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课堂心理契约的策略

2014-08-25 04:54徐国松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肯德基契约个体

徐国松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可以将其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发展期望。本文试图把这一管理学理论运用于政治教学领域,为我们研究政治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联系师生的心理纽带,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满意感和对学习的情感投入程度,并最终决定学习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课堂心理契约的建立有以下重要作用。

首先,构建课堂心理契约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具有一种潜在的活力,这种活力源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互评,是一种多向的交流,这种交流让学生对教学活动充满兴趣,在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及评价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刻的领悟。构建课堂心理契约有助于活跃教学心理氛围,为实现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其次,构建课堂心理契约有利于注重高中生的内心体验和增强高中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关注教学的生活化,还教学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政治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当点燃学生这把火把的“点火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潜在的力量充分展现出来,而点燃心灵火花则需要构建心理契约。

再次,构建课堂心理契约有利于促进高中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人格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构建心理契约有利于教师把握教育契机,渗透人格教育。

心理契约的构建是一项隐形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从高中政治教学来看,构建心理契约要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引领个体进入努力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探究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进入个体努力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相互交流,受到真正的启迪。

譬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一框题“公司的经营”的教学时,没有把教材上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背景材料:据全球著名AC尼尔森调研公司调查,肯德基被中国消费者认为是“顾客最常惠顾”的品牌之一。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到现在,在中国获得了飞速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肯德基在中国800多个城市和乡镇拥有了超过4200家餐厅,遍及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说说肯德基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由于肯德基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问题一经提出就激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肯德基的食品味道鲜美、用餐环境良好、服务周到、产品不断创新等等。这些观点虽然不成体系也没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关于决定公司经营成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自觉地进入个体努力的状态。

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个体努力能获得个体绩效

个体绩效是个体努力成果的体现,也是促进个体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难度一定要恰当,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合理设计问题的难度。难度合理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对学生来说,从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应太遥远,“既新颖适度又和原有经验联系得上”。只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竭力从已知中探求未知,并通过努力获得个体绩效。

三、及时评价,强化反馈,实现相互肯定

课堂中的心理契约表现为,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

的心理需要与发展意愿,并尽量给予满足;而学生也会

为课堂目标的实现全力以赴,因为他们相信课堂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操纵学生去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而是找到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立体的评价,使学生的课堂参与获得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案,尝试建立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并重的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程度、交往状态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通过这种多元立体评价,构建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为满足学生的自我期望创设良好的隐性环境,与学生达成基于共同目标之上的心理期待,并以之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这种课堂心理契约的驱动下,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成为一种期待和乐趣。

四、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方式,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求时,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心理归属感,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课堂心理契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诊断和自我纠查,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进行开放式作业。譬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但如果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抄写效果不佳。为了帮助学生归纳和回顾知识,笔者在每个单元结束时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及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选择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每人写一篇“学后感”。笔者只告诉学生“学后感”写作的基本要求,至于具体内容就由学生自己视情况而定,笔者在批阅后进行及时反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开放式作业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纠查,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心理归属感,也促进了学生的个体努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构建课堂心理契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努力,获得个体绩效,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增强对政治课堂的心理归属感,以自己更加积极的学习行为作为回报,使政治课学习成为一种精神需求,成为一种期待和乐趣。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肯德基契约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美国“找不到”肯德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蒙古国肯德基致247人食物中毒
过圣诞,360万日本家庭吃肯德基
又有人号称自己获有肯德基的炸鸡配方了,不信你做做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