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内部控制

2014-08-27 08:25张祥
商场现代化 2014年17期
关键词:捐赠者非营利激励机制

张祥

摘 要: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迅速发展,配合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促进了社会公平,传播了社会正气,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然而近年来经媒体曝光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丑闻屡见不鲜,揭示了目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存在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正失信于民,如何加强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 内部控制

进入新世纪,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让世界瞩目。如今,民间非营利组织已经涉及到了慈善赈灾、环境保护、维权服务等多个领域惠及人口众多。然而近年来,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却遭到了信任危机,究其原因内部控制不健全是主要问题所在。探索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会计规范

在我国,一般认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由民间出资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宗教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不存在所有者权益,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缓解外部效应上。在市场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和政府失灵的情况下,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其正的外部效应很好的弥补了溢出效应造成的社会成本,例如环保组织、罪犯子女学校等。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2004年8月18日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构成。

二、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规范

在借鉴美国COSO委员会两份报告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内部控制要素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着五个方面。

三、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不健全。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环境存在缺陷的关键在于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任命或派遣,这样无疑造成了政企不分,双头领导,会计独立性不高的弊端,使得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决策上具有很大的任意性;在预算审批上具有具有很大的补贴依赖性;在政府监管上则有自我监管的可能性。内部环境的缺陷使得理事会的职责得不到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从制度设计上就显得先天不足。

2.从业人员目标不一致,组织文化欠缺。迄今为止,民间非营利组织行业中并没有成文的从业人员道德公约,每个组织内部也只是泛泛地空谈一些基本要求,组织文化土壤十分贫瘠。组织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内部控制。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必须逐渐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形成一致明确的组织目标,从道德上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

大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对从业人员专业背景要求不高,考核门槛较低,从事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临时工和志愿者。一方面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目标也各自不同,有人是纯粹为了志愿奉献来的,有人则是为了积攒工作经验来的。组织内部目标不统一,造成工作上的麻痹大意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忽视。更有可能的则是内部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素质,挪用非营利组织资产资源,破坏内部控制。

3.以业绩为准的激励机制的失效。在企业中,领导利用激励机制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通常激励机制与业绩挂钩,简单地说就是业绩越好,报酬越多。相反,业绩越低,员工会受到问责甚至是职位不保。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便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竞争效应。然而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却失效了。因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业绩的量化处理十分困难。首先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业务的特殊性使得业绩确认的难度大。其次,非营利组织中,出于自愿的动机不会在组织内部形成竞争效应,组织不会区别评价每个员工的工作成绩,这是对员工奉献精神的尊重和感谢,但却使得激励的手段无法运用。无法与业绩挂钩实行激励机制,会使从业人员丧失进取心从而敷衍工作,内部控制也自然显得无力化了。

4.捐献者没有知情权,监督力度小。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资产和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实现组织的目标,最终还需向社会公众集取资源。社会公众以捐赠的方式给予民间非营利组织资金等各种帮助但往往是办完捐赠手续之后就完全了事。捐赠公众不会在意这笔资金的具体用途,民间非营利组织也不会大费周章去通知每个捐赠者。没有捐赠者的监督使得民间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外部压力,造成了信息不透明的现状。

捐赠者失去了对捐赠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但并不意味着也失去了知情权。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没有所有者权益,但捐赠资产作为其重要资产构成,其捐赠者即社会大众为何不能作为一个整体享有所有者权益,哪怕这种权益只是一种知情权,决策表决权。就像股票股民的模式,企业融资后就得接受广大股民的监督,健全内部控制,进行外部审计,公示财务信息。因此,捐赠者的地位必须得到提高,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加强监督意识。

关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对非营利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只有加强组织管理和健全内部控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才能科学可持续。我们也期待这股社会正能量能够健康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国防工业出版社[M].P362~P383.

[2]金希萍,兰斓.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07期.

[3]钟骏华,洪琬婷.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年0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捐赠者非营利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Bringing clean water to millions 净水进万家
The unusual gym man 老年健身达人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慈善捐赠者的权利及法律保障
慈善捐赠者的权利及法律保障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
谈公共危机治理中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