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

2014-08-25 15:42邱连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时事政治课学科

邱连福

思想政治课是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的过程,客观上偏向理论化,教学形象比较枯燥,对于个性活跃的学生来说,学起来觉得较为乏味,对内容的掌握也不理想。如何才能上好思想政治课,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树立正面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亲其师,信其言。”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师必须重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感情更融洽、更具合作性。为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关心学生,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交朋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价值观。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自己的“亲民效应”,从而以自己良好的学识、品德、能力、情趣去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和追求等产生影响。同时,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及时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地做到扬长避短,这样才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二、认真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青少年的心理也因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教育的规律,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学生

团结互助,抗震救灾。③“两会”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活跃在各个领域,反映民意,凝聚民力。④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创新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思考:①材料A的内容是如何体现上图中“中国梦”的具体内涵的?②材料B的内容是如何体现上图中“中国梦”的三个必须的?

2.总结感悟:素材之间的联系复杂多样。可能是总分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系;可能是一一对应,也可能是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可能互为因果,也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平时的主观题练习中要重视素材阅读,积累解题经验。

【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中考试题通常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考查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二轮复习中巧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能力,笔者有如下几点感悟。

1.学生困惑是学科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中考对学科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含收集、提取、处理、概括信息的能力,多角度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提高二轮复习实效性,首先要认清学生的真实困惑,找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笔者在问卷调查与错题分析的基础上,搜集了学生一轮复习后的典型困惑,并将其作为二轮复习专题。本节二轮复习课解决的就是“如何提取主观题素材有效信息”这一学生困惑。

2.时事精选是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时事素材是能力训练的有效载体。时事素材的选用要坚持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针对具体的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精心选择社会生活中真实、新鲜的热点素材,并力求多样化的呈现形式。笔者的这节课以“中国梦”为主题,选用了一则短材料、一篇政论性文章、一幅图片、一组材料。素材量看似很大,但主线明确,内容一致,通过呈现形式的巧妙变化,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审读素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主体探究是学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自我诊断、合作探究等历练才能养成。笔者在二轮复习中,一方面坚持以练代讲、少讲精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答题,教会学生自我诊断的方法,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对症下药,力求开出个性化的药方。另一方面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讲的原则,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经验与教训,进而凝聚班级正能量,让学生在互助中成长。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时事政治课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时事绘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超学科”来啦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