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专业 走内涵发展之路

2014-09-01 15:49向静,曹永强,赵全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5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特色

向静,曹永强,赵全

摘要:为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社会体育自1998年作为一个新的体育教育专业门类在我国确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培养了大量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自2000年建系开始,便在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确立了“打造特色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试图通过探索走出一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本文基于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建设12年来的实践总结,从着眼区域体育文化资源,找准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专业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22-03

社会体育专业是新形势下,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育多样化人才需求而设置的一门本科专业。在当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了它对人才与专业的特殊要求,使其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专业。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自2000年建系之初,就根据学院整体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东莞社会发展的实际,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并将专业建设特色的研究摆在我系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位置。经过近14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办学经验与办学特色并初见成效。

一、着眼区域体育文化资源,找准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核心工作,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与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组织经费保障等。如何优化资源、统筹兼顾好内涵与外延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所有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共性。另一方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分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基于以上两点,我系自创办社会体育专业以来,便将整合珠三角特定区域的体育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将人才培养工作定位于依托珠三角城市区域体育人文社会条件以及对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紧密围绕为地方服务,为珠三角区域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将“提升专业内涵,凝练专业特色,凸显专业亮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方向。

东莞理工学院地处东莞市,素有“举重之乡”、“游泳之乡”的美誉。作为拥有2支甲A和1支甲B队伍的国家级篮球城市,东莞的群众体育发展一直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与东莞毗邻的广州和深圳,是具备承办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功经验的国际化大都市,无论是体育场馆建设还是体育项目服务产业,都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因此,挖掘和利用这些体育文化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年来,我系为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符合专业需要的师资队伍,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以多种方式完善人才梯队,取得良好收效。

1.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师资队伍。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硕士学位暂行规定》,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继续深造学业,攻读硕、博士学位,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师资队伍。近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7人,吸收硕士5人。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学科结构都得到进一步改善。除此之外,还特别注重对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坚持创建以“运动技术能力主导型”为基础的教师队伍。我系专业运动队出身的教师有9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5人,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国际级裁判员3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4人。其良好的运动技术能力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成立由教研室主任、学术骨干教师组成的理论研究室,负责对系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科研立项等提供合理化建议,为系部决策提供科学化依据。同时,3名系领导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积极申报各项省部级以及院级科研课题,分别获得7个省部级课题和8个院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并积极鼓励和带动年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科梯队建设,使教师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3.高职称教师进课堂和青年教师优化培养“双管齐下”。十二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坚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资格认定和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岗前培训率达100%,通过岗前培训,使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责,初步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熟悉教学方法;通过要求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并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开展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和教学观摩,达到了名师进课堂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近三学年,教授和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100%。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市场需求,一般是指一个产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营销环境和一定的营销方案下,由特定的消费者群购买的总数量。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只有社会需求不等于一定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源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才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循着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产销”对路。因此,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在创办之初就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定位。根据这一定位和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始终坚持把学生与学校、社会连成一体,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方式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凭借东莞有着浓厚体育氛围的社会环境,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深入市场,进入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实习锻炼;积极承接各个镇区以及工厂企业的运动会组织工作和各个单项赛事的裁判以及教练等项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市场动向、分析单位、行业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从而加深理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专项指导、社区健康促进与管理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们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强化其学习与实践过程,有利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endprint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强调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从社会体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强调知识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能要求基础上,在选修课的方向上突出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同时,根据我系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以及社会大众健身的需要,开设了诸如体育市场营销、运动营养与恢复和社会体育活动方案策划与设计等的课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不同实践领域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技能。在坚持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为模块的、以健身指导咨询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3.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施行对口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纳入了培养方案中,作为奖励学分,使职业标准、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互相衔接,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东莞理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为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等三个方面,并安排有关专家进行考核并给予点评和具体指导。

通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过程中,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71人;获得游泳救生员证的有86人;获得足球国家一级裁判员的5人、二级裁判员的32人;获得篮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57人;获得田径二级裁判员的40人;获得网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24人;获得羽毛球二级裁判员的16人(见表1)。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近四年来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反馈,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见图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专业专长(57%);能够与所学专业基本结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水平(31%);一般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10%);所学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其工作要求(2%)。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2003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投资约26万元建设了3个实验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舞台。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中心于2006年8月初建成,总面积为74493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面积为57017平方米,室内场馆面积为17476平方米。包含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两个标准田径场,6块标准网球场,28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等。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为建立常年的校内实训基地搭建了重要平台。学院体育中心在课余时间向院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我们充分利用本院体育场馆承接的对外经营项目,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各场馆的经营管理,包括赛事组织、裁判、教练指导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为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体育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系已与东莞市体育局体育中心、东莞市青少年文化宫、华青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运动超市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四个单位已成为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长期实习单位。通过积极和企业、公司的密切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扩大了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12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打造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虽然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故步自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自身的内容丰富,而且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索、创新,改革、发展,打造出更好的专业特色,是我们永不懈怠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方,钟昌火.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走出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罗建英.市场需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1.

[3][4][5]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32.

[6]明平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7]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9).

[8]周憬.特色办学:地方院校的生存之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9]李国元,邓青云,姜益泉,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园艺品牌专业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向静(1980-),女,湖北丹江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endprint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强调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从社会体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强调知识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能要求基础上,在选修课的方向上突出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同时,根据我系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以及社会大众健身的需要,开设了诸如体育市场营销、运动营养与恢复和社会体育活动方案策划与设计等的课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不同实践领域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技能。在坚持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为模块的、以健身指导咨询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3.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施行对口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纳入了培养方案中,作为奖励学分,使职业标准、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互相衔接,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东莞理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为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等三个方面,并安排有关专家进行考核并给予点评和具体指导。

通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过程中,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71人;获得游泳救生员证的有86人;获得足球国家一级裁判员的5人、二级裁判员的32人;获得篮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57人;获得田径二级裁判员的40人;获得网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24人;获得羽毛球二级裁判员的16人(见表1)。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近四年来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反馈,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见图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专业专长(57%);能够与所学专业基本结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水平(31%);一般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10%);所学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其工作要求(2%)。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2003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投资约26万元建设了3个实验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舞台。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中心于2006年8月初建成,总面积为74493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面积为57017平方米,室内场馆面积为17476平方米。包含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两个标准田径场,6块标准网球场,28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等。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为建立常年的校内实训基地搭建了重要平台。学院体育中心在课余时间向院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我们充分利用本院体育场馆承接的对外经营项目,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各场馆的经营管理,包括赛事组织、裁判、教练指导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为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体育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系已与东莞市体育局体育中心、东莞市青少年文化宫、华青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运动超市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四个单位已成为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长期实习单位。通过积极和企业、公司的密切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扩大了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12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打造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虽然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故步自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自身的内容丰富,而且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索、创新,改革、发展,打造出更好的专业特色,是我们永不懈怠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方,钟昌火.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走出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罗建英.市场需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1.

[3][4][5]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32.

[6]明平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7]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9).

[8]周憬.特色办学:地方院校的生存之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9]李国元,邓青云,姜益泉,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园艺品牌专业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向静(1980-),女,湖北丹江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endprint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优化培养方案,强调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从社会体育专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强调知识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充分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能要求基础上,在选修课的方向上突出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同时,根据我系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以及社会大众健身的需要,开设了诸如体育市场营销、运动营养与恢复和社会体育活动方案策划与设计等的课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不同实践领域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技能。在坚持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为模块的、以健身指导咨询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3.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施行对口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纳入了培养方案中,作为奖励学分,使职业标准、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互相衔接,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东莞理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为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品市场营销以及体育赛事策划与组织等三个方面,并安排有关专家进行考核并给予点评和具体指导。

通过四年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过程中,获得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71人;获得游泳救生员证的有86人;获得足球国家一级裁判员的5人、二级裁判员的32人;获得篮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57人;获得田径二级裁判员的40人;获得网球一级裁判员的2人,二级裁判员的24人;获得羽毛球二级裁判员的16人(见表1)。

根据用人单位对我系社会体育专业近四年来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反馈,我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见图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专业专长(57%);能够与所学专业基本结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水平(31%);一般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10%);所学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其工作要求(2%)。

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2003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投资约26万元建设了3个实验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4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舞台。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中心于2006年8月初建成,总面积为74493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面积为57017平方米,室内场馆面积为17476平方米。包含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两个标准田径场,6块标准网球场,28个室外篮球场、8个排球场、15个羽毛球场等。良好的场馆设施条件为建立常年的校内实训基地搭建了重要平台。学院体育中心在课余时间向院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我们充分利用本院体育场馆承接的对外经营项目,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和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各场馆的经营管理,包括赛事组织、裁判、教练指导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为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体育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系已与东莞市体育局体育中心、东莞市青少年文化宫、华青体育用品公司、迪卡侬运动超市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四个单位已成为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长期实习单位。通过积极和企业、公司的密切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同时也扩大了我系社会体育专业的知名度。

四、结束语

12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打造专业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虽然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故步自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自身的内容丰富,而且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索、创新,改革、发展,打造出更好的专业特色,是我们永不懈怠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方,钟昌火.开发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走出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7-128.

[2]罗建英.市场需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1.

[3][4][5]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1-32.

[6]明平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7]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9).

[8]周憬.特色办学:地方院校的生存之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9]李国元,邓青云,姜益泉,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园艺品牌专业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向静(1980-),女,湖北丹江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