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艺术之开放性与联结性1

2014-08-29 12:35许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观者后现代数码

文/ 许蚌(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日益享受着数字化科技带来的便利,数字化科技在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我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而且随着数字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数字化科技的影响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字化环境俨然成为当代人必然的生存空间。环视周遭,数字电视、4G网络、移动通讯、电脑、IPAD等数字产品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数字化了。当互联网络出现时,一个虚拟的世界得以构建,整个世界就成为一个闭合的、完整的数字化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就真的实现了“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情境之下的人类认知与情感,不可能继续等同于工业革命语境下的情感与认知,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传统的认知标准,产生新的认知与欣赏系统。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产生以来,艺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码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的联体婴儿,集中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在国际艺坛上,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数码艺术(或称之为数字艺术),繁荣于世界各大艺术展览会上,数码艺术越来越普遍,并日益受到肯定。欧美和日本都设有专门的场馆和研究中心用于收藏、展览、研究数码艺术及其它媒体艺术,如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超媒体——艺术与数字文化节(Transmediale)、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荷兰的国际录像艺术展,以及日本的ICC中心等等。

数码艺术的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数码艺术的诸多迷人表现,也有目共睹,但当人们面对数码艺术日益多样的艺术样式和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时,却依然使人感到迷茫和无助,对数码艺术的真实面貌产生一定的困惑。那么,究竟怎样的艺术才是数码艺术呢?或者说究竟数码艺术有着哪些基本特征呢?事实上,数码艺术作为信息科技的产物,其首要特点就在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典范。当然,除了这一不争的事实之外,从不同的角度对数码艺术进行考量,数码艺术还具有其他不同的艺术特点,如从数码艺术的物质基础层面进行考查,数码艺术具有数字化与程序化的特点;从传播、交流方式及呈现方式角度探讨数码艺术具有虚拟性与交互性特征;从数码艺术的美学走向和功能等角度出发数码艺术还具有大众化与游戏化等特征,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数码艺术的作品结构及创作过程出发,简要论述数码艺术之开放性与联结性特征。

一、数码艺术之开放性特征

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数码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逐渐成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数码艺术是年轻的艺术门类,在定义上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回答,也还存在着诸多的疑问,但无论如何,数码艺术已经以一种难以抗拒之势进入艺术领域和现实生活。

图1

图2

数码艺术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词语,主要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数字技术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数码艺术以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区别于传统艺术及现代艺术,是一个被打开但未完成的艺术探索领域,它着眼于艺术与当代技术化和信息化社会的现实关系。

开放性是从数码艺术的作品结构上所进行的观照。从作品角度来说,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其显著特征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态上,而更体现在作品的内在结构上。众所周知,传统艺术作品一般具有完整的形态或是说是处于线性的发展过程及固定的时空逻辑之中,其结构一般为封闭式的。作品一旦完成,就脱离作者,虽然可以被观者欣赏、品味和把玩,但作品的外在形态则不会因为观者阅读时的情感波动而有所改变。相对而言,数码艺术的作品则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观者的阅读行为会直接对作品的形态产生影响。相较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完成,数码艺术创作者所提供的一般只是元作品,作者往往给予一种框架或触媒,作品远远没有完成,作者权被完全让度给了观者。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对作品进行加工、修改,作品随着观者的行为而有所改变,有时观者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一切皆是因为数码艺术的开放性结构使然。

数码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数字媒介的支撑,但艺术的完成却不能够忽视观者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是最简单的数码艺术也需要观者的介入,如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等。传统艺术中如果没有观者的阅读,艺术的审美活动就没有完成,而在数码艺术中,如果没有观者的参与,艺术活动却不能够发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就没有存在过。如此以来,再精美的构架也失去了意义,不能焕发应有的光辉。由于数码艺术的开放性,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甚至可能成为艺术的创作者,决定艺术的命运。由于艺术的开放性,艺术就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之中,作品的形态也呈现了某种阶段性的特点,就如同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面对着同一个源头的作品,你也可能永远面临着新鲜的作品,作品呈现了一种持久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后现代艺术所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一书中归纳了11个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如: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化、无我性……等等,其实都可以归纳到不确定性。“在后现代艺术中,不再有什么固定的规则,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存在于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领域中。艺术不仅创造了图像,而且也创造了自身的意义。它给‘没有意义的东西以意义,没有认同的东西以认同感’。所以,意义总是处在不断定义之中;后现代艺术带来了意义永久的不完整性。”也正是由于作品开放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才使数码艺术似乎具有了生长性,只要为它提供的生存空间还在,它就永远不老。

图3

图4

图5

数码艺术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作品对于形式的选择上,这是由数码艺术的内在精神所决定的。作为后现代艺术的典范,数码艺术具有后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而事实上后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它的开放与融合。由于后现代艺术的开放和融合,数码艺术对待传统艺术样式的态度也就成为“拿来主义”的。只要是适合于数码艺术创作的需要,无论是传统古典手法,还是装置、拚贴,甚或其他什么类型,都可以在数码艺术中广为采用。数码艺术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态度上。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数码艺术一样与生活、与大众距离如此之近,甚至于达到抹煞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传统艺术之中的诸多艺术样式往往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而数码艺术则完全缩减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距离,以彻底的姿态拥抱大众,最终则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鸿沟被抹平。当然,数码艺术所追求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造成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将艺术家与普通百姓对等,将艺术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并置,使得作品往往是平面的、无深度的及缺乏内涵的,而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弥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图6

二、数码艺术之联结性特征

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经过古典到现代的充分发展,人类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伟大的高度,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甚至有人预言艺术已经失去前行的空间和动力——艺术即将死亡。但随着科技革命或者说信息革命的发生,数字技术不但为人类生活增添了光彩,而且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契机。数码艺术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创作思维,还是审美趣味和作品结构上,都与传统艺术大异其趣。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语言将整个世界进行了终极分解,实现了各种物质间数的和谐;数码语言的发明,也实现了虚拟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联结与转换,实现了观者与作品间的开放与互动。较传统艺术而言,藉由开放与联结的特性,数码艺术不但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更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秩序重建。

罗伊·阿斯科特在论述新媒体艺术特性时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关于新媒体艺术.罗伊·阿斯科特.[EB/OL].http://arts.tom.com/zhuanti/1112_04/index.html,2006-5-29。罗伊·阿斯科特在其新媒体理论中是将数码艺术作为一个重要分支包含其中的,这在相关书籍和网站上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上述这段话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些信息:首先,这段谈论包括数码艺术在内;其次,数码艺术的鲜明特质是连结性与互动性;再次,谈论的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而实现的首要途径则是连结。

数码艺术的联结首先体现在艺术参与者与作品,作者及其他参与者之间所进行的沟通与互动。而这种联结与互动,将导致艺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参与者也会随着艺术活动的进行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将继续作用在艺术作品上。只要条件允许、作者愿意,这种联结与互动则可以周而复始地进行。结果就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艺术将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当然,作品的开放性结构在此意义重大。

数码艺术的联结性还来自于作品与作品间的开放,开放的作品彼此之间往往处于一种超链接状态。这种超链接状态在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上获得了极为充分的展现。事实上,这种超链接状态甚至可以说是网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艺术中,这种超链接设计(hyperlink)能够给读者提供多重路径进行选择,由此也导致观者阅读行为的不确定性,并产生新的意义。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方向的选择,并可进入不同的层级关系中去,在网络的复杂结构中找寻方向,获得不同的行为结果。当艺术参与者在网络结构中漫游时,他可以藉由无尽的超链接自由穿梭于各重赛伯空间中。在赛伯空间里,没有开始亦无结束,只要遵循一定的网络协议,你就可以悠然地从一个站点游弋到另一个站点,徜徉在数字的迷人景像之中。

数码艺术的联结性,将人从线性思维的逻辑带到联想思维的逻辑之中。当你在数字世界从容漫步时,兴趣也会随着你的步伐而改变。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联结性,时间、空间、历史、地域等等,统统都不是障碍,你可以藉由数字和网络技术“重新编织”整个社会和文化网络。“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在这些网络安身的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数码艺术吸纳了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集影像、声音、文字、互动性等于一体,形成为极富魅力的新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以联结为手段,将多种媒材综合运用的结果。艺术媒材的联结和创作手法的综合,使数码艺术的形式种类和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体现了后现代的综合性,也消解了现代艺术的纯粹性。“因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只是一种美学,它反对历史时间线的观念和先前无可争议的文化层级制度的假设。后现代的艺术创作有点儿像是挑选色块和自由联合先前的边缘领域的高雅和流行艺术。它有联合一切的势头,并且不懈地提及周围文化,这完美地映照出了电子媒体的联合机制。”1超文本.维克多·J·维坦查.[EB/OL].http://cl2000.com/media/study/wen9.shtml,2006-5-29在这个广泛联结的数字空间里,空间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浩如烟海的信息间的交流是平等共享的网状结构,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人都一样重要,并相互连接成为网络,身处其中,每个人也要随着所处的空间不同而改变,比如说,改变自己观者的席位而为演出者等。当然,处在这样一个联结的虚拟空间之中,每个人也是同样的苍白单薄,一不小心就会将自我迷失在茫茫虚空之中。

三、结语

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数码艺术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兴艺术样式。真正意义上的数码艺术,其发展时间虽然很短,却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发展过程。数码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发展水平与数字科技水平的同一。事实上,数码艺术的发展也只是人类艺术之树上的一个最新成果而已,与其他传统样式间虽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尤其是在内容形态上。它所具有的后现代艺术特点使它对传统艺术采取包容、融合的态度,数码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广泛借鉴传统艺术样式,其开放的结构与作品广泛的联结特质使数码艺术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开放性与联结性作为数码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与数码艺术的交互与虚拟密切相关,也既是说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借助数码艺术的虚拟与交互,人与世界的关系才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人的思维的内在逻辑性才得以被打破。没有数码艺术的开放性,数码艺术的交互就难以完成,没有数码艺术的联结性,数码艺术的虚拟性就难以获得自由的国度。同样,没有了交互性,数码艺术就不具备联结的可能性,没有了数码艺术的虚拟性,数码艺术的开放性就无从展开。当然,对其开放性和联结性的考查不能只偏重于物理层面,而忽视了对艺术的主体——人的思量。事实上,在数码艺术中其开放性与联结性的更好体现是人的联结,是人的开放,是人面对新兴艺术样式时的开放,以及通过新艺术样式所进行的沟通与联结。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一台普通的电脑既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工作、娱乐的工具。处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在赛伯时空里瞬间到达世界的另一端;只需鼠标一点,也就可以漫步于中国故宫、法国卢浮宫,或者美国现代艺术馆的任何地方,所有珍藏将一览无余。数码艺术的短暂历史已经说明数字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数码艺术的状态,数字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无疑会成为数码艺术强劲的发展动力,数字技术既是数码艺术的物质载体,也是数码艺术的创作语言要素。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数字技术是数码艺术的基础,但当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数码艺术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之时,数码艺术必须保持其作为艺术的自身独立性,才能够不被淹没在科技的爆炸中。

[1]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32

[2]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 李静韬 译.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4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11

猜你喜欢
观者后现代数码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端午节观龙舟赛
90后现代病症
Naim Audio Uniti Nova数码播放/放大器一体机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数码暗房
Who am I?5款不可貌相的数码利器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