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4-08-28 21:59李开胜
决策探索 2014年14期
关键词:零距离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

李开胜

践行群众路线,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对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抱着“不见实效不松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战心态,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干到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实现解决问题零距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的问题,服务群众态度不好的问题,服务群众平台不宽的问题,服务群众载体不实的问题,服务群众保障不足的问题等等,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备受瞩目。基层干部工作岗位就在群众身边,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群众看得最真切、反映最强烈,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的白热化局面。作为基层干部,要有直面“病魔”的勇气,有“病”不能藏着掖着,更不能怕见光。必须要勇于正视矛盾,敢向自己开刀,从“把准症结、找对根源、对症下药”入手,真正做到药到病除、去腐出新。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与群众真诚沟通,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让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得到更多实惠,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切实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征地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与民争利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增强安全感、提高满意度,享受发展成果,切身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党中央强调打通“最后一公里”,凸显了对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善学善思的鲜明导向,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凸显了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信。现在,有些民生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坐在办公室“拍脑门”决策,结果却事与愿违,群众不满意、不买账,导致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领导干部要善于在群众心里“活动”,多到群众心里“走走转转”,与群众心连心交流、门对门帮扶、手握手服务,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作风问题易反复,服务群众无止境,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取决于每一个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取决于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只有党员干部真正理解了本职工作,才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岗位上,有恰到好处的应答,对各种即时事件有很好的判断和处理,以问题的真解决、作风的真转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带来的新作风、新气象。

实现党群关系零距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现象严重,归根结底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官老爷”思想深了,离群众就远了;让群众仰视久了、脖子酸了,群众就会懒得看你。要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民情”,了解群众真实生活,看清基层本来面目,找准解决问题方向和方法。要深入基层,走门入户,在与群众心贴心交流、面对面沟通服务中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在走访中,党员干部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搭准群众思想脉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切实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同时要注重听取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然后进行分析疏理,采纳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在走访中,党员干部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并重点对各类弱势群体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关怀和帮助,同时注意了解群众的思想波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调解基层易于产生和引发的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群众的难我来帮,群众的忧我来排,群众的愁我来解”。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广大群众关系更直接,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更加扎实推进,一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基层党员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四风”问题,对照“三严三实”,发扬认真精神,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开展、高标准推进,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明显转变,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活动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作者系商丘市睢阳区新城办事处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零距离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
零距离与远距离
和党旗零距离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与英国媒体零距离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观察零距离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