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与凡尔赛园林设计
——以唯理论视角下的凡尔赛园林

2014-09-03 08:43
四川建筑 2014年1期
关键词:诺特凡尔赛笛卡尔

青 竹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1 笛卡尔的思辨哲学简介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看,文艺复兴时期是人们重新发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价值的时代,而之后的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哲学上也孕育出了以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和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两种哲学流派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始建构中世纪之后、适应新时代的哲学体系。其中17世纪法国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因提出唯理论被西方哲学界尊称为理性主义之父,《方法论》是其哲学中唯理论思想的集中表达。

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关于认知新方法的四条规则:

第一,自明律,即明和晰。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除非我自明地认为它是如此,就是说小心躲避速断和成见,并在我的判断中,不要含有任何多余之物,除非它是明显地、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精神面前,使我没有质疑的机会。

第二,分析律。将我要检查的每一难题,尽可能分割成许多小部分,使我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综合律。顺序引导我的思想,由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步一步上升,好像登阶拾梯一般,直到最复杂的知识,同时对那些本来没有先后次序者,也假定它们有一定秩序。

第四,枚举律。处处做一遍很周全的核算和很普遍的检查,直到足以保证我没有遗落为止。

简单以“怀疑、分析、综合、全面”八个字简单概括,凝练唯理论的哲学思考。笛卡尔不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他曾说“数学可为一切知识的形式”,希望人人学习用“数学方法”来进行思考,目的在于人们运用数学运算中所使用的工具——理性——来解决各类问题。这种“怀疑”和“分析”的探究思想催生了科学思维发展,系统的“科学实验”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途径,笛卡尔的唯理论产生了最广泛的影响。

2 勒·诺特尔的成长与唯理论

安德烈·勒·诺特尔于1613年3月12日出生在巴黎的造园世家中。其祖父皮埃尔(Pierre Le Notre)是宫廷园艺师,曾在马丽·德·梅迪西斯的花园里经管施肥与播种,也在16世纪下半叶为丟勒里宫苑设计过花坛。其父让(Jean Le Notre)于路易十三时期在克洛德·莫莱手下为圣·日耳曼花园工作过,1658年以后成为丟勒里宫苑的管理者,去世前是路易十四的园艺师。安德烈·勒·诺特尔从小就在花园中长大,家族的生活环境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安德烈13岁师从巴洛克绘画大师伍埃(Simon Vouet,1590~1649年)开始学习绘画。在当时,画家与园林设计师联系紧密,他们都热衷于描绘所看见的风景。在伍埃那里,他结识了许多艺术大师,其中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年)和建筑师芒萨尔(Francois Mansart,1598~1666年)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安德烈对艺术的钟爱以及他与艺术家的密切关系维持了终生。他与勒布伦(在伍埃学习时的同学)的友谊成为了终生合作的基础,他在凡尔赛宫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和天顶画,并为雕刻师提供凡尔赛园林设计的图纸。勒布伦的艺术将古典主义与巴洛克两种风格柔和在一起,具有折中主义的色彩。此外,安德烈还十分尊崇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ussin,1594~1665年)并搜藏其画作,他的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推崇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可以说,安德烈的古典主义的美学价值大多源自其绘画的影响,而不是源自家族。

安德烈·勒·诺特尔的主要作品有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约1650年)、凡尔赛宫苑(约1661年)、枫丹白露城堡花园(1660年)、圣·日尔曼·昂·莱庄园(1663年)、圣克罗花园(1665年)、尚蒂伊府邸花园(1665年)、丢勒里花园(1669年)、索园(1673年)、克拉涅花园(1674~1676年)、默东花园(1679年)等等。他于1661年前后投身于凡尔赛宫的修建,自此到1700年去世,他作为路易十四的御用园林师长达40年,也因此获得了“王之造园师和造园师之王”的称号。勒·诺特尔凭借高超的艺术才能创造了流行欧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勒·诺特尔式园林。

3 凡尔赛园林中的唯理论显现

在17世纪的法国,唯理论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可以夸张的说,那一时期的美学都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笛卡尔认为,应当制定一些牢靠的、系统的、能够严格地确定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它们是理性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品位。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思想成为了法国古典主义的文化艺术潮流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将整个时代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结合唯理论的研究,诺特尔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手法,从而使自己的理念与设计场地的地形巧妙地相结合。诺特尔创造性发明了主轴线并辅以众多的相交轴线,对整个场地进行几何似的划分,进而细分成若干较小的场地,继而将这些较小的场地布置成花坛、丛林园或水池等。

3.1 轴线组织与综合律

诺特尔在轴线设计上的创造,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改变了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里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以艾斯特庄园为主要代表(图1)。中轴成为了凡尔赛园林里最重要的“脊梁”,其他要素均服从于这一主要素,并按主次排列在两侧,从而创造出一种更为统一、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图2)。这一创新受到了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唯理论的影响,其结果是与意大利园林相比,空间更为宏伟,更有秩序,关系更明确。

图1 艾斯特庄园的轴线

图2 凡尔赛宫的轴线

3.2 丛林园与分析律

唯理论中强调“(将整体)尽可能分割成许多小部分”以便仔细地了解每一部分,正是在轴线的初步划分后,各部分的空间得以更加仔细的推敲和功能确定,诺特尔在凡尔赛园林中设计了一系列的丛林园。其实丛林园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就已经出现,但并不占据主导位置,而是散布于花园四周,结合林荫路限定其边界,并不是主要的园林要素。而在勒·诺特尔式园林中,丛林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凡尔赛园林中,这些数量众多、主题各异的丛林园大展光芒。

以丛林园舞厅为例(图3),勒诺特尔于1680年到1683年间布置了这个舞厅,也被称作假山丛林园,因为这里有许多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海岸带来的磨石粗砂岩和贝壳,水就从这些石头和贝壳上像瀑布一样倾流而下。中间是一个很容易到达的大理石“岛”,它充当了舞池的角色。在丛林园舞厅常常举行舞会,路易十四对跳舞非常热衷,宫廷乐师端坐在瀑布上方奏乐,而观众们则是坐在两侧满覆青草的阶梯席位上。丛林园设计不仅在材料方面独具匠心,更重要的是场地设计上针对当时流行的舞蹈的模式做出了具体的、对应的考虑(图4)。这种主题定位准确、功能明确的丛林园在凡尔赛园林中为数众多,体现着唯理论系统分解、功能清晰的哲学思想。

图3 丛林园舞厅

图4 17世纪流行舞蹈空间分析

3.3 园林植物种植与修剪

笛卡尔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所以在植物种植等方面,凡尔赛园林随处可见“人定胜天”的景象。但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中,人们就将常绿植物修剪成方形、圆锥形、葫芦形等各种形状,称为绿色雕刻;也有剪成拱门、廊道、拱券等的,称为绿色建筑物。但在诺特尔的园林中,更加强化了这种按照理性主义的美学观念,认为自然的不经过人为加工的东西是不美的,因此植物必须修剪成几何形式,统一到整体构图中。最常见的是用紫杉修剪成的圆锥和圆球,整齐地布置在花坛的角隅和台地的边缘,烘托中轴的气氛(图5)。

图5 凡尔赛园林植物修剪

3.4 设计工具及设计表现

当然从以上方面是诺特尔具体设计的体现,同样的也不应该忽视那个时期园林设计师们从工具到设计图纸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不得不遗憾的说,诺特尔并没有对他的工作留下太多的说明和图纸,但是我们能从德扎利埃(Dezallier D’Argenville,1680~1765年)的《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于1709年出版,诺特尔去世的九年之后)中有所了解,此书是由勒·诺特尔的学生勒·布隆(LeBlond)协助德扎利埃写作的,被看作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建立。从其中的凡尔赛园林设计师使用的工具和刺绣花团的图纸中(图6、图7),难以见到的是对自然的顺从,更多的是唯理论最追求的清晰、比例和数学结构。

图6 凡尔赛花坛设计草图

图7 圆形场地设计草图

4 小结

我们视凡尔赛园林为法国园林的典型,它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造园要素加以改造而获得的,是对意大利造园要素的重新解释。本文着重发掘其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思潮所汲取新鲜的内容,但是也应认识到凡尔赛不仅仅是社会思想的产物,同样也应注意着以路易十六为代表的君王在政治生活中绝对君权主义的作用,正是这两者将社会、文化和历史有机的结合,才有了凡尔赛宫及其园林。它的影响自然也是深远的,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

[1] (法)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M].尚新建,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 (英)特纳.世界园林史[M].林箐,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Ian Thompson. The Sun King’s garden: Louis XIV, Andre Le Not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garden at Versailles. New York: Holtzbrinck Publishers,2006

[4] Arie Graafland. Versailles and the Mechanics of Power: The Subjugation of Circe, an Essay. Rotterdam: Nai010 Publishers,2003

[5] Antoine-Joseph Dezallier D’Argenville. Lathéorie et la pratique du jardinage. G. Olms,1972

[6] 林箐.理性之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造园艺术分析[J].中国园林,2006,22(4)

[7] 林箐.“伟大风格”——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1)(2)[J].中国园林,2006,22(2)(3)

[8] 张中波.伟大风格——基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分析[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10)

猜你喜欢
诺特凡尔赛笛卡尔
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安全测试的“凡尔赛”语录——凡尔赛C5X安全解析
艾米·诺特曾面对性别歧视和纳粹主义——100年后她对环论的贡献仍影响着现代数学
笛卡尔的解释
为数学而生——埃米·诺特
加油站“凡尔赛”:油价终于不涨了
加油站的凡尔赛:油价终于不涨了
笛卡尔浮沉子
凡尔赛C5X
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