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与自由的“共同体”

2014-08-26 07:00薛慧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莫扎特共同体

薛慧

摘要:《d小调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对其写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将音乐动机的贯穿与幻想技法的运用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作品严谨与自由的结合。

关键词: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音乐动机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为主导而创作的器乐作品。顾名思义,“幻想”是这类作品最显著的特色。的确,莫扎特在《d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满戏剧性的写作手法。然而,在这种自由的、幻想性的音乐特质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严谨的一面,如乐曲清晰、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以及莫扎特在整首乐曲中对音乐动机的贯穿。

以往对于幻想曲写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运用的分析上,很少从音乐素材或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作品中“自由”与“规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音乐结构、音乐动机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乐动机的贯穿为分析重点,探究莫扎特如何将“严谨”与“自由”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这部作品。

一、音乐的整体结构

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由引子、慢板乐段和快板乐段三部分构成。各乐段清晰明确,且在音乐性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第一乐段暗淡忧伤,第二乐段明朗直率。整首乐曲为复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均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每个乐段包含两个乐句。其中,快板乐段相对较为规整,乐句采用的是8+8相互对称的结构,与古典主义时期规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乐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乐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开始,开篇便将乐曲带入了忧郁阴暗的色彩中,在直觉与审美的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慢板乐段,乐句a与b以简短的过门和华彩段落作为间隔,先后在不同的调性上多次出现。表面上看,两个乐句相互独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忧伤的优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动机反复,但实际上,它们在旋律构成及和声伴奏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后的快板乐段调性转向D大调,音乐性格活泼明朗,结构规整,和声相对稳定。该乐段的两个乐句无论在音乐性格上,还是旋律形态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两小节是完全相同的。乐段的尾声采用10+10相互对称的结构,最后以D大调的主和弦完满结束全曲。

二、音乐动机的贯穿

(一)四音动机

四音动机作为贯穿全曲的主要动机,其首次出现是在引子部分。在乐曲的7-8小节中,莫扎特通过倚音的运用来修饰简短的分解和弦。我们将这四个和弦的最后一个音符抽出,便可构成一个级进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见谱例1)。

谱例1 四音动机

这个“四音动机”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节中分别出现了两组由四个音构成的级进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节中,将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个二度级进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节中也暗含着一组上行级进的四音音列A-B-C-D。可见“四音动机”作为乐曲主要的音乐素材之一,很好地体现了乐曲的统一性。

(二)叹息动机

“叹息动机”是乐曲的第二个动机。首先出现在慢板乐段的乐句a中(见谱例2)。如图,a句中存在着一个下行二度叹息般的半音动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叹息动机”,却是快板乐段发展的重要音乐素材。

谱例2 “叹息动机”

在第62-77小节的快板乐段中,不仅在上下乐句中多次重现了“叹息动机”,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将此动机在随后的乐句(第78-93小节)中,进行了更为清晰的体现以及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该乐句中各个乐节均以“叹息动机”作为旋律的开始进行扩展。由此可见,这个动机作为乐曲的贯穿因素,体现了其两个乐段的内在联系。

(三)半音阶动机

半音阶动机是贯穿乐曲的最后一个动机。从写作技巧上讲,这个动机的运用,是打破原有的音乐线条,赋予乐曲生命力与幻想性,展现幻想曲自由即兴特质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为重视并经常运用的一种幻想技法。这个下行的半音阶首次出现是在慢板乐段第17-19小节中(见谱例3)。在随后的26-27小节同样以下行半音阶结束,且连续出现两次。另外,在慢板乐段第一段过门(20-22小节)的伴奏声部中,也出现了“半音阶动机”,只不过将其转变为八度重叠的伴奏形态。在乐曲中华彩段落频繁出现的一长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阶,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阶动机”的突出体现。

谱例3

三、幻想技法的运用

在幻想曲的创作过程中,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意性的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独创性的思维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个人的人格特质而有所不同,创作出的音乐也不同。莫扎特在创作中继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风格”,将这种风格突出的运用在了《d小调幻想曲》的慢板乐段。他运用忧伤的小调旋律对情感进行了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他对复杂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创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调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伤的情感运用在他为数较少的作品中一样。《d小调幻想曲》就是这样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还将歌剧以及钢琴协奏曲中的音乐特质运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创作中。例如,音乐性格、速度与力度的突然转变,主题乐段与自由即兴的华彩段落的戏剧性对比,以及不稳定的和声行进与调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运用。然而看似自由即兴的音乐,却是以相同的音乐动机构成的,暗含着音乐素材的贯穿。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在较为严谨的结构下,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自由即兴的幻想技法,将多个主题动机进行了贯穿发展,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质,又拥有较为严谨的素材与形式,成为莫扎特钢琴音乐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摘要:《d小调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对其写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将音乐动机的贯穿与幻想技法的运用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作品严谨与自由的结合。

关键词: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音乐动机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为主导而创作的器乐作品。顾名思义,“幻想”是这类作品最显著的特色。的确,莫扎特在《d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满戏剧性的写作手法。然而,在这种自由的、幻想性的音乐特质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严谨的一面,如乐曲清晰、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以及莫扎特在整首乐曲中对音乐动机的贯穿。

以往对于幻想曲写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运用的分析上,很少从音乐素材或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作品中“自由”与“规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音乐结构、音乐动机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乐动机的贯穿为分析重点,探究莫扎特如何将“严谨”与“自由”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这部作品。

一、音乐的整体结构

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由引子、慢板乐段和快板乐段三部分构成。各乐段清晰明确,且在音乐性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第一乐段暗淡忧伤,第二乐段明朗直率。整首乐曲为复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均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每个乐段包含两个乐句。其中,快板乐段相对较为规整,乐句采用的是8+8相互对称的结构,与古典主义时期规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乐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乐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开始,开篇便将乐曲带入了忧郁阴暗的色彩中,在直觉与审美的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慢板乐段,乐句a与b以简短的过门和华彩段落作为间隔,先后在不同的调性上多次出现。表面上看,两个乐句相互独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忧伤的优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动机反复,但实际上,它们在旋律构成及和声伴奏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后的快板乐段调性转向D大调,音乐性格活泼明朗,结构规整,和声相对稳定。该乐段的两个乐句无论在音乐性格上,还是旋律形态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两小节是完全相同的。乐段的尾声采用10+10相互对称的结构,最后以D大调的主和弦完满结束全曲。

二、音乐动机的贯穿

(一)四音动机

四音动机作为贯穿全曲的主要动机,其首次出现是在引子部分。在乐曲的7-8小节中,莫扎特通过倚音的运用来修饰简短的分解和弦。我们将这四个和弦的最后一个音符抽出,便可构成一个级进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见谱例1)。

谱例1 四音动机

这个“四音动机”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节中分别出现了两组由四个音构成的级进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节中,将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个二度级进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节中也暗含着一组上行级进的四音音列A-B-C-D。可见“四音动机”作为乐曲主要的音乐素材之一,很好地体现了乐曲的统一性。

(二)叹息动机

“叹息动机”是乐曲的第二个动机。首先出现在慢板乐段的乐句a中(见谱例2)。如图,a句中存在着一个下行二度叹息般的半音动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叹息动机”,却是快板乐段发展的重要音乐素材。

谱例2 “叹息动机”

在第62-77小节的快板乐段中,不仅在上下乐句中多次重现了“叹息动机”,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将此动机在随后的乐句(第78-93小节)中,进行了更为清晰的体现以及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该乐句中各个乐节均以“叹息动机”作为旋律的开始进行扩展。由此可见,这个动机作为乐曲的贯穿因素,体现了其两个乐段的内在联系。

(三)半音阶动机

半音阶动机是贯穿乐曲的最后一个动机。从写作技巧上讲,这个动机的运用,是打破原有的音乐线条,赋予乐曲生命力与幻想性,展现幻想曲自由即兴特质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为重视并经常运用的一种幻想技法。这个下行的半音阶首次出现是在慢板乐段第17-19小节中(见谱例3)。在随后的26-27小节同样以下行半音阶结束,且连续出现两次。另外,在慢板乐段第一段过门(20-22小节)的伴奏声部中,也出现了“半音阶动机”,只不过将其转变为八度重叠的伴奏形态。在乐曲中华彩段落频繁出现的一长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阶,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阶动机”的突出体现。

谱例3

三、幻想技法的运用

在幻想曲的创作过程中,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意性的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独创性的思维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个人的人格特质而有所不同,创作出的音乐也不同。莫扎特在创作中继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风格”,将这种风格突出的运用在了《d小调幻想曲》的慢板乐段。他运用忧伤的小调旋律对情感进行了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他对复杂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创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调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伤的情感运用在他为数较少的作品中一样。《d小调幻想曲》就是这样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还将歌剧以及钢琴协奏曲中的音乐特质运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创作中。例如,音乐性格、速度与力度的突然转变,主题乐段与自由即兴的华彩段落的戏剧性对比,以及不稳定的和声行进与调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运用。然而看似自由即兴的音乐,却是以相同的音乐动机构成的,暗含着音乐素材的贯穿。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在较为严谨的结构下,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自由即兴的幻想技法,将多个主题动机进行了贯穿发展,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质,又拥有较为严谨的素材与形式,成为莫扎特钢琴音乐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摘要:《d小调幻想曲》是莫扎特幻想曲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对其写作手法的分析,探究了莫扎特如何将音乐动机的贯穿与幻想技法的运用相结合,从而体现了作品严谨与自由的结合。

关键词:莫扎特 d小调幻想曲 音乐动机 幻想技法

幻想曲,指的是作曲家以“想象力”为主导而创作的器乐作品。顾名思义,“幻想”是这类作品最显著的特色。的确,莫扎特在《d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中运用了大量幻想的、充满戏剧性的写作手法。然而,在这种自由的、幻想性的音乐特质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严谨的一面,如乐曲清晰、较为规整的曲式结构,以及莫扎特在整首乐曲中对音乐动机的贯穿。

以往对于幻想曲写作手法的探究,大多集中在其幻想技法运用的分析上,很少从音乐素材或动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理解一部幻想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作品中“自由”与“规范”的并存。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音乐结构、音乐动机以及幻想技法的解析,以音乐动机的贯穿为分析重点,探究莫扎特如何将“严谨”与“自由”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更深层的理解这部作品。

一、音乐的整体结构

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由引子、慢板乐段和快板乐段三部分构成。各乐段清晰明确,且在音乐性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第一乐段暗淡忧伤,第二乐段明朗直率。整首乐曲为复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均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每个乐段包含两个乐句。其中,快板乐段相对较为规整,乐句采用的是8+8相互对称的结构,与古典主义时期规整的作曲技法相吻合。乐曲的结构图示如下:

乐曲的引子以琶音式的分解和弦开始,开篇便将乐曲带入了忧郁阴暗的色彩中,在直觉与审美的导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慢板乐段,乐句a与b以简短的过门和华彩段落作为间隔,先后在不同的调性上多次出现。表面上看,两个乐句相互独立的、性格各不相同:a句是吐露忧伤的优美旋律;b句是快速16分音符的动机反复,但实际上,它们在旋律构成及和声伴奏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后的快板乐段调性转向D大调,音乐性格活泼明朗,结构规整,和声相对稳定。该乐段的两个乐句无论在音乐性格上,还是旋律形态上都非常相似,甚至最后两小节是完全相同的。乐段的尾声采用10+10相互对称的结构,最后以D大调的主和弦完满结束全曲。

二、音乐动机的贯穿

(一)四音动机

四音动机作为贯穿全曲的主要动机,其首次出现是在引子部分。在乐曲的7-8小节中,莫扎特通过倚音的运用来修饰简短的分解和弦。我们将这四个和弦的最后一个音符抽出,便可构成一个级进下行的四音音列:G-F-E-D(见谱例1)。

谱例1 四音动机

这个“四音动机”在整首乐曲中多次出现。例如:在第12和第14小节中分别出现了两组由四个音构成的级进下行旋律G-F-E-D和A-G-F-E;在22-27小节中,将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符抽出,便可形成一个二度级进的上行四音音列;在87-90小节中也暗含着一组上行级进的四音音列A-B-C-D。可见“四音动机”作为乐曲主要的音乐素材之一,很好地体现了乐曲的统一性。

(二)叹息动机

“叹息动机”是乐曲的第二个动机。首先出现在慢板乐段的乐句a中(见谱例2)。如图,a句中存在着一个下行二度叹息般的半音动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叹息动机”,却是快板乐段发展的重要音乐素材。

谱例2 “叹息动机”

在第62-77小节的快板乐段中,不仅在上下乐句中多次重现了“叹息动机”,更重要的在于,莫扎特将此动机在随后的乐句(第78-93小节)中,进行了更为清晰的体现以及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该乐句中各个乐节均以“叹息动机”作为旋律的开始进行扩展。由此可见,这个动机作为乐曲的贯穿因素,体现了其两个乐段的内在联系。

(三)半音阶动机

半音阶动机是贯穿乐曲的最后一个动机。从写作技巧上讲,这个动机的运用,是打破原有的音乐线条,赋予乐曲生命力与幻想性,展现幻想曲自由即兴特质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莫扎特尤为重视并经常运用的一种幻想技法。这个下行的半音阶首次出现是在慢板乐段第17-19小节中(见谱例3)。在随后的26-27小节同样以下行半音阶结束,且连续出现两次。另外,在慢板乐段第一段过门(20-22小节)的伴奏声部中,也出现了“半音阶动机”,只不过将其转变为八度重叠的伴奏形态。在乐曲中华彩段落频繁出现的一长串的上下行半音音阶,都可以看做是“半音阶动机”的突出体现。

谱例3

三、幻想技法的运用

在幻想曲的创作过程中,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意性的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独创性的思维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个人的人格特质而有所不同,创作出的音乐也不同。莫扎特在创作中继承了巴赫幻想曲中的“真情风格”,将这种风格突出的运用在了《d小调幻想曲》的慢板乐段。他运用忧伤的小调旋律对情感进行了的细腻表达,体现了他对复杂情感的把握能力。在莫扎特的创作中不乏杰出的小调作品,如《唐璜》、《安魂曲》等等。他在小调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集中的,好像他不得不把他所有悲伤的情感运用在他为数较少的作品中一样。《d小调幻想曲》就是这样一部情感深沉的杰作。

除此之外,莫扎特还将歌剧以及钢琴协奏曲中的音乐特质运用在了幻想曲中的创作中。例如,音乐性格、速度与力度的突然转变,主题乐段与自由即兴的华彩段落的戏剧性对比,以及不稳定的和声行进与调性等等,都是其幻想技法的运用。然而看似自由即兴的音乐,却是以相同的音乐动机构成的,暗含着音乐素材的贯穿。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在较为严谨的结构下,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自由即兴的幻想技法,将多个主题动机进行了贯穿发展,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幻想曲的自由的特质,又拥有较为严谨的素材与形式,成为莫扎特钢琴音乐中一部杰出的佳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扎特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莫扎特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你不是莫扎特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莫扎特修鞋
少年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