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写作”的对谈

2014-09-02 07:06李淳连子波
师道 2014年7期
关键词:微写作作文生活

李淳+连子波

大众狂欢

李:连老师,2014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公布,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将一分为二,增加“微作文”,并首次明确提出“微作文”占10分。对此类“微写作”你有什么看法?

连:“微作文”其实就是小作文,以前很多省市的考试也都曾有过。在考试中主要是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着重考查学生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或者是考查学生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要谈“微写作”,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微写作”。“微写作”的提法始于微博的兴起。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主流人群视野。之所以说是“微”,是因为一则微博只有140字,体制微小。最初的“微写作”指的是利用微博写作文学作品,后来慢慢演变为几百字之内的写作。在中小学考试里“微作文”指的是与大作文写作相对的较短小的篇制,一般是300字以内,如果是自由创作,就我的写作经验和所见来说,我觉得五六百字也就差不多了。

李:我也是由微博开始,更自觉开始微写作,以前当然会写小段的独立的文字,但微博开始后,似乎对这种少量字数的形式欲罢不能,越写越多,一溜烟看过去,竟还略有规模。

连:“微写作”之所以会流行,我想是基于几个原因——“草根性”“时效性”与“易上手性”。

李:那微写作是不是让写作的门坎更低了。

连:是会低一些。但既然称“写作”,当然和很多微博上的随记是不一样。写作,就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文字行为,应该有要表达的主题,文字的调遣要能为主题服务。如果主题比较宏大,字数又有限制,又要写得让人看得明白,其实也是挺难的一件事。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要求根据顾城的诗《忧天》写一篇作文。原诗是这样的: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当时应一家报纸的约稿,写一篇微作文。

“基于对无所依附的生活的恐惧,人们寻求‘深扎地层的踏实生活。害怕失去眼前安稳状态,人们可以隐忍苟活,在不公不义面前低头。统治者则利用这种恐惧,以各种暴力为手段制造威权,恐惧成了维持秩序的有效工具。个体的有尊严的自由是人活着的全部目标,唯有诗意的飞行方彰显人性价值。不自由,毋宁死。”

140字,5句话,第1句既扣材料又分析追求“踏实生活”的原因,第2句阐明这种生活方式的危害,第3句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一个较深刻的观点,第4句作推论,回答了人该如何活的问题。第5句则是一种态度,引用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最后一句,收束有力,再扣材料。当时写的时候,是按大作文的框架来构思的。

李:如果要写一个精品,确实需要细心经营。但微写作从形式上讲,轻捷、便利,可随时随地进入创作,没有文体的约束,也没有长篇创作的焦虑。随心而信手,可以有生活舒缓的模样。

连:我觉得你的微写作挺有味的。“洗碗和晾衣,我选晾衣,因晾衣有身体开张之感;晾衣和拖地,我选拖地,因拖地有领地逡巡之感;拖地和做菜,我选做菜,因做菜有情味积淀之感;做菜和买菜,我选买菜,因买菜有与众生应答之感。”生活的烟火味极浓,但又非常雅致,读这则时,觉得跟张爱玲的《中国的日夜》气味非常相似。

李:谢谢。三言两语把一个事情讲清楚,又能引人品咂,自是不易,简洁是它的首要品格,简洁训练的是思路清楚,状物明白。在少量的字数里把所见所思安排妥帖的确需要反复锤炼。

连:微写作如果是揭示观点,它就应该像一个拳头,思想简洁有力,论证逻辑清晰,语言链要环环相扣;如果是表达感悟,抒发情感,用词就要精炼准确,需要有诗的塑造力。微写作就像微雕作品,规制虽小,但格局却不能小,这就需要典型概括的能力,对日常的生活进行筛选提炼。一个好的微写作作品,依然要有非常精致的结构,情感要非常纯粹,思想要非常有力,语言要非常妥帖,这需要写作者做辛苦的努力。你说的舒缓里其实还是要有思维上的努力的。

李:对这些努力的赏赐就是,面对生活时,我们更擅于拨冗、提炼、存精。简洁也是对泥沙俱下的生活原貌的反抗,若是微写作有何特别的美德可言,我觉得就是对这个散落成碎片的世界的更紧密的呼应,而简洁弹响了碎片的琴键。

连:说得真好。微写作由于其切面较小,生活里的一个小感悟,一点小情绪,都可以铺演成文字。我甚至觉得微写作可以更便捷地接近诗。瓦莱里说过:“诗歌是一种感叹词的发展。”对生活的感叹使人脱离生活的麻木感,从而获得对生活的惊奇,诗意在此中产生。

李:也就是在微写作里,我们保留了一点世界的余味。斯宾诺莎认为万物都愿意保持自己的形态,比如,大树永远都愿意是大树,黑熊永远都愿意是黑熊。而微写作凝神作字,细心撷取,对世界轻声无扰,零星情意,映照世界的神迹,简直是向斯宾诺斯致敬。

连:每一个下午都是重复的,但也许就有那么一个下午,你坐在街角的一个小吃摊,你刚打完球,打开一瓶冰镇啤酒,微风吹过,你突然就出神了,领悟到生命沉着安静的本质,这个下午从此就嵌入到你的生命里。你描述了这个下午的啤酒和风,描述了内心的轻轻的震动,你借由微写作而成为一个诗人。

李:哈,有点意思。碎片也见世界,这是微写作让这么多人喜爱的根本原因,如果它只是散,只是易,那只会沦为快餐式的消耗。拈花微笑,乾坤朗朗。其实,老聃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把世界完完全全看成一的人,“抱一为天下式”的美妙只能神往。与混沌的完一不同,世界的坼裂构成了无尽的图像。这些图像并不总是坠入寂灭,它们仍有渴望,渴望有人以此为凭,还原出整个世界。

连:生活其实往往没有规范的巨构,平凡的人生动人之处在于时时都会有某种悲伤、欢喜、怅惋,这些正构成了生活的基本面目,用短短的文字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正是使生活脱离平庸的手段。之前跟你聊天时说过,我很喜欢看图写话,拿着手机把某个场景拍下来,写一段话,写完再读时,就会觉得好像离开了生活,暂时从生活里拔离了出来,有一种洗净的感觉。微写作可达成一种状态,即随时在世俗生活与灵魂的优美之间达成转换。我非常喜欢这种转身的灵便,也许可称之为分裂,但它肯定是一种能力。

李:嗯,你看看作家们写了那么多的小札、短则,也都表明他们对轻便文体的热爱,因为长篇大论的确需要正襟危坐,而一提到“微” “小” “巧”,似是可以斜倚山枕,旁靠老树,更加亲近生活,或者说写作时仍旧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结。

连:你的看法刚好和我不同,你视文字为入世,我则以为是出世,这大概就是你的乐观不同于我的悲观吧。

李:其实保持微写作的习惯,也会对生活更为敏感。一旦生活可以随时随地生成文字,过眼的云烟落定指尖,就成为更好的纪念。像写过——“晚间散步,走到树密处,有虫儿啾啾响,惹人思念。近来阳光雨水丰足,四下里,不同株的矮树们叶子连绵成一片。暗夜,难辨它们身段,唯白花照眼。”当我重读时,仿佛又回到那个普通的晚上,但因为随手的小记,普通的夜晚也有了值得怀念的情景。像这样的短记,我觉得跟速写一样,草草涂就,思绪可辨。

私人歌谣

李:我还写过,“今日下班,见两女子迎面走来,一极胖一极瘦弱,却是瘦者掺着胖者走。到了跟前,才看到胖者泪流满面,瘦者仔细安抚。伤心之人,再壮实都是羸弱,劝慰之人,再柔弱都是强大。”

“风大,空敞之地,百里急奔,气象萧肃。卉木被推来搡去,不胜其力。有月季开花,几天里打出无数花蕾,竞相亮相。一边瑟缩一边美丽。不刻意要在这快速降温的日子开放,只是之前已有幸福的包孕,于此地,恰遇此时。冰冻的娇艳,任天而动。”

“读李白而不知其沉郁,读杜甫而不知其昂扬,二者皆憾。李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不也顿挫乎?杜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不也激昂乎?伟大之诗人绝非单面者也。”

“在医院看微阅草堂笔记,低头见神鬼魑魅出没,抬头见病人医生穿梭,书里书外都是错落的荒诞。依我看,微阅草堂里最精彩不出三四篇。看鬼神故事,劝人行善的最无聊,痴心贪念的最可笑,讽刺人性特别是读书人的最好最过瘾。我最热爱的字眼是,‘鬼大笑而去,真快意煞人矣!”

这些的句子不小心就构成一个人的私史。

连:所有写作都是个人私史。作为一个老师,对教育生活时时都会有些感悟,写下的片断显现的是自己的教育存在影像。以前写过一个短章《阅读课上的漂浮》。“给学生一节课自己阅读。我静静地观察他们的脸庞,希望能从中读到某种命运。我喜欢看女生的面孔,处于安静之中的这些脸庞,大部分显得端庄洁净,有一种清刚明亮的纯朴,似乎可以天长地久。各张脸的眉眼嘴角的搭配略微差异,微妙地暗示各个人的性格特质。我喜欢看男生的面孔,各张脸性格分明,我可以看见他们以后的立身行事。看着这四十多张面孔,我想象他们的命运,但我一无所知,各种各样的机遇、缘分、变故不断地加入他们的命运,并使之改道。有些猜测令我感到欣悦,但有些令我感到悲伤。我端详着这些变幻莫测的命运,竟然觉得心痛起来。无可争议的是,终有一日,这些洁净生动的面庞上将落满生活的灰尘,终有一日他们也将和我一样高悬起理想,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像一条鲶鱼一样穿行于泥淖,寻找一口呼吸的空气。世上最悲伤的事不是生离死别,不是遭逢厄运,而是泯然众矣,脸上再无光辉。”重读这样的短章,教育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非常脆弱。

李:嗯,你这类型的写作确实跟我们分享着你教育生活的往昔,如果说我们平常是自然的无所谓的态度,微写作则把我们带进反思的惊奇的态度里,也唯有这样,才能把我们从封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更见处处是教育。《什么是教育》里有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已处于完全失落的危险之中”,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每天都为学科知识忙碌,没人为教育的真谛留神。我认为人的存在都是处境化的,教育也这样,所以教育微叙事可以让忙碌的教育生活有一个很好的停留,为处境化的教育存照,并让教师在对特殊境域的思考中,自觉通往普遍的境域。

连:我更重视的是微写作可以塑造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凝视的姿态。当老师和学生在写,那就意味着他开始关注周遭并对之进行沉思。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约翰·伯格说:“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通过观看,人得以明确自己的存在与形态,并把自己嵌入于世界之中。伯格还说:“观看先于言语。”首先是对世界进行凝视,而后直观的感触会造成语言冲动,我们必须对观看所得进行整理,寻找准确的语言以表达之。由于所见之物事时时在变化,这种微写作往往很零碎,但长期操作,因之而形成的反思精神却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最珍贵的。

李:我们的生活是散漫的,非主题的,微写作的积累可以慢慢让我们发现主题的存在,或者说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主题,有位老师在坚持做教育微叙事一段时间后,发现笔下沉积着对现象学的热爱,于是更自觉开始对相应学科的研究,以助日常教学观察的深入分析。在这里,微写作让主题的浮现显得更加自然而然,而生发于大脑日常的而非一时兴起所确立的主题将使我们保持更长久的关注。主题让微写作显得更有意义,指引我们对教学影像进行更加个性化的编辑。也就是说微写作帮我们找到适合的主题,而主题让散漫的微写作觅获目的与秩序。

连: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周要至少要写一段话,培养一种关注生活反思生活的态度。

短构不易

李:我们前面提到简练是微写作应该具有的品格,除此之外,我觉得就是娓娓动听,吴鲁芹说过“只要他说得娓娓动听,就是上乘”,那么娓娓动听如何可能?

连:要娓娓动听,首先是对所写之物与事要有深入的体会,只有熟悉才有可能把物事描述得流利,有情致。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总是跟学生强调,要“浸入”到物事之中去。用心去领会事物的基本气质或气氛,思考成就这种气质或气氛的基本因素,寻找最贴切的词汇,最合适的句法去表现。要娓娓动听,还需要一种真诚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不装,我觉得写东西最重要的是真实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我读《论语》时,常常就为孔子的真诚感动。孔子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子路非常不高兴,孔子就向他赌咒:“我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上天厌弃我啊,上天厌弃我啊。”多么活泼可爱的一个人。孔子的弟子记录这件事时,也是满怀真诚的爱戴之情的,才能描述得如此逼真。

李:其实我们的微写作是有深厚传统的,我国古代大量的语录式的作品葱茏流碧,含纳生活深永之味,都是值得细读的。也就是说接续“尚意”的传统,微写作才能更入妙通达。微写作常给人零压力之感,但我觉得传统理应构成一定的压力,顶住这种压力写作,才不会流于空泛无聊。

连:传统里有很多题材现在也依然可以延续。但一味往古人的题材里去寻找,总未免有拾人牙慧之嫌。新时代有很多新事物,生活于其中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也会有新的思想,情感样式也会不同,都是写作的新鲜活泼的素材。我更强调的是新的思维方法,不同的时代,人观察世界的视角是不同的,用现代人的眼光,用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眼光看世界,自然能写出别具风味的作品来。

李:古代语录式的作品里面也有很多“新的思维”,它们的丰富经常超过我们的想象,延续古代的题材也无不妥,固定的题材也不一定是对思维的束缚。对了,你读过《鹤林玉露》没有?品味其中一词一句,真如同捻动剔透的珠串。这里引一则——“ 陈了翁日与家人会食,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

连:这一则里信息量很大啊,“男女各为一席”一句而见家教谨严,“必举一话头”,陈了翁教化家人确是谆谆用心,孙女的回答颇见陈家教养,也可见其家教是很有成效的。

李:有人说微写作体制微小,行文容易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你怎么看?不过有“女郎才”也属不易,“女郎才”往往意味着细心的观察、美好的向往和婉约沉静的表达,现代人的急躁早已让其无缘细腻的表达,所以我们先要讨论如何在匆忙焦虑中脱身,再来讨论如何避免沦为小情小意。也就是如何既有女郎才,又有丈夫气,或换言之,有情趣,又有抱负。

连:说到底还是人的修为。做人为文,我认为首先是要有大境界、大见识、大胸襟,如果是刻薄、孤冷、逼仄,文字再好,终究算不得上品。钱钟书学问是很大,和张爱玲一样喜欢用比喻,可是我总觉得他的文字鞭挞讽刺世象,非常有力,但总嫌过于刻毒,张爱玲文字也是辛辣刻薄,入木三分,但内底里你能感觉到她的慈悲,写再可恨之人,你也能感受到她更深处的同情。微写作虽“微”,但更需要有大眼界、大修养,文章写出来才不会局促牵绊。作文像穿衣,要有好的骨架撑着穿起来才会好看,这骨架就是人的思想修养。

李:是的,最难莫过涵养胸次。

连:学生的微写作,我建议他们面对某个触动自己的东西时,要深究这个物或这件事为什么会触动自己,去寻找到最直接的最根本的那个词。我跟学生说要不断地咀嚼这个词,如果它是一个名词,就要去感受它的种种性质,尽可能地去理解它所关联着的其它事物,并理解这种关联的内在逻辑;如果它是一个动词,就要让这个动词还原到它所联结着具体的情景。当对这个词语做这样的凝视时,这个词语就会活动起来,变得活跃。每个词语都是被冻结的一个胚胎,当它被思维激活,它就会产生粘附力,会去寻找其它的词语组成一个表意单位,然后联结其它表意单位,通过种种逻辑联系,共同为所要表达的情、思服务。

长篇殊难

李:我认为虽然微写作不用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长篇仍旧是更加困难的,长篇挑战的是写作的综合实力,缺陷在长文字里无处可藏!微写作可以浅尝辄止,但是长篇像是一个需要耗费更多体力和耐力的长征,你一旦上路,就必须咬牙走下去,会不会在半路挂掉真的难以预计,写得好不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担心的是微写作让我们太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写作的耐力被微写作慢慢分解掉了,无力长篇了。

连:如果把微写作当成精致的小院落,长篇写作则是大观园。大观园之壮美是由一个个的院落构成的,就像一座拱桥是由一块块的石头垒成的。但一堆石头并不就是拱桥,这里的差别就在于石头要按照恰当的弧度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拱桥。长篇写作与微写作的区别也正在于此:长篇写作需要按照某种结构关系将微写作组织在一起。

李:微写作里面有写作的大部分基因,但是它仍旧就要向长文学请愿,请个什么愿呢?就是可以向长篇遥望。为什么说遥望而不是抵达呢?就是你当然不可能在微写作里体现出长篇的力量,先天限制在那里,但为什么又要遥望呢?因为在长篇里,我们可以见识更迷人的生命大观。

连:长篇写作难还在于思想规制上要求,它要求有宏大博通的思想,丰富多样的情感,而且各种思想和情感又不能过于直白显露,它应该隐藏在各个细节各个部分中,无所不在,但又不过分凸显,相互之间要能够自然融汇。像《一千零一夜》,虽然也是一个微写作,但却让人欲罢不能。单纯的形式里如何创生出新鲜的生命力,至今还是我热衷的一个命题。

李:前面我们也谈到“主题”,我觉得这是一种最简单可行的方式,就是让微写作可以“长大”的一种——集腋成裘,用你们那的民谚来说叫,“瘦账肥算盘”。写得多了,慢慢就更不舍自己建造起来的巧妙的世界,你会继续寻找新的隐喻,来挽留时间的飞逝。积累是最好的方式,而如果多起来后,你还会比较、筛选、呼应,最终你会做成一个值得印证你刻苦与调皮的长文字的构筑,而微写作在里头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

连:是啊。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我是很建议从微写作入手来进行训练的。对于老师来说,这既是可行的,也一种应该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训练既可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又能很快取得实效。就我的写作来说,我正是这样做的。我在其中感受到许多快乐。

李:有一位美国作家在给亲戚的一封信里写道,对不起,这封信写得很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我想这可以作为我们交谈的结尾,对于微写作的流行,恐怕不应该用“浮躁浅薄”一批评了事,殊不知,精炼的困难正越过这些声音打造了微写作,正因此,它终究让我们深深热爱。

猜你喜欢
微写作作文生活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