中运用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时随时发现运用到的说明方法,随时在相应页面的右边简单批出说明方法,这样可在做题时迅速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减少回读,还可以很快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画”是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勾画。可勾画的语句往往是首括句、尾结句、过渡性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勾画这些语句往往有助于很快地分析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等。

然后我让学生用“圈点批画法”通读全文,进行圈点批画。我巡查圈点批画的情况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自己画出了各段的中心句。如: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学生除了能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有不少还在第三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旁批注了“作比较”;在“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旁批注了“打比方”……

在学生圈点批画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补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开发资源,拓展说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

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适度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补充举例“蚂蚁移窝,天井成河”“猪叼草,雪花飘”等劳动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物候现象,进而引入诗人笔下的物候,寻找诗句中的物候现象,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把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

总之,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学生失去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适当地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愿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努力追求,力争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圈点苏州园林说明文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圈点、勾画、批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分析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催债与还钱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杨慎研究《风骨》篇述评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