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咳嗽

2014-09-04 09:28谌晓莉张业清肖庆龄杜艳梅徐瑾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变应性小剂量皮质激素

谌晓莉 张业清 肖庆龄 杜艳梅 徐瑾

静脉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咳嗽

谌晓莉 张业清 肖庆龄 杜艳梅 徐瑾

目的 观察静脉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变应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42例变应性咳嗽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均给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 观察组22例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连用3 d。在治疗前、治疗后3 d、2周记录患者的咳嗽症状积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及VAS评分均有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积分下降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使用可显著改善变应性咳嗽患者的症状,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糖皮质激素;变应性咳嗽;疗效评价

在呼吸科门诊, 因咳嗽而就诊的患者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一些长期反复慢性咳嗽(咳嗽时间>8周)的患者,往往就诊时已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物, 病情反复, 治疗棘手。在慢性咳嗽人群中,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诊断为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 AC)。AC往往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冷空气、灰尘等因素可诱发, 检查肺功能及嗜酸细胞正常,气道高反应阴性[1]。AC的治疗首选抗组胺药物治疗, 必要时再加用吸入或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2,3]。本文选取本院呼吸内科门诊诊断AC的患者22例, 观察加用小剂量静脉激素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呼吸内科门诊诊断AC的患者, 采用2009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①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 多为刺激性干咳;②肺通气功能正常, 气道高反应性阴性;③具有下列指征之一: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变应原皮试阳性;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咳嗽敏感性增高。同时,为避免静脉使用激素的副作用, 入选病例排除标准如下:①糖尿病患者;②免疫力低下患者;③骨质疏松症患者;④孕产期妇女;⑤有精神疾病病史患者。入选患者共42例, 其中男21例, 女21例, 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3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的咳嗽持续时间、咳嗽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给予氯雷他定10 mg q.d.口服, 其中观察组22例, 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注射液(氢化泼尼松注射液, 10 mg/支)10 mg q.d., 连用3 d。治疗后门诊随访记录。

1.3 评价指标 咳嗽积分:以咳嗽症状积分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评分, 为日间及夜间症状得分的总和。见表1。

视觉模拟评分(VAS):线性评分法。选取一刻度为0~10刻度的直线, 0为无咳嗽, 10为咳嗽最严重。治疗前后分别由患者本人对咳嗽程度进行评分。

表1 咳嗽症状评分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3 d及2周后咳嗽积分组内比较均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组内比较均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 x-±s, 分)

表3 治疗前后VAS评分( x-±s, 分)

2.3 安全性 2例使用激素患者出现轻度失眠, 停药后改善。

3 讨论

咳嗽是呼吸科门诊的常见病。因为导致咳嗽的病因繁多,同时患者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故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8周的慢性咳嗽患者, 患者就诊时往往已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物, 效果不显著, 且治疗后容易病情反复, 治疗存在困难。我国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细胞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等[1]。但在临床工作中, 有相当一部分>8周的慢性咳嗽患者,肺功能检查正常, 不存在气道高反应, 对支气管舒张剂使用无效, 同时外周血或诱导痰嗜酸细胞正常, 在2009版的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中, 将其临床诊断为AC。关于AC我国研究尚有不足, 目前尚无完善的诊断标准, 仅为临床诊断。同时无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刘春丽等[4]对158例成人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诊断, 结果表明AC占成人慢性咳嗽的13.9%。在日本, 经相关文献报导AC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5], Fujimura等[6,7]发现AC占呼吸专科就诊的慢性干咳患者的58.3%。

AC的治疗与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有相同点, 也存在不同。日本呼吸学会制定的变应性咳嗽简化诊断标准指出[8], AC使用抗组胺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咳嗽可缓解。我国的2009版咳嗽指南也指出AC可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而Kita等[9]研究表明,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较好, 而AC患者接受该药效果不佳。故本研究方案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门诊拟诊为AC的慢性咳嗽患者, 尤其是青壮年患者, 要求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能达到咳嗽的控制,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而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较吸入糖皮质激素, 有治疗手段简单, 起效迅速,效果可靠的特点, 更容易被这部分患者接受。本实验方案针对此类人群, 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的基础上, 观察组加用小剂量静脉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 并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均能控制大部分患者咳嗽症状, 咳嗽症状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 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辅助加用小剂量静脉激素治疗AC能更好显著改善变应性咳嗽患者的症状, 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需要指出的是, 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考虑其副作用, 故本观察方案主要针对青壮年无特殊疾病的患者, 不存在激素使用的禁忌情况以避免静脉激素的副作用。同时选择剂型为中效激素, 疗程为小剂量短期使用, 既保证了药物起效较快,同时激素在体内代谢迅速, 不产生明显的副反应, 既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又有效控制其副反应的发生, 利大于弊。而对于高龄老年患者, 或者合并有糖尿病、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症、精神疾病的患者, 使用静脉激素需充分评估利弊,故此类患者出于安全性考虑未入组观察, 临床上此类患者亦不首先推荐使用静脉激素。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32(16):407-413.

[2] Chung KF, Pavord ID.Prevalence, pathogenesis and chronic cough.Lancet, 2008(371):1364-1374.

[3] Morice AH, Fontana GA, Sovijarvi AR, et al.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Eur Respir J, 2004(24):481-492.

[4] 刘春丽, 陈如冲, 罗炜.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特征和气道炎症特点.广东医学, 2013, 34(6):853-856.

[5] Niimi A, Matsumoto H, Takemura M, et al.Causes of chronic cough in Japan: results from university and private hospitals(abstract).Eur Respir J, 2004(24):46.

[6] Fujimura M.Cough variant asthma and related disorders: atopic cough(in Japanese).Arerugi No Rinsho, 1996(16):22-27.

[7] Fujimura M, Ogawa H, Nishizawa Y, et al.Comparison of atopic cough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is atopic cough a precursor of asthma? Thorax, 2003, 58(1):14-18.

[8] Kohno S, Ishida T, Uchida Y, et al.The 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cough.Respirology, 2006(11):135-136.

[9] Kita T, Fujimura M, Ogawa H, et al.Antitussive effects of the 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montelukast in patients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and atopic cough.Allergol Int, 2010, 59(2):185-192.

Treatment of atopic cough with low-dose intravenous glucocorticoid

CHEN Xiao-li, ZHANG Ye-qing, XIAO Qing-ling, et al.
Department of Pneumology, Jiangsu Province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Nanjing 210000, 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low-dose intravenous glucocorticoid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atopic cough.Methods A total of 42 atopic cough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oral loratadine, while the 22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low dose of glucocorticoid for 3 d.The cough symptom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before treatment and in 3 d and 2 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ough symptom and VA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scores decreased more obviousl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Treatment of atopic cough with low-dose intravenous glucocorticoid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significantly in atopic cough patients, and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purposes.

Glucocorticoid; Atopic cough; Therapeutic evaluation

2014-07-14]

210000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

猜你喜欢
变应性小剂量皮质激素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三七总黄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