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分析

2014-09-04 09:14徐火荣徐文强涂少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下段肘关节肱骨

徐火荣 徐文强 涂少龙

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分析

徐火荣 徐文强 涂少龙

目的 探究两种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肱骨中下段骨折60例患者, 随机分为前内侧钢板组(A 组)和前外侧钢板组(B 组)。每组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跟踪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肘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钢板组(B组)的患者桡神经功能异常的并发症明显高于前内侧钢板组(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固定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桡神经损伤等后遗症的发生。

肱骨中下段骨折;前内侧;前外侧;桡神经损伤

肱骨中下段骨折如今已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意外骨折类型之一, 针对其治疗方法也同样较多[1]。由于肱骨中下段独特的解剖特点, 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伴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发生。发生桡神经损伤的现象尤其在患者骨折愈合后进行取出钢板时更加明显[2]。本文针对在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中采用前内侧钢板和前外侧钢板两种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闭合骨折, 没有桡神经损伤和轻度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60例患者中车祸伤24例、摔伤19例、砸伤12例、其他原因5例。骨折部位:肱骨中下段, 骨折线距肱骨的远端距离为3.5~8.7 cm。骨折类型:粉碎性29例、螺旋形17例、横断形9例、斜形5例。患者其他合并伤包括颅脑损伤3例、胫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12例、肋骨骨折13例、尺桡骨骨折7例、脏器损伤9例。排除病理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石膏外固定以及消肿、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完成术前相关检查。随机分为前内侧钢板组(A 组)和前外侧钢板组(B 组)。每组30例患者。

1.2 手术方法

1.2.1 内侧钢板组(A 组) 患者手术时采用臂丛麻醉, 取仰卧位。于患者上臂中下段的前侧进行纵行切口, 并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将肱二头肌和肱肌分开, 暴露出肱骨骨折端。屈曲患者肘关节, 使肱肌松弛紧贴骨膜, 内侧的部分肌肉往内侧牵开, 同时保护好内侧相应的神经血管。将外侧部分肌肉向外侧牵开保护好桡神经, 不需刻意探查、寻找、游离神经血管。根据需要暴露肱骨的内侧缘和骨折线上下的距离, 牵引上肢,在骨膜下行骨折断端的复位和粉碎骨块的整复, 注意肱骨下端内侧较肱骨下端外侧低和宽大, 同一处肱骨下段的骨折在骨折远端的固定中, 前内侧钢板固定可能比前外侧钢板固定多用1枚螺钉固定, 对骨折的有效固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6~10 孔限制接触直型钢板, 放置于肱骨下段前内侧, 不能超过内缘, 按AO操作技术固定, 创腔置负压引留管。如果骨折远近段分别有6个有效皮质固定单位以上者, 不需外固定, 否则, 用石膏外固定3~4 周。将引流管放置24 h后进行拔除[3-5]。术后2 周, 患者进行拆除切口缝线。没有使用外固定的患者在术后5 d, 肿胀部位有所消退后, 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功能锻炼。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在2~4周后, 将石膏去除, 开始功能锻炼。患者骨折完全愈合后, 将钢板由原切口取出。

1.2.2 前外侧钢板组(B 组) 麻醉及体位同前, 取上臂中下段以骨折为中心作前外侧切口, 逐层切开, 向外侧牵开肱三头肌, 向内侧牵开肱二头肌, 寻找、显露、保护好桡神经。纵行将肱肌外侧部纤维分开, 暴露出骨折断端。屈曲患者肘关节, 使肱肌松弛紧贴骨膜, 同时将分开的肱肌外侧部和桡神经一同牵向外侧, 以保护桡神经。用持骨钳将骨折端向下牵引, 使骨折解剖复位。将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前外侧面, 按AO 操作技术固定, 术中有5 例无法避免桡神经和钢板的交叉, 在桡神经与钢板之间垫上肌肉, 预防钢板对桡神经的严重刺激和粘连[6]。创腔置负压引留管, 术后处理同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愈合时间、肘关节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肘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以及肘关节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以及肘关节评分比较(s)

?

2.2 并发症比较 前外侧钢板组(B组)的患者桡神经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病率达20.00%远远高于前内侧钢板组(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肱骨中下段主要分为三缘三面, 三缘分别为前缘、内侧缘以及外侧缘, 三面分别为前内侧面、前外侧面以及后面。从解剖学的角度上看, 肱骨远端以及桡神经由外向前的断面呈等腰三角形, 前外侧以及前内侧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的2个腰[7,8]。传统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将钢板放于前外侧的腰上,本文为了尽量避免损伤和干扰桡神经, 钢板放于前内侧的腰上, 解决了桡神经的相关性, 尽量的减少了造成桡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手术从患者上臂的中下段前正中切口进入, 同时分开肱二头肌以及肱肌, 向内侧分离软组织, 将肱骨内侧和骨折断端暴露出来。同时将神经、血管拉向内侧, 这样桡神经在肱二头肌外侧的保护下拉向外侧, 减少造成桡神经的损伤[9]。术中发现肱骨下段的内侧缘比外侧缘宽大, 在水平面上, 肱骨内髁比肱骨外髁低1 cm 左右, 使用肱骨前内侧钢板固定比使用肱骨前外侧钢板固定容易, 有的患者在远骨折端固定时, 前内侧钢板比前外侧钢板固定能多用1 枚螺钉, 能明显增加骨折复位的稳定性, 另外前臂中下段软组织非常疏松, 没有贴骨的神经、血管, 很容易就能拉开, 只要术中仔细操作不会造成桡神经血管损伤[10]。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肘关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外侧钢板组(B组)的患者桡神经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病率达20%, 远远高于前内侧钢板组(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内侧钢板组(A组)没有出现桡神经功能异常的现象。

综上所述, 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应用前内侧钢板固定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桡神经损伤等后遗症的发生。

[1] 邢顺民, 安智全, 谭俊铭, 等.上臂前侧入路MIPO 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5):456-457.

[2] 向明, 陈杭, 谢杰, 等.MIPO 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及中期疗效观察.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26(5):417-419.

[3] 叶庆林, 罗春强, 梁桂泉.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的疗效分析.现代院, 2011,11(8):50-51.

[4] 胡东, 龚维成, 李强, 等.AO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现代医院, 2009,9(1):47-48.

[5] 刘艾琳, 陈为民, 陈琳.肱骨骨折术后合并桡神经损伤的高频超声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19(2):172-175.

[6] 王林刚.肱骨骨折伴桡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6(7):60-61.

[7] 唐善保, 倪江东, 丁木亮.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医学临床研究, 2010,27(06):1065-1067.

[8] 庄云强, 吴丹海.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桡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浙江医学, 2010,32(9):1388-1389.

[9] 孙健.改良后入路肱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中医正骨, 2013,25(08):41-42.

[10] 林洪光, 陈昆, 王鸿泰, 等.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实用骨科杂志, 2013,19(11):978-979, 983.

Clinical analysis of two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middle-inferior humerus

XU Huo-rong, XU Wen-qiang, TU Sha-l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People’s Hospital of Huidong County, Huizhou 5163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middle-inferior humerus.Methods Di vided 60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middle-inferior humerus into medial plate group(group A) and anterolateral plate group(group B),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 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observed for follow up survey.Results The two groups’ operative time, healing time and elbow sco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Radial nerve dysfunction complications of anterolateral plate group(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dial plate group(group A), P<0.05,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Application medial plate fixation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of middle-inferior hummer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radial nerve damag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Fractures of middle-inferior humerus; Anteromedial; Anterolateral; Radial nerve injury

2014-04-09]

项目名称:惠州市科学技术局项目(项目编号:2012y205)

516300 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中下段肘关节肱骨
胫后动脉穿支带蒂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小腿中下段严重开放性损伤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小腿前外侧单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中下段输尿管结石的体会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