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炎性假瘤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014-09-04 03:20孟庆成张建伟赵二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假瘤病史炎性

孟庆成 张建伟 赵二江

肺部炎性假瘤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孟庆成 张建伟 赵二江

目的 分析肺部炎性假瘤(PIPT)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肺部炎性假瘤27例, 选取同期周围型肺癌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肺癌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GE公司Hispeed双排螺旋CT,患者均先常规胸部CT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病灶区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 mm ,层距2 mm,骨算法重建。分析病变影像学表现。 结果 与肺癌组进行比较, PIPT组患者有发热病史, 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例数明显升高,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组患者的分叶征出现率明显高于PIPT组(P<0.05);多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发热病史、延迟期持续强化及边界模糊对诊断PIPT最有相关性(r=0.823,0.748,0.712)。 结论 肺部炎性假瘤CT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 其中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临床诊断需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是否有发热病史综合分析。

肺部炎性假瘤;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周围型肺癌

肺部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PIPT)是由多种炎性细胞聚集并纤维化而形成的肺内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与肺癌、结核及其他肺部良性病变鉴别困难[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4年3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以结节为主要表现的肺部炎性假瘤27例, 并与同期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 分析二者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进一步提高对PIP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PIPT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43.0±18.8)岁。有呼吸系统慢性感染病史6例,咳嗽、咳痰4例,痰中带血12例,发热19例,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胸部占位性病变) 6例。病程7 d~7年,经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2~4周症状或病灶无变化。选取同期周围型肺癌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 男10例, 女5例, 平均年龄(41±17.2)岁,有感染病史4例, 咳嗽、咳痰3例, 痰中带血9例, 发热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 明确诊断前均行高分辨率CT平扫加双期增强。两组患者发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技术及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公司Hispeed/xi32排螺旋CT, 常规扫描选用

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1.0, 准直0.75 mm, 扫描参数:140kV, 400 mA,FOV:35 cm。扫描范围为胸廓上口至肾上腺水平。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5 ml/s流量注射对比剂碘佛醇(350 mg/ml), 注射总量60 ml, 延迟6 s , 嘱患者屏住呼吸后开始连续扫描30 s ,其中部分病例行延时扫描 ,延时时间5~8 min。肺窗:窗宽1500 Hu, 窗位-7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 窗位40 Hu。病灶行常规剂量HRCT扫描, 层厚1.25~2.00 mm, 采用高分辨骨算法重建。部分采用多平面重建(矢状面、冠状面及斜面)多角度显示病灶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及临床资料的比较 与肺癌组进行比较, PIPT组患者发热病史、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例数明显升高,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癌组患者的分叶征出现率明显高于PIP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征象及临床资料的比较[n(%)]

2.2 PIP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发热病史、延迟期持续强化及边界模糊对诊断PIPT最有相关性(r=0.823,0.748,0.712)。

3 讨论

3.1 PIPT由Bunn首次报道,其本质为增生性炎症,增生的组织形成肿瘤样团块,因而称为炎性假瘤。目前对其病因、病变的转归等方面尚不明了, 大体标本类似肿瘤,据其细胞成分不同分为硬化性血管瘤、组织细胞瘤、浆细胞肉芽肿、黄色瘤、黄色纤维瘤及黄色肉芽肿等[3],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内炎性机化,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本组资料显示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及发热病史,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是病因之一。目前影像学检查主要依据X线及CT检查, 尤其是HRCT的广泛应用, 使得影像学诊断正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4]。本研究采用GE公司Hispeed双排螺旋CT行病灶区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 mm ,层距2 mm,骨算法重建, 使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显示更佳。本组资料显示, PIPT组患者有发热病史, 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例数明显高于肺癌组患者,肺炎性假瘤病灶包膜粘连、牵拉,致肿块边缘一尖角状突起,形似“桃尖”,为良性肿瘤(尤其是炎性假瘤)所特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肿瘤边缘部分平坦,形如“刀状”,为炎性肿块与肺叶或肺段的边界,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5], 本病强化表现为中等强化, 强化均匀或不均, 延迟期持续强化为炎性机化组织的强化特征。周围型肺癌:多呈分叶状,可见胸膜凹陷,且多为局限性,与胸膜宽基底,边缘多为细短毛刺,增强CT扫描强化呈快进快出[6]。对PIP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征象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发热病史、延迟期持续强化及边界模糊对诊断PIPT最有相关性。因而, 肺部炎性假瘤CT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 其中刀切征、平直征及桃尖征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临床诊断需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综合分析。

[1] 丁凯, 周华富, 廖寿合, 等.肺炎性假瘤的误诊分析与手术治疗:附 35例报告.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0, 3(1): 24-27.

[2] 曾丹, 张群.肺部炎性假瘤78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1):76-78.

[3] 金炜, 袁军, 肖祥, 等.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5):38-39.

[4] 戚跃勇, 邹利光, 孙清荣, 等.肺部炎性假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的诊断价值.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2, 5(5): 432-434.

[5] 刘建国.肺部炎性假瘤60例HRCT征象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28):69-79.

[6] 王文献, 邹利光.肺癌影像学诊断和进展.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1, 4(l):56-59.

2014-04-16]

450000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孟庆成, 张建伟), 病案室(赵二江)

猜你喜欢
假瘤病史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肺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小肠多发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误诊一例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