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非天成, 妙手难得之

2014-09-02 18:27王爱娣
师道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老师

王爱娣

两岸华人同台 五地名师“秀文”

——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实录

大陆与港澳台的中小学教学交流这些年很频繁。今年上半年,珠海举办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之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一些人以为是老一套。没想到这一次亮点频现,新意扑面——

台湾孔维勤老师的《我的妈妈》一课在海峡两岸都教过,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大陆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勤劳善良、关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大多是对母亲的歌功颂德,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台湾学生眼里的妈妈可以是“肥滋滋的母老虎”,可以“丑陋”,也可以“凶狠”,其思维比较活跃,文章不失“童真”。对写景习作的课,大陆教师着眼于考场应试,会教几种写法套路或模式,让学生获取作文高分;可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港澳教学,则重视方法技巧和生活实用的训练。香港何艳云老师的《实景写作》课,教给学生这类文章写作的步移法和多感官描写法,课上得具体细致、可视可感,学生兴致高昂,让人感到很是受用。深圳王雪娟老师上《微型小说猜读续写》一课给学生的惊喜感觉是:作文课怎么这么快下课了……

这次活动带来了新的作文教学观点、新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以及对写作教学现状与趋向的新的思考。这里,我们从研讨综述、课堂实录、感悟点评三个视角,分三期展现活动的“亮”与“新”,期待大家阅后有收获、受启发。

——编者

◆研讨综述◆

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诗人的豪迈,是妙手可得文章者的自得与潇洒。然而,陆游是天才写手,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教育大众化、人人都要读书的时代,深入研究如何教会每一位学生写作,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章本非天成,妙手亦难得之。写作文成为与“文言文”、“周树人”相提并论的“三怕”之一,作文教学已然成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题。本次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研讨会以“中小学写作教学研讨”为主题,把脉当前课堂教学的难题与困惑,切合时代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次会议便成为与会者莫大的期待。

本次会议于5月份在珠海市北师大分校及珠海市第三中学如期举行,为期两天,会议议程有专家论坛,有两岸四地及新加坡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家点评,内容充实。

第一天上午简短的开幕式上,主办方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致辞,他引用《礼记·中庸》里的句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谈到自己对国内作文教学的看法以及值得反思的问题,他说:“写作很难,难在它难以量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学生写过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对他们的成长有过什么影响?我们在什么程度上能够达到这一点?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历来缺乏系统的研究。接着,澳门中国语文学会理事长胡培周先生在发言中回顾了这项活动的起源及历程。

接下来是专家论坛。来自新加坡的洪瑞春、台湾的孔维勤、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的郭海军,以及容理诚、唐建新、马新民等专家分别发表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见解和观点。洪瑞春先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概况,华文在新加坡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面临许多困难,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乐学”,并且能够“善用”,这是华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还说到,写作不是孤立的事情,阅读和写作在课程中应当是结合起来的。孔维勤老师的语言很鲜活,很亲民,走上讲坛就说:“带着好奇和雄心,我走向你们。”孔老师谈到台湾写作教学的大致情况:一个月2个小时的写作时间,每学期写4篇文章;写作教学的方式是:教师给题目,学生写作,然后教师批阅,写得好的划几个圈圈,盖一个章子就算了事,所以,台湾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下降的趋势。看来,台湾与大陆作文教学过程大致相同。孔老师认为,“语言有魔力”,“训练思想的好办法是让你不断地说话,这种说话不是本能地说,而是有思考地说话”,喋喋不休的言语未必能成为写进文章的语言。大陆专家的发言也都各有见地,各自显山露水,每一位专家的发言都值得我们聆听与思考。

本次研讨会最令人期待、践行观点且能够给各位与会教师直观启发、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是三个半天,来自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的4位及大陆的5位教师展示的9堂现场写作教学公开课。同一个舞台上,不同年级,不同主题,不同风格,来自不同地区教师的写作教学课例交替展现,异彩纷呈,他们在给予我们新的作文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向的诸多思考。

本次活动的9堂写作教学分享课,为我们提供了多主题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参考,也将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及研究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这9堂课给予我们不少启发,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很多思考,这些启发与思考归纳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

1. 生活作文和创意写作可以很有趣

本次活动展示的几堂作文课,向听课者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写作文并非都是苦差事,其中也有乐趣可言。例如,邱运来老师的四年级童话故事创意写作,在实践他的“无痕写作”意念,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从头至尾不提“写作”二字,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任务。

台湾孔维勤老师的四年级《我的妈妈》的现场写作训练,虽然开始就告诉学生今天的任务是写作文,“写一写你的妈妈”,但从课堂进展情况来看,学生也无痛苦可言,因为脑子里有关妈妈的事情太多了,他们有话可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阶段的写作兴趣容易培养,学生对切合自己生活的写作也并不感到苦恼,他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顺着自己的思维,想什么就写什么,我手写我口,对他们来说,写作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港澳台的教师上课,口袋里都揣着小礼物,对上课表现杰出的学生适时给予奖励,这是他们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还有,澳门赵雅欢老师对初一学生的“写景抒情”片段写作,深圳王雪娟老师对高一学生的微型小说猜读续写(创作),甚至容理诚老师的文言文自传仿写,这类表现生活情感与想象作文的写作也大多有趣。然而,关键在于引发兴趣之后,要让学生能明“理”,懂得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2. 议论文写作挑战作者的思维能力

本次观摩课由东莞和珠海两位教师分别展示了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课例。两堂课都属于写作之后的点评课,对高一和高二学生讲高考模拟作文,前一堂课对高一学生讲,难度较大,后一堂课训练重点明确,学生评改作文的点多而散。两堂课的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客观上说,这不是两位老师的不足,而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真实情况的直接反映。要求学生对同学或考场作文进行评改,首先必须告诉他们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文章。教师要求学生评改作文,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范本。议论文的“逻辑力量”不是噱头,而是可以用来量化的准绳。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及其研究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明确具体的标准,教学时误把评分标准当成写作标准。例如,邱老师说他的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易”与“乐”可测量吗?训练的重点清晰吗?严格地说,这8个字不是“标准”。再者,也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作文水平难以量化。其实不然。好文章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我们没有研究清楚它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把“意念化判断”作为文章批改的标准,以至于高考作文“趋中率”现象严重,拉不开差距,这对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极为不利。

也有人批评:“考场作文不说人话,说鬼话。”出现这种情况错误不在学生,其实考生很想说“人话”,说正确的有用的话,可是,就教学实践来看,他们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才算是“人话”。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学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文章写作要说什么样的话才恰当,才算是人话?很显然,这“人话”就是观点,就是对话题或材料,或者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怎样才能说好“人话”呢?能够拓宽写作的思路,能够准确且有逻辑地表达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许这就算在说“人话”了。

与前面所述的生活与创作类文章相比,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与评价显得步履维艰,学生的写作实践也会艰难苦涩得多,毕竟,议论文的写作在挑战作者的思维。

3.“写作能力从阅读中来”

写作能力从阅读中来,这是新加坡洪瑞春老师给予我们的启示。洪老师的《从阅读到写作》这堂课容量很大,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写作文,看不到学生的写作成果,而实际上,洪老师这堂课已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培养与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观摩课显得弥足珍贵。课前,在与洪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了公开课教学的难处:有时候,学生只是个道具,老师其实是要给在座的听课人讲课。的确如此,我们听课者从中获益匪浅。

洪老师的课,首先寻找写作的难点所在。洪老师课前对学生的作文困难做了一个调查统计,从6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文困难的原因。

接下来,确定写作提升的方向。找到困难所在是解决难题的前提,下一步就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内容上,考虑内容的深广度与丰富度;第二,表达能力上,做到通顺、生动、句式多样、简洁、词汇丰富;第三,篇章结构上,做到严谨、有条理、段落清楚;第四,表达手法上,做到叙事方式与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老师告诉学生,在写作文这件事情上,每个人的困难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认为开头难,有的人认为结尾难,有的认为全文组织结构难,更多的人认为“欠缺从不同视角探讨问题的能力”、“有观点,但欠缺丰富观点的能力”,以及“表达手法掌握不足(叙事与修辞掌用)”。一个班级这么多同学,每个人的难点又都不一样,老师没有办法在课上解决所有人的难题,怎么办呢?去阅读好文章,从阅读中学习。

然后,教给学生“从阅读到写作”的理念。老师给学生分别引导学生对文章开头、结尾、全文结构、及加强表达手法的提升方式进行思考。老师选择一些好的开头、结尾的例子,给学生讲解作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列举到概括,再推而广之,让学生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老师运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学生,提高文章的结构能力,拓宽写作的视角,丰富文章的观点内容,都必须“从阅读到写作”,坚定这个信念,并且努力去实践它,这样才能慢慢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符合学习迁移定律。

最后,向学生提出自我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一是有目的地阅读,阅读过程中多比较、多思考。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整理阅读资料,为写作需要提供参考。三是写作时,有目的地转移应用阅读得来的写作方式与技能。并且告诫学生:“成功是试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提高写作能力,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方法和策略,学会怎样开头和结尾,学会怎样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4. 每种文章都有“法”可依

多数人喜欢以“教无定法”一词来搪塞多年来我们对作文教学研究的严重缺失,其实,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有“法”可依,这个“法”古人归纳为8个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只是针对不同的文体,其“物”与“序”各有不同罢了。

首先,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记叙文(包括编写故事)讲究叙述的精彩,既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又要考虑情节的波澜曲折和出人意料,“文似看山不喜平”;说明文需要运用客观的语言和通畅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说明某件事情或某个事物;议论文则注重逻辑的力量,要求语言准确、精练,有概括性,有逻辑地表达观点,特别注重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等。因此,每一种文章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作文教学需要研究并实施,才能逐渐改变“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温儒敏语)的局面。

其次,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美国最新课程标准强调从K年级起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无论是编写故事,还是表达观点,最后都必须回到主题,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涉及结构问题,其中新加坡的洪老师和珠海的黄老师在教学中告诫学生要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台湾的孔老师则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学生要重视文章的结构。他说,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像我们的一只手,有五个手指,大拇指就像开头,简短有力,引出下文;小拇指是文章的结尾,简要总结全文;中间三个手指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写得充分而有力量。在孔老师看来,写文章就像演戏,出场很重要,开头要尽量吸引人;文章主题当然很重要,主题的定位要准确;结尾可以很简单,能够收束全文就可以。

除了结构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修改文章的意识。例如,孔老师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中就有两张白纸,他告诉学生一张是用来写初稿的,另一张是在修改之后,认真抄写的正式稿纸。修改之后,认真抄写,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可见,孔老师为学生为课堂教学考虑的细致与周到。

对写作教学来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教学中怎样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从孔老师的《我的妈妈》教学中可以看出,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有真情实感,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取胜。孔老师的这堂课在海峡两岸都教过,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两地学生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大陆学生表现出的思维是单向度的,往往只有一种声音,例如,珠海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勤劳善良、关心爱护自己的伟大的母亲,文章大多是对母亲的歌功颂德,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台湾学生的思维则比较活跃,他们眼里的妈妈可以是“肥滋滋的母老虎”,可以“丑陋”,也可以“凶狠”,这样的文章不失“童真”,孩子们写出来的文字是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到的“真情实感”。

5. 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输出”能力

教学不是脱口秀而是示范。教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能学会,或者不能实际应用,这都是一种浪费,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本次活动中,香港何艳云老师为我们讲授的《实景写作》一课,再次体现了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香港教学重视方法技巧训练的技术主义倾向。一开始老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生动也很活泼。接着,老师说去珠海海滨公园游览,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怎么去?告诉学生这就是写作要求。接下来,进入本堂课的核心环节——教给学生实景文章写作的两种方法:步移法和多感官描写。讲授什么是步移法时,教师呈现香港海洋公园的地图,引导学生看地图,告知去香港海洋公园怎么走,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步移法。再用3分钟时间读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文本,了解步移法的过程,最后再读叶圣陶的《黄山三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步移法,巩固所学知识,再次强化什么是步移法。讲授多感官描写方法的时候,教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一张实景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看到什么?想做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运用问答的方式一步步推动课堂进程,让学生明白实景文章写作时需要运用多感官描写,这样可以使文章内容生动有趣而又丰富多彩。教师对这两种描写方法的教学非常具体细致,可视可感,学生的兴致也被激发得如此高昂,就连听课者也觉得很是受用,启发不小。从教学内容安排和写作方法指导上说,这的确是一节内容完整而形式完美的课,然而,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关键是怎样化语言文字的“输入”为“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输出”能力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看不到第二天的情形,老师说第二天带学生去海滨公园游览,是否真去,游览回来是否真写作文,写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一无所知。不过,如果把何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移植到平常的实景作文教学中,一步步落实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输出”水平,这堂课就完美了。

总而言之,作为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的忠实追随者,我是满怀期待而去,也满怀收获与困惑而归。收获如上,困惑如下:

写作教学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会写哪些类型的文章,这是写作教学必须面对并且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可惜初中阶段的“淡化文体”,高考作文的“文体不限”,使得这个首要问题依旧扑朔迷离。

写作教学对谁教?写作教学的对象不是作家,课堂写作不只是教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写作文,写他们将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文章。但教学中怎么就难以落实到位?

写作很神秘吗?写作能力是老天赋予的神秘力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写作教学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回归理性。作文是可以教会的,问题是怎样教才更有实效?

如果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就能够解决写作这个世界性的教学难题了。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老师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