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话语标记“你说”的三个变体
——基于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台词的考察

2014-09-01 06:31高逢亮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听话者德利移情

高逢亮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也说话语标记“你说”的三个变体
——基于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台词的考察

高逢亮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你说”的用法首先可以分为两种: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和非话语标记的用法。“你说”非话语标记的用法和话语标记的用法并无实质性关联。区分“你说”各变体用法的标准是其整体在推动会话进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具体来说,“你说”1主要话语功能是实现话轮转换,“你说”2的主要话语功能是“移情”,“你说”3则是“你说”1和“你说”2的中间状态。

“你说”; 三个变体; 移情; 话轮转换

一、引言

学者们对话语标记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是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1-4],这些讨论为我们加深对话语标记的认识提供了帮助。谷峰(2004)细致地分析了“你说”是如何从主谓结构语法化为一个话语标记的,“你说”语法化的历程是“你说1>你说2>你说3”,“你说1”中的“说”是一个言说动词,“你说2”中的“说”是认为义,“你说3”则完全凝固化为一个话语标记。本文打算对“你说”的语法化历程重新予以审视,对其话语功能进一步加以讨论。虽然已有的研究对话语标记讨论得比较充分,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还有一些不足。我们认为谷峰[2]对话语标记“你说”的分析不失为讨论这一类问题的大量文章的代表,但是仍然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1)语法化理论是否适用话语标记“你说”。比较“你说”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和非话语标记的用法确实会发现二者在句法层面上有很大不同,从结构形式上判断也可以说在这两种用法之间发生了重新分析。但是,两种用法之间在语言运用层面的差距太大,话语标记是会话双方互动的手段,非话语标记则完全和交际互动无关。即使“你说”确实经历了语法化的历程,也绝不意味着只要是“你说”的用法就肯定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只打算对真实口语语料进行细致分析,以朴素的眼光看待“你说”各变体形式之间的联系。

(2)“你说”的各变体之间在用法上存在什么联系?我们认为“移情”功能是必须要考虑进来的重要因素,它是“你说”虚化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虚化程度最高的“你说”主要话语功能是“移情”,交际意图在于使听话者能够认同说话者所表达的意见或态度,在听话者那里产生“共鸣”。

以往对“你说”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你说”在一个话轮之内的句法、语用特征,但是“你说”毕竟是在动态的会话过程中使用的话语标记,所以本文尤其注意考察话语标记“你说”在真实会话中的作用,这必须结合话轮转换,也就是说我们所考察的语料涉及至少两个话轮。

二、“你说”的三个变体

(一)我们的研究限于“你说”用于在会话中起某种话语功能的场合,是交际双方互动的手段,不包括“你说”的如下用法[2]:

(1)李冬宝:现在安一电话怎么那么贵啊? 余德利:哎,你说装电话贵,打电话便宜啊?

也不包括“你说”作为句子成分的用法,例如:

(2)陈主编:你说的这些人我怎么都对不上号啊?

这两种“你说”都是说话者所作陈述的一部分,并不是用于和听话者进行互动的手段,可以给其中的“说”补上修饰语——时间名词“刚才”——而不改变原意。

(3)哎,你(刚才)说装电话贵,打电话便宜啊?

(4)陈主编:你(刚才)说的这些人我怎么都对不上号啊?

(二)我们也把“你说”分为三种用法,我们区分这三种用法的主要标准不是“说”意义的改变,而是“你说”作为一个整体在推动话语交际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所以谷峰[2]在区分“你说”的三种用法的时候用的是“你说1”、“你说2”、“你说3”,而我们采用“你说”1、“你说”2和“你说”3。根据冉永平[5],会话标记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就是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也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我们所讨论的“你说”1、“你说”2和“你说”3都是话语标记。

1.“你说”1用于对话中说话者指派听话者为下一个说话者的情况,以此实现话轮转换,这种情况一般是说话者向听话者征求意见,或者是有疑问需要听话者进行解答,所以“你说”1中的“你”显然是指称听话人,是指称性的。比如:

(5)李冬宝:哎,你说,她有没有让咱们同归于尽的意思?

戈玲:还没开瓶呢,人家又没爱上你,干嘛非得跟你殉情啊?

(6)李冬宝:哎,你说在这呆着有意思吗?

戈玲:你什么意思啊?

李冬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干吗非得在《人间指南》这棵树上吊死?

显然,“你说”1的句义(sentence meaning)和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之间是一致的关系。

2.“你说”2则不然,与“你说”1不同,一般不是用于当前说话者指派听话者为下一个说话者来实现话轮转换,说话者并不是向听话者就某事征求意见或者需要听话人就某问题进行回答。一般是说话者就某事进行陈述。如:

(7)余德利:一进门她就瞧见六十多块钱的一条裙子。你说,不买吧,又得别扭好几天,买吧……

戈玲:跟剜你心似的。

余德利:你比她了解我。

例句中说话人余德利实际上是在介绍自己妻子的情况,并没有任何疑问,其交际意图不是要求听话人戈玲发表意见或回答问题。在会话结构中,戈玲的话语是“强行介入”,与说话人所说的话并不能构成相邻对(Adjacency pairs)[6]303-304,[7]192-193。

“你说”2与其后所跟句子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词的前缀和词之间的关系,它的话语功能和字面意思是脱节的,显然它已经虚化为一个标记话语功能的单位,这个话语功能是“移情”,即说话者让听话者设身处地考虑说话者所叙述的情况,交际意图是得到听话者的认可或同情。我们注意到,即使说话者所面对的是多个听话者,“你说”2仍然是可用的,“你说”1则显然不能。

(8)交警:你们俩吵吵什么,吵吵什么啊?你说违章了你们不好好在这儿自个儿承认自个儿的错误,你们两个还掐起来了,满嘴胡说八道。

例(8)中听话者显然是两个人,但说话者仍然使用了话语标记“你说”。

又比如下面这段对话,会话双方一方是一位交通警察,另一方是4位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的群众安全员:

(9)交警:要说我们这交通警察啊,这份差事也是苦差事啊,你们可能净看见我们在别人面前抖威风。别的甭说了,就这一年四季,寒冬立夏,脑袋上老得顶这么一个帽子,不管是多热的天儿啊,你说1难受不难受啊。

众人(同时):对。

交警:光去年一年,我们就加班加了20多万个工作日了,相当于700个工人干一年的活儿。你说2这么加班儿你倒别出事儿啊,好,到了(liao,上声,“最后”义)死了6位。所以你说3这事儿啊,你说4你不严吧,真出事儿,你说5你严吧,不定哪天就给自个儿招杀仇之祸。现在交朋友啊也是分不出真假来,啊,十个熟人有九个是惦记着让你把本子给领回来。你说6,当时求你时候的那副洋相我就没法说了。哎呀,可是你们都想得出来,一扭脸,他说我什么。

(众人大笑。)

一安全员:所以,您呢,也别跟那些违章人客气。反正他们也不念您的好。

这段对话中共有六个“你说”,我们按出现顺序进行了编号。其中“你说”1不能简单地划到“你说”2中去,我们认为它是介于“你说”1和“你说”2之间的用法,关于这种用法我们会在下文进一步讨论。其余的5个“你说”都是“你说”2,把它们全部删除以后并不影响话语组织的完整性。很明显,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移情”,在这段话语所处的情境中,交警的主要交际意图在于让听话者明白自己的苦衷。最能体现“你说”2的“移情”功能的是“你说”4和“你说”5,这两个“你说”2所跟句子的主语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事实上说话者交警是在介绍自己的情况,从逻辑上讲,应该采用第一人称,这充分体现了整个句子的“移情”功能。

“你说”2的移情功能还体现在会话双方先后使用它来表达对某个事情相同的态度或看法,比如:

(10)李冬宝:压根儿就不爱吃这大饭。

戈玲:怎么了?

李冬宝:你说又没条件天天吃,一顿档次上去下不来,那不自个儿难受吗?

戈玲:就是。我也觉得家里的饭没劲了哈,都不想回家了。你说,要是天天这样有上顿没下顿的,还不如整天素着呢。

在这个会话中,会话双方都同意“与其偶尔吃一顿大餐,不如天天粗茶淡饭”的观点,划线部分所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而“你说”2在一个相邻对里各出现一次。这告诉我们,说话者在使用“你说”2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见被听话者接受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比较容易使听话者实现“移情”,站在说话者的立场考虑问题。

3.“你说”1和“你说”2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有些“你说”结构应该说是介于二者之间,我们记为“你说”3。比如:

(11)余德利(对编辑部其余人):哎,你说我要是刚才能背他这么两句,人家不至于那么失望吧。

例句(11)是余德利对“人间指南”编辑部的其他同事说的话,编辑部创办了“知音大姐”栏目,由李冬宝负责,李冬宝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摘抄了大量名言警句,一旦有读者打电话向“知音大姐”倾诉,李冬宝就会用笔记本上的句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所以,结合这个背景,我们可以说余德利是在征求编辑部同事们的同意,句中的“你说”是“你说”1。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说话人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交际意图并不在于征求听话人意见。这一点是有道理的,在电视剧中,余德利说完这句话,并没有人接余德利的话。而且,虽然听话人不止一个,说话人用的是“你说”而不是“你们说”。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介于“你说”1和“你说”2的“你说”3。

我们看一例更典型的“你说”3的使用情况。

(12)牛大姐:老刘啊,你说她父母知道了还不得急死啊。

“你说”的宾语从句“她父母知道了还不得急死啊”显然是说话人牛大姐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疑问,也不是向听话人征求意见,剧中听话人“老刘”并未作答。“你说”应该是“你说”2。但是,这句话中的“你说”中的“你”是有指称的,指的是听话人老刘。

事实上,有些用例中的“你说”究竟是“你说”1还是“你说”3很不好判断。如:

(13)余德利:哎,我说老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哈?全都出去采访去了,得奖金。把咱们俩耗在家里头,倒霉不倒霉?不过也好,省心了。

老刘:哎,我倒想起个题目,你跟我去吗?

(14)陈主编:结婚以后露馅儿了,我老伴儿没想到我睡觉打呼噜,她最烦的是这个睡觉打呼噜,哎,你(指李冬宝)说1我是有意的吗?

李冬宝:(摇头)

陈主编:现在好了,我不打了。

……

戈玲:是够让人头疼的哈。这夫妻,你说2之间能不吵架吗?要不他上哪儿发泄去啊,你说3呢?

陈主编:所以啊,并不那么简单呐。这个家庭问题啊,是复杂的。

谷峰[2]已经指出,“你说”的虚化过程伴随着宾语从句疑问性削弱和倾向性增强,这是很有道理的。在这三个用例中,“你说”的宾语从句都是反问句,反诘语气强烈,说话人都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疑问要听话人回答,应该说也是起到“移情”的作用,使听话人同意自己所说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在推动话语交际这一点上,例(12)中的“你说”又和“你说”1相似,相同之处是都给听话人提供了说话的机会,从而实现交际双方的互动。另外,谷峰[2]认为例(13)中最后一个“你说”(即我们所标记的“你说”3)是语法化程度最高的“你说3”,我们认为这个看法值得商榷。我们根据它能与语气词“呢”组合后单独成句,并且语力是要求听话人作答以此实现话轮转换的话语功能,确定它为“你说”1。

(三)我们认为,“你说”1、“你说”3和“你说”2构成了一个连续统,它们之间是逐渐过渡的:“你说”1>“你说”3>“你说”2,从左到右是一个渐次虚化的过程。因为“你说”3是介于“你说”1和“你说”2之间的用法,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三种用法的关系:“你说”1>“你说”1/“你说”2>“你说”2,这种表述更直观地表现了“你说”的虚化历程。

表1 “你说”1、“你说”2和“你说”3的话语功能及出现频率

从“你说”1到“你说”2构成一个连续统,这是根据三种用法之间话语功能的联系作出的判断。“你说”1在会话中用于转换话轮,这是话语标记“你说”在会话双方互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用法,相应的,这种用法的“你说”数量最多。“你说”2在会话中是说话者引导听话者实现“移情”的手段,这是“你说”1用法的虚化。

(四)“你说”1和“你说”2之间有比较大的区别,具体而言,“你说”1有几种用法是“你说”2所不具备的:

A.“你说”1中的动词“说”可以重叠,“你说”2则不能。如:

(15)冬宝:你说(“你说”2)现在这骗子对咱国家着急的事儿还挺门儿清。你说说(“你说”1),怎么又瞄上我们了?

B.“你说”1可以整个儿重叠,“你说”2则不能。

(16)咱们当大人的,平时可以不管,到节日了,总得为孩子办点实事,你说对吧?李冬宝:嗯,你说你说。

C.“你说”1可以单独成句(一般与疑问词“呢”共现),“你说”2则不能。

(17)戈玲(对老刘):您这一辈子这么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您省给谁啊?要是真没两天活头了,您还更得吃点好的。您说呢?

D.“你说”1可以有复数形式“你们说”,“你说”2则没有。

可见,“你说”2用法更加固订,较为粘着,类似于一个语缀粘附在句首。还有两点不同值得指出:

E.“你说”作为一个管领词,其三个变体在管界范围的表现上很不相同。“你说”1的管界范围较小,所管领对象比较简单,一般只是一个疑问句,甚至管界范围最小的情况即和语气词“呢”结合后单独成句(理论上,“你说”1本身就可以单独成句使用)。而“你说”2的管界范围弹性很大,所管领对象可以比较复杂,如包含多个层次关系复杂的句子,但最少是一个单句。而且,“你说”2可以在会话中反复出现,比如:

(18)王师傅你说你李编辑吧,真是哪儿哪儿都好。你说,人,厚道,学问也深,又没架子。哎,就是你这一笑,拿不准这是夜猫子似的呀还是黄世仁似的呀。

李冬宝:我这一笑,笑走女朋友不下三十。

“你说”1则不能在一个话轮中多次出现,即使有多个疑问句,也只能由一个“你说”1统领。比如:

(19)老刘:哎,小李子,我问你一个小问题。你说,你说这“吃”这个东西算什么呀?是品格问题啊,还是国计民生啊?

李冬宝:国计民生吧,家家户户都吃饭。

“你说”3在形式上和“你说”1类似,一般所管领的是一个单句,在话语功能上又和“你说”2一致,所以它是“你说”1和“你说”3的中间状态。这是我们通过考察语料发现的三种变体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这种区别正好对应着“你说”1和“你说”2两种用法的话语功能的区别。“你说”1用于征询对方意见,所以“你说”1的宾语从句所包含的信息应尽量简练、明确,使听话者能迅速确法说话者的疑问焦点。而“你说”2的话语功能是移情,说话者要想使听话者认可自己的意见,就要给出足够的证据来说服听话者,自然“你说”2的管界范围要大一些。

F.在正常的会话中,“你说”1强制要求有应答语,“你说”2则无此要求。

三、结语

我们所讨论的“你说”的三种用法都是作为话语标记的用法,均是交际双方互动的手段,可以用“你说”1>“你说”3>“你说”2表示三种用法在话语功能上的联系。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指出的,“你说”1的话语功能是指派听话者为下一个说话者,实现话轮转换。相应的,“你说”1的宾语从句是疑问句,说话者是向听话者征询意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你说”1的宾语是疑问句,但是一般说话者在听话者回答之先已经有了倾向性意见,如例句(6)。“你说”2的宾语从句是陈述句或者反问句,说话者往往比较确定自己的观点会得到听话人的认可。而“你说”3所管领的句子是疑问句的形式,但是具有移情功能,可以作反问和特指问两种理解。所以,“你说”1主要是用于转换话轮,移情功能较弱。而“你说”2的宾语从句表示的是说话人比较明确的意见、态度,主观化程度高,具有明显的移情功能。

[1]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2):46-57.

[2]谷峰.“你说”变体的使用特征及“你说”的语法化[Z].福州: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2004.

[3]张谊生.“就是”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4]刘 .“我说”的语义演变及其主观化[J].语文研究,2008,(3):18-23.

[5]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13.

[6]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OntheThreeVariantsof“Nishuo”

GAO Feng-liang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Hubei430074)

Generally,“ni shuo”has two usages.It can be used as a mea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peaker and listener.In this case,it is a discourse marker.In other cases,it is not a discourse marker.As a discourse marker,“ni shuo”has three subtypes which constitute a continum.The standard of distinguishing its three subtypes is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in conversation.The speaker uses“ni shuo”1to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the listener to be the next speaker.The function of“ni shuo”2.in a conversation is empathy which refers to the efforts made by speakers to get themselves understood.“ni shuo”3is intermediate between“ni shuo”1and“ni shuo”2.

Ni shuo; three variants; empathy; turn-taking

2013-12-08

高逢亮,1986年生,男,山东莱芜人,助教,硕士,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

H109.4

A

1671-9743(2014)02-0103-03

猜你喜欢
听话者德利移情
丰收时刻
雪上加霜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赢了“半场”德利赛车队挥别澳门战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