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因素分析

2014-09-04 03:20定腊平林韬刘尧白春锦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糖化造影心绞痛

定腊平 林韬 刘尧 白春锦

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因素分析

定腊平 林韬 刘尧 白春锦

目的 分析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相关影响因素, 以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评估。方法 60岁以上确诊为SMI患者92例为观察组, 同期因发作性胸痛进而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2例为对照组, 记录所有患者基线状况以及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脑卒中史者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影像学结果显示观察组总冠状动脉病变数稍少, 需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者偏少, 但多支病变患者比例高(P>0.05)。结论 老年SMI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脑卒中史者较多,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多支病变在老年患者SMI比例稍高。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亦称隐匿性冠心病, 与其他类型冠心病不同之处在于, 这类患者无临床症状, 但不是单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而是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 这些患者可能是早期冠心病, 也可能已有明确冠脉狭窄, 如不早期识别, 早期干预, 有突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风险。在老年患者中SMI发生率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SMI的相关影响因素, 以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患者92例(观察组), 平均年龄(75.3±14.6)岁;男67例, 女25例。所有患者满足下列条件:①无临床症状;②体检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缺血性ST段改变或T波倒置;③经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为冠心病。另选入同期因发作性胸痛进而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2例(对照组), 平均年龄(75.1±13.5)岁;男65例, 女27例。

1.2 排除标准 排除陈旧性心肌梗死, 静息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 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严重电解质紊乱, 口服洋地黄及已知患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者。

1.3 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基线状况,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脑卒中史、吸烟、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小球虑过率(GFR根据中国改良简化MDRD公式计算)、血尿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IMT检测应用Hp Sonos50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和7.5 MHz线阵探头在颈内动脉长轴、短轴切面观察测量右侧颈总动脉中段膨大部分叉处(窦部)及颈内动脉近段1~2 cm血管内膜中层厚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对比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有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脑卒中史者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且吸烟及慢性肾脏病比例, 空腹血糖值偏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x-±s, n(%)]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治疗情况对比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总冠状动脉病变数稍少, 需进行血运重建治疗(PCI或CABG)者偏少, 多支病变患者比例高, 但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治疗[n(%)]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 老年患者SMI具有下列特点: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脑卒中史者较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多支病变在老年患者SMI比例较高。

已有研究证实SMI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要表现[1], 在此类人群中合并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 尤其是血糖管理差者居多[2-4],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肌缺血范围小, 程度较轻或缺血部分的心肌神经末梢受到破坏而未引起症状, 或存在较好的侧支循环;②劳力性活动少, 心肌需氧量相对下降;③心肌对慢性或重复性缺血的预适应调节反应降低了心绞痛程度;④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 甲状腺功能异常, 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痛感减低。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为两种类型, 1型发生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 可能与患者心绞痛警告系统缺陷有关, 较为少见;2型较常见, 发生于存在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5]。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上述分型相符, 经冠状动脉CT或造影证实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总病变数少, 需进行血运重建治疗者偏少, 但多支病变患者比例高, 提示此类人群病变程度不甚严重, 稳定型斑块较多,但存在潜在病变进展风险并不低;易仁亮等[6]研究发现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7年累积出现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为14.54%, 且增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增加再发心脏事件风险, 故对于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应积极予以诊断和治疗, 除充分的药物治疗外, 血运重建可减少40%~50%的心肌缺血发作。

本文系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样本量较小, 更为精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析。

[1] 钱春丽, 刘东亮, 刘燕, 等.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04):307-308.

[2] 孔亮.高血压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培哚普利治疗的影响.科技信息, 2012, 2012(11):486-487.

[3] 丁春玲.脑梗塞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析.中外医疗, 2013, 32(10):56-57.

[4] 彭朝胜, 曹悦鞍, 杨璐, 等.老年糖尿病隐匿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血糖分析.现代医学, 2012, 40(5):546-548.

[5] 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5-256.

[6] 易仁亮, 江亚文.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5):436-438.

2014-05-07]

110035 沈阳军区司令部沈阳第二干休所卫生所(定腊平 林韬 刘尧);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白春锦)

猜你喜欢
糖化造影心绞痛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与碘剂X线造影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