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140例妊娠结局分析

2014-09-04 03:20初晓坤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双胎胎膜早产

初晓坤

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140例妊娠结局分析

初晓坤

目的 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PROM)140例妊娠结局分析。方法 140例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100例非胎膜早破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PROM研究组剖宫产31例, 阴道分娩9例, 对照组非PROM剖宫产45例, 阴道分娩55例,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研究组PROM与对照组非PROM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显示, 胎膜早破是患者出现早产的重要原因。

妊娠;结局分析;因素

妇产疾病胎膜早破(PROM)属于较为常见病症之一, 并和宫内早产、感染等存在重要联系, 同时双胎妊娠患者属于高危疾病患者, 两者对胎儿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及时治疗, 确保孕妇与胎儿的健康, 抽取140例2011年0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100例非胎膜早破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01月~2013年12月本院140例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全部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24.5岁, 经医院诊断研究组患者均属于胎膜早破患者;其余100例属于非胎膜早破患者, 患者均为女性, 经医院检查患者均为非胎膜早破,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砸23.5岁[1]。本次研究将40例胎膜早破患者作为研究组, 剩余100例非胎膜早破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对两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对比,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给予消毒治疗, 放置下毒物品, 预防阴道、肛肠感染, 减少检查项目, 对胎儿进行B超检测, 了解胎儿内部羊水含量、大小、形状等;然后全部患者在分娩前1 d给予地塞米松药物注射, 2次/d, 2 d为1个疗程;与此同时,患者存在胎膜早破时间在12 h内, 应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防止早破部位出现细菌感染, 给予含量为25%硫酸镁药物进行静脉滴注, 并服用药量为4.8 mg利托君药物口服, 每隔8 h使用1次, 控制宫缩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数据对比, 研究组剖产第1胎>7有12例, ≤7有19例, 第2胎>7有15例, ≤7有16例, 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PROM研究组剖宫产31例, 阴道分娩9例, 非PROM剖宫产45例, 阴道分娩55例,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与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 资料显示双胎合并PROM出现早产现象较高, 患者平均孕期为34周, 和对照组非PROM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显示, 胎膜早破是患者出现早产的重要原因。患者所产的早产婴儿, 体重较轻、身体各项功能发育不健全, 并容易引发各种疾病[3]。资料显示研究组剖宫产31例, 阴道分娩患者9例, 其余均属于早产患儿。新生儿窒息现象:相关报道显示, 双胎妊娠选取阴道分娩2胎窒几率明显比剖宫产高。胎1窒息几率明显高于胎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因素可考虑其存在大量羊水流出以及胎膜发生早破等现象, 从而致使宫壁缓冲能力下降, 使胎盘受到不断挤压冲击, 使宫内不断感染, 严重缺氧等情况,说明胎儿出现早产现象与胎膜早破有关。

[1] 李文霞, 颜颖, 皮俏冰, 等.头位足月妊娠胎膜早破514例临床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17):120-145.

[2] 何建风, 王彩霞.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120例临床分析.海南医学, 2011(12):146-178.

[3] 宋珍.双胎妊娠162例临床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04):210-234.

2014-04-24]

116300 辽宁大连瓦房店市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双胎胎膜早产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龙凤双胎
双胎妊娠的胎儿会有什么风险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带你认识双胎输血综合征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双胎妊娠的胎儿会有什么风险
足月胎膜早破256例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