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材的弊端

2014-08-25 06:02姜能森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代表性人教版内容

姜能森

众所周知,新课改下的高考历史采取的是“3+1”的模式,即除了三本必修(分别介绍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外,再从四本选修教材中由学生任选一本教材进行考试。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历史教学对选修教材的处理往往是选择其中的两本教材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考试中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我通过近几年对选修教材的接触和钻研,发现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的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从其内容与必修重复、部分内容不具有典型代表性,以及改革内容涉及比较单一等六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不断反思来达到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

一是其内容与必修的内容重复过多。在新人教版选修一(以下简称选修一)的教材中,总共安排了九大改革,其中中国四个,外国五个。但是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中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而“欧洲的宗教改革”则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讲述。九大改革中的两大改革在必修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再加上“戊戌变法”在历史必修三的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也有讲解。这对教师来说很难把握,详细讲解等于浪费时间,因为其内容的主体部分在必修教材基本上已经讲解到位,不讲又怕影响学生,在这一点上师生都觉得难以取舍。

二是所选部分改革不具有代表性。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改革很多,教材所选择的改革应该要具有代表性。教师只有通过对有典型代表性改革事件的讲述,才能从中找到改革规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选修一的第六单元中却介绍了

埃及的穆

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一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封建性质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这场改革除了在地域上代表非洲之外,其他没有什么明显的代表性。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近代化,但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且改革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对外扩张没有使埃及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埃及最终成为西方的势力范围。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化革新”和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更具有代表性,特别是日本的“大化革新”,基本上是在唐文化的影响下策动的,开启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充分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这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对同一类型的改革重复过多。正如刚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改革林林总总,所选择的改革应该在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在选修一第七、第八单元分别对18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改革中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详细论述,不是说这两个改革不重要,只是说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点:都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等等。在有限的篇幅中简述两个同一类型的改革有点不科学,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如只学到一个改革,也会联系到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改革和革命。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一在这里介绍一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或者腓特烈二世改革效果可能更佳。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了国家政权,将农奴制推上了发展顶峰,在她在位期间,俄罗斯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腓特烈二世改革加强了普鲁士的实力,确立了普鲁士的欧洲大国地位,为德国统一奠定了基础,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君主的典型代表。

四是改革内容涉及领域不够全面。历史上的改革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改革不胜枚举。但我们发现选修一过于侧重政治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只是谈及欧洲宗教改革,而对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则没有明显的反映。当前,绝大多数改革涉及的层面肯定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在教材中我们也许需要向学生重点呈现一些经济制度的改革,例如税赋制度方面的“初税亩”、“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就是很好的改革范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推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介绍经济改革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内容,还有利于为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此外,重视经济改革,其实就是等于触动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时代主题。

五是内容过于繁琐,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普遍认为除教材呈现的内容外,我们没什么内容可重点讲述和分析的,因为教材已经把该呈现的都呈现了,根本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语文教师在归纳段落大意,况且教材在内容上条理已经很清晰,基本上是每单元的第一节课讲改革背景,第二节课讲改革内容,第三节课讲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由于教材内容繁琐,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很多可以展开的余地,学生就没有必要进行其他的探究性学习,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上,而考试对于教材而言又基本上偏离教材,很少考教材具体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材像一块“鸡肋”。要求学生认真重视教材可能“费力不讨好”,不重视教材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师生对教材都不好处理。教材的编排体例,应该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详略得当、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简洁生动,否则,容易冲淡教学主题,背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当然高中历史教师也可自行对教科书进行重新处理,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必须把握好每个改革的核心和实质,阐述清楚教科书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是高考考试内容侧重中国史。湖南省从2010年开始进行新课改后的高考,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发现,改革考试全部都是中国史的有关内容:2010年考的是“宋代改革榷盐法”,2011年考了“盟旗制度”,2012年考了“王莽改革”,2013年考了“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由于教材中的中国史改革只有四个,所以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往往会忽视世界史,因为很多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即“你不考我就不看”。因此,高考改革应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充分发挥高考的学科导向作用,重视世界史有关改革内容的考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史与世界史并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培养其开阔的国际视野。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园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选修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教材的编写和内容安排上尽量科学化,使教材成为学生好学、教师好用的真正的“核心教学材料”。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代表性人教版内容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致敬经典
第五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开启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