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流行音乐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2014-08-26 09:18李媛
艺术评鉴 2014年14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高校教育流行音乐

李媛

摘要:近年,大学生自身发展趋向多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向多样性,国家文化建设战略布局逐渐明晰。高等学校如何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立足现实需要,推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流行音乐 高校教育 改革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的多元化时期等五个阶段,对中国歌曲创作情况、重要作曲家和代表作品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和赏析,全面梳理了中国歌曲百年来发展嬗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浅出的阐释了中国歌曲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征,强调了不同时代特征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讲座内涵丰富,见解独到,使师生从中领悟到了歌曲的意境,进而对中国社会历史和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中国歌曲历经百年沧桑,薪火相传着伟大理想的道理,引起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一、流行音乐背景高校课程体系的创建

流行音乐是电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定的画面内容相得益彰,由此强化电影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与内涵意义。甚至可以说,一部电影的背景音乐既能够充分折射出特定作品的人物心理、角色性格、情感意蕴、主题思想,也反映特定时代的影视音乐创作水平、艺术特性和欣赏观念等。

90后的大学生所接受的音乐影响主要来自于各种流行音乐,不系统,一些音乐还藏存着不健康的内容。与原生态音乐传承人对话,建立了原生态音乐资料库,并将其用在课堂教学上。苗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遗憾的是它躲不过历年来的人为灾害,而且大部分已经失传。之所以将苗歌搬进“象牙塔”,也是希望能用这种民族独特的音乐形式感染更多的学生,去传承、珍惜文化瑰宝。在学生对原生态音乐有了一定了解和把握之后,大学还举办“原生态民歌进课堂”的专题音乐会,包括原生态民歌篇、中国各地民歌篇、民族歌剧篇三个部分。学生们在无伴奏、无指挥的情况下,把侗族大歌、苗族茶歌、苗族酒歌、土家族民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原生态音乐的真正魅力。

音乐学院提出了推动校地合作的“三个一”工程。即:举办一个流行音乐节、创办一台当地题材的歌剧、承办一次当地艺术家美术展。并及时启动创办“艺术村”,吸引社会精英加入,推动文化成果的转化。依托国家级流行音乐研究基地,通过建立音乐村、音乐节、音乐比赛等模式,成为全中国流行音乐家的聚集地,从而带动成都市城镇化经济发展。并努力与政府加强合作,打造“一会”、“一节”、“一展”、“一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高校要加强流行音乐教育指导

讲课结合播放视频的方式,详细地梳理了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从民谣到乡村、从布鲁斯到摇滚,从十九世纪末期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并用音乐史上经典的作品旁征博引,整个课堂一直维持着热烈的气氛。

没有舞台,培养不出艺术家,没有市场,音乐演出走不长远。音乐的市场在老百姓那里,而不在音乐圈中。音乐不仅可以欣赏,也是可以卖钱的。我们应该把有价值的、好听的、精品的音乐演出让更多的老百姓来看,打造出一个品牌,形成品牌的力量。靠卖音乐发展,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让爱乐人有近距离欣赏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和场所。我们可以尝试做音乐厅,也可以尝试做广场,让百姓拿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来看交响音乐会。不同的演出场所要有不同的演出形式,想听高雅、辉煌的,到音乐厅;想听亲切随和的,来沙龙;想听热闹热情的,到广场。

我们已经形成的新年音乐会相互配合,一个在元旦,一个在春节前,为河南喜欢高雅音乐的人提供欣赏的机会。爱乐之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音乐器材销售上已经形成品牌,为河南的音乐事业出过不少力。席总是喜爱音乐也是懂音乐的人,这次以音乐的形式支持院团、高校的音乐老师,拓宽了回馈社会的渠道。反过来说,专业院团也要放下架子,大胆拥抱社会,吸纳对音乐有兴趣的各界力量、人士共同进入这一领域,对院团的发展、高校的教学都是有益处的。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参与,互惠共赢,以不同的音乐形式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繁荣舞台艺术、繁荣河南的音乐文化。

三、高校流行音乐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没有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入,清爽新声代的舞台更为纯净自然,作为高校真人秀模式的发起人,清爽新声代对参赛选手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期望,少年强则国强,拥有激情与梦想的学生群体在这个舞台上自然而纯碎,也更令人感动与炫目。高校真人秀模式,不仅为追求梦想的莘莘学子开辟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更让学生身上那纯净的正能量感染大众,高校真人秀,此“秀”非彼“秀”,以往的真人秀作秀成分居多,而“清爽新声代青春组合PK赛”从策划到比赛现场,完全没有作秀成分,更多的是个人能力与梦想的一个站台,“秀”的是自我,“秀”的是青春,“秀”的是青年人身上经久不衰的正能量。

以音乐为主题,集创作、欣赏、展演、体验、居住、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昔日举办各种风格的音乐节为产业特色,配有各种档次的乐器、为音乐人提供排练及录音设备,吸引了国内众多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在这里居住与创作,成为青年创意文化的孵化器、原创音乐新乐园。

鼓励校园音乐和校园歌手的发展,更是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展示青春魅力和“清爽歌声”的平台,让新一代的校园组合和校园音乐,能够为中国乐坛注入新鲜的“清爽力量”!不可否认“清爽新声代青春组合PK赛”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清爽新声代的舞台会在不断历练与积累中会越发完善与精湛,而更多不同项目高校真人秀活动也将融入其中,共同向大众展现青少年的蓬勃活力,向社会传递属于学子们独一无二的正能量。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明确自身定位,创新办学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如何在音乐教育领域做到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平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音乐教育思想,把李叔同的教育理论具体应用于教学实践,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尊礼仁爱、唯美创新”的音乐学院院训。

参考文献:

[1]李湘毅.科学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2]步珏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

[3]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7,(01).

[4]王玉江,颜彬,段善利,于德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4).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高校教育流行音乐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