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2014-09-04 09:28张辽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3期
关键词:头针肢体疗法

张辽

头针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张辽

目的 探讨头针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两组都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FMA)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痊愈11例, 显效13例, 有效7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3.81%;观察组痊愈24例, 显效14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明显升高, 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头针疗法治疗, 疗效确切,临床上可加以借鉴和推广。

脑卒中;恢复期;头针疗法;疗效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也是三大致死病因之一, 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受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趋向于年轻化[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脑卒中的死亡率得以有效降低, 但多数脑卒中患者经抢救治疗脱离生命危险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进一步康复和生存质量[2]。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 肢体瘫痪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其中上肢功能恢复尤为困难。为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 本文以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头针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均为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共84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59.8±10.4)岁;其中脑梗死28例, 脑出血14例;右侧偏瘫19例, 左侧偏瘫23例;观察组其中男27例, 女15例;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59.5±10.2)岁;其中脑梗死31例, 脑出血11例;右侧偏瘫17例, 左侧偏瘫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楚, 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存在影响脑卒中评估的其他疾病;有继发性脑出血;针刺穴位存在感染。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采取措施预防感染、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给予抗凝治疗和保护神经疗法, 处理并发症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进行治疗, 方法如下:取穴百会、人中、足运感区和健侧运动区, 如患者走路震颤, 还应加入平衡区。持毫针(规格为0.30 mm×40 mm)与头皮呈15~30°夹角, 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层后与头皮平行后继续进针约20 mm。手法得气后以200 r/min的速度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 持续3 min后与针灸治疗仪相接(G6805型)。使用毫针迅速刺入人中穴,针尖指向百会穴, 捣针至患者双眼湿润为止。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以上, 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以上但不足90%, 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但不足45%;无效:神经功能评分减少幅度不足18%。采用Fugl-Meyer(FMA)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81%,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明显升高, 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x-±s, 分)

3 讨论

中医认为,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是中风的基本病机, 而风、火、气、痰、瘀则是其主要病理因素。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前者多由脑动脉狭窄、闭塞形成血栓后引起, 后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与微动脉瘤形成、继发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以及脑疝形成等机制有关。

有研究表明, 针刺疗法可通过刺激皮肤与肌肉的传入神经产生电生理现象, 具有促进脑与脊髓神经递质释放的效应,而皮质感觉代表却可通过感官刺激得以修正[3]。因此, 从理论上来看, 针刺可对大脑的可塑性和脑卒中康复过程产生影响, 进而提高脑卒中后脑的可塑性过程[4]。顶颞前斜线位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体表投影区域, 同时该区域可贯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头针具有改善血管弹性、舒张血管、增强心脏收缩力以及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5], 其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后可对血管收缩功能和神经内分泌状况进行调节, 使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有助于减轻神经元受损程度。头针还能激活已受损脑细胞, 改善患者的脑电活动, 增加脑血流量, 促使脑组织及肢体功能恢复[6]。

综上所述, 采用头针疗法治疗的观察组其临床治疗效果、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头针疗法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可加以借鉴和推广。

[1] 唐曦, 唐成林, 徐放明, 等.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针刺研究, 2012, 37(6):488-492.

[2] 何可, 张泓, 吴清明, 等.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中国针灸, 2012, 32(10):887-890.

[3] 舒兆瑞, 张莹, 沈梅红.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规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8):4394-4395.

[4] 苑鸿雯, 马良宵, 朱江.“病、穴、刺、时”与针刺疗效关系刍议.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1):19-22.

[5] 王伟敦,丁自勤,陈慧珍, 等.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2): 147-149.

[6] 张旭东, 杨然, 宋成军, 等.针刺治疗中风疗效的系统评价概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2):199.

2014-07-02]

234011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猜你喜欢
头针肢体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