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及其教育引导

2014-09-05 21:02高峰苏宝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大学生

高峰+苏宝芳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目前少数学生已出现消费主义倾向,表现为大学生消费过分倚重名牌、精神消费欠缺、攀比之风日盛、消费名目众多。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和理财教育,从根本上祛除消费主义倾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9-02

什么是消费主义?按照《消费社会》一书的作者鲍德里亚的说法,消费主义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其基本理念是,人的生存就是为了消费,消费水平是人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消费风潮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消费主义出现于大学校园之中,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和消费心理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象征性消费和浪费型消费等典型的消费主义特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

1.过分倚重名牌。许多大学生认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需要,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他们不是根据自己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而是无视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地追求名牌。在校园中,男同学的运动用品,女同学的化妆用品、服饰,乃至各种生活用品,都交织着各种名牌甚至是国际名牌。据南开大学《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大学生中40.5%的人有随身听,48.9%的人有自己的电脑,28.7%的人有数码相机,74.7%的人有手机,21.4%的人有CD机,45.5%的人有MP3。[1]难怪有人称这些大学生为“象牙塔里的贵族”。过分倚重名牌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精神消费欠缺。现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普通物质消费,而且越来越追求享乐主义消费。谈恋爱、买名牌、玩网游占据了他们日常消费的很大比重,但用在购买书籍、辅导培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笔者所在的学生社区,经常有书摊。每次经过发现经典世界名著摊前寥寥几人,流行时尚杂志前人络绎不绝。翻翻这些时尚杂志,无不精美彩印,美女封皮,里面内容无非是各类名人明星的私生活披露、时装美容、营养美食,中间穿插几段矫情的风花雪月,许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为顾客。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倾向。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于接近各种精神文化,而较少学生将电脑当作学习工具来收集学习资料、学习软件应用、进行文字处理等,而主要是玩电子游戏、网络聊天、看影碟或娱乐节目等。精神消费的欠缺和畸形势必造成精神世界的荒芜,没有了精神支柱,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必虚如浮萍。

3.攀比之风日盛。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互相攀比的心理,消费不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是看多数同学的情况而决定自己的消费。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为了不落后于他人,省吃俭用购买手机、电脑和名牌衣服。大学生的虚荣心造成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攀比,相互之间的攀比又会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虚荣心,这带来了大学生消费主义的恶性循环。[2]

4.消费名目众多。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一是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同学生日要聚会,拿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也要聚会,毕业前更要聚会。大学生之间有数不清的生日宴、老乡宴;有数不清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宴请之风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盛。二是旅游消费、健身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在大学生中广受追捧。三是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成为学生除伙食费用之外的“三大头”。大学生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付,即便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进行这种奢侈消费。在校园中形成奢华风气,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盲目追随,经济贫困的同学自我否定、自我排斥,进而影响学风、校风。

二、当代大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家长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而不少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感到荣耀,因此认为满足其经济和生活上的需要就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于是,对走进大学校门的孩子更加慷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除了支付学费、生活费以外,对孩子的其他要求也尽量满足。家长的溺爱和纵容给大学生消费主义创造了条件,同时家长对子女经济上的一味满足,助长了一些大学生高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重视培养知识面广、专业知识牢固、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财商”的培养,极少重视学生理财方面的教育。现在开设消费知识和理财知识方面的课程的高校极少,这使得大学生思想中没有合理消费的观念,出现了消费无预算,消费无节制,每月前松后紧,甚至“寅吃卯粮”的现象。[3]

3.社会因素的影响。(1)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真实信息、事实报道的同时,过度的商业广告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诱导作用。大众传媒制造商品的象征意义,促成商品符号价值的形成。媒体广告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使得在商品消费时,大学生更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和符号意义。(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西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消费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拜金主义,使很多大学生“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endprint

4.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1)攀比心理。越来越多的商品被赋予符号价值,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消费时注重商品的符号意义甚于使用价值。这些具有符号价值的商品显示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大学生间通过无止境的攀比消费来维持或提升其在同伙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与消费时尚有关。大学生是一个追求时尚消费的群体,消费时尚一旦在他们中出现,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使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一些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虚荣心较强的学生在消费时尤其容易发生从众行为。(3)自我价值补偿心理。大学校园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优秀学生,学生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些学生可能在中学里算是尖子生,可到了大学这个更为广阔的环境中,遇到了许多比自己更为优秀的同学时,他们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这时,他们会寻求心理补偿,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讲究吃穿用,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价值。

三、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主要对策

1.家庭消费教育。家庭是消费教育的第一阵地。首先,对孩子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家长要不断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相关消费知识,自己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做到艰苦奋斗,做好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分宠爱并一味满足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要教育他们不攀比、不炫耀,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合理引导孩子的消费价值取向。家长要对他们的生活费实行控制,不能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否则会助长他们不合理的消费欲望;最后,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知道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让他们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从而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

2.学校消费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消费教育的主要阵地。第一,高校应把消费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范畴,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选修课程中应适当增加消费知识和理财知识方面的课程,老师上课时多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消费问题,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消费意识,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第二,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如何理财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理财的心得与体会,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等;结合一些大学生消费主义的实例,联手当地消费者协会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在校园里介绍一些有关消费的法律法规和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消费中遇到的问题。第三,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亲临社会,去发现和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消费道德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不良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社会消费教育。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强调,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倾向。社会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4]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首先应当为他们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与消费的外部环境。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消费行为中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体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体现环境保护的准则;提倡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大众媒体的各种宣传应渗入消费教育,弘扬社会的主流消费价值观。如倡导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实现健康消费和科学消费。对于社会上的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奢侈消费的报道要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不能加以渲染,甚至于正面宣传。文化出版部门或机构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积极推出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丁晖,眭国荣.浅论大学生消费主义及消费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40-41.

[2]郭素红.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消费道德教育[J].商场现代化,2008,(23):174.

[3]董玉刚.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7,(5):13.

[4]张和平.现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1,(1):86-88.

作者简介:高峰(1968-),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本科,正科级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苏宝芳(196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本科,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大学生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