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美国种族骚乱

2014-09-03 05:56馒头老妖
新民周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布朗白人抗议

馒头老妖

最近,美国密苏里州的小城弗格森一夜成名:连日不断的和平抗议加上暴力骚乱,大批新闻媒体报道,网上有关的讨论满天飞,奥巴马总统都专门发表讲话,指派了司法部长(同时也是总检察长)亲自前去调查。

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一名黑人男子的意外死亡。

蝴蝶效应

8月9日,迈克尔·布朗在弗格森的街头被一名正在执勤的警察枪杀。对此而产生的争议,无非就是布朗有没有危险动作、警察是否该开枪,本来应该是个法律层面的问题。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死者是一名非洲裔美国人,而开枪的警察则是一名白人。

仿佛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的发展迅速超出了控制。

最开始是死者的亲友走上街头抗议,随即有大批当地非裔美国人加入,高举标语牌进行抗议;然后,就有人开始诉诸暴力,跟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警方调动更多警力,配备防暴装备进行管控,并逮捕过激人员;再然后暴力升级,甚至把警方的指挥中心都给冲击了。

警方不得不调动直升机、防地雷车这样的重装备上街执勤,催泪弹、闪光弹、橡皮子弹都用上了;一些不法之徒则趁火打劫,洗劫了好些个商铺。当地秩序一片混乱,学校停课,商店关门。

最后,是奥巴马出面承诺会调查此事,FBI也表示已经介入;而国民警卫队直接进驻,接管了已经疲惫不堪的警察维持秩序。

目前,该地局势基本稳定,而且也没有死人,但此次骚乱带来的财产损失相当之大,堪比一场飓风灾害了。

反过来想,倘若死掉的是白人青年,而开枪的是黑人警察;或者双方都是白人,会不会有这样无谓的冲突?又是什么力量,才让当地成了一个火药桶,居然被这么一点火星就引爆了呢?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裔美国公民,对于美国警方普遍的不信任感。

时至今日,在林肯已经去世了149年、马丁·路德·金去世了46年后,美国的种族平等事业的确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有色人种不再与白人隔离开来,黑人可以做科学家、律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务卿、司法部长甚至总统,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一些执法人员,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州,依然对黑人有所歧视。最突出的例子,是1991年3月3日的罗德尼·金被滥用暴力案件。

当时,黑人青年罗德尼·金和两个朋友开着车,行驶在洛杉矶附近的高速公路上。警方发现其超速行驶,命令其停车,但他非但不停反而加速,和警车来了个飞车追逐;最终,在一处路障处被警察拦下。

一名警察喝令罗德尼·金下车,而他则推搡了该警察、拒绝被戴上手铐。5名洛杉矶警察局的警察(均为白人)一拥而上,用泰瑟枪(一种电击器)将其放倒。此刻,警方的行为还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没有问题。

然后,在罗德尼·金已经倒在地上、明显不可能再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几名警察用脚猛踢其头部,再抡起警棍一顿暴揍,打得他奄奄一息,直接送往医院治疗。一架警用直升机当时在上方盘旋,用探照灯将现场照得雪亮。而这些光亮则为附近一处居民提供了便利:他用家用摄像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并将录像带交给了当地电视台。

录像带播出之后,舆论一片哗然。警方后面的举动,显然有滥用暴力之嫌。随即,4名白人警察被送上法庭受审。出乎意料的是,1992年4月29日,法庭宣布,4名警察都无罪释放。换句话说,法庭认为,罗德尼·金被揍是咎由自取。

此刻,有300多名黑人青年正聚集在法院外头的空地上,听闻判决,顿时开始骚动起来,围堵法官不让走出。当地警方早就严阵以待,轻松将其驱散。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次日,两名无辜白人在街头被数名黑人抢劫、殴打;当警方赶到后,一堆黑人冲上来,直接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洛杉矶骚乱拉开了大幕。洛杉矶警局虽然全员出动,但哪里架得住骚乱、抗议的人群。抗议者在街心堆码轮胎并点燃,作为阻挡警方的路障;宵小之徒趁机大肆抢劫街边店铺,抢过之后还顺道纵火……在短短6天时间里,警方逮捕了近1.1万人,骚乱规模可见一斑。

最终,市长调来了3500名士兵,荷枪实弹地巡逻,这才算是控制住了局面。但是,骚乱中已经有2000多人受伤,58人丧生,3000多处建筑被纵火焚烧,直接损失超过10亿美元。骚乱的结果,是促成了该案重审。4名白人警察中,两人被裁定犯有故意伤害等罪名,判处32个月的徒刑。

显然,这是个迟来的公正,而迟到的代价就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辜者的丧生。

矫枉过正

然而,这种不信任的情绪,也并非都是理性的。

正因为漫长的种族歧视,美国黑人对这个群体的利益高度重视,甚至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同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确实又是属于收入较低、失业率较高的阶层,所以对美国社会素有诸多不满。

因此,但凡出现迈克尔·布朗这样的案件,无论真相如何,美国黑人往往都会高度一致地认为,可能又是白人警察的歧视在作祟了,不满情绪正好发泄出来。

而美国的政客们,出于对自身选票的考虑,通常是不会得罪有色人种的:要么对黑人死者表示同情,要么模棱两可地说可能有选择性执法,就没几个敢于大声喊出“他未必就是冤枉的。”

比如,2012年,一名社区保安、白人乔治·齐默曼,因为枪杀了黑人男子加文·马丁而被控二级谋杀。在审判尚未完成之前,一向推崇“尊重司法独立”的奥巴马总统,却公开地说了一句酸溜溜的话:“如果我有一个儿子的话,估计也长得很像马丁吧。”尽管这还算不上干扰审判,但其态度却对抗议的黑人民众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审判结果出来,马丁被认定是暴力袭击了齐默曼,后者采取正当防卫,完全合法,当然无罪释放。不知道奥巴马看到这个结局,当作何感想?

至于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们,更是要遵守“政治正确”的潜规则,往往在报道中偏向贴着“弱势群体”标签的黑人一边。比如,CNN的节目中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上是布朗的尸体躺在数米外,已经拉起了警戒线;画外音里一名男子指责警方滥杀无辜,但最后却小声地说了一句其实自己在开枪前也没看清是怎么回事。这种证据,真实性很可疑,证明效力很低,完全不应该播出以免误导公众,这样的道理CNN想必是心知肚明,却偏要这么干,恐怕也有难言之隐吧。

纵观美国历史,类似原因的骚乱并不罕见。比如,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人口不过200万,就分别于1967年、1987年、1989年因为“黑人青年被警察枪杀”而三次爆发骚乱,而1977年、1992年还因为别的警民冲突爆发过骚乱,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一个个具体的案件背后,是黑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实际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政治家讨好选民、媒体讨好读者等深层次的痼疾。因此,迈克尔·布朗之死引发的这次骚乱,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endprint

猜你喜欢
布朗白人抗议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艺”心抗议
抗议之歌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
缝线抗议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