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50例临床观察

2014-09-08 08:2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尿素氮苯磺酸肾衰竭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肾内科,河南 睢县 476900

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50例临床观察

徐金丽

河南省睢县中医院肾内科,河南 睢县 476900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羟苯磺酸钙0.5 g/次,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8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血清肌酐、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含量均下降,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观察组相对于常规组含量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羟苯磺酸钙;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以及慢性恶化,从而使机体代谢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异常、电解质及水失衡为主要特征的肾病综合症[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肾移植与透析成为了治疗晚期肾衰竭常用手段,且疗效显著。由于费用昂贵,且不适用于对肾衰竭早、中期患者进行治疗,针对这部分患者,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来延缓慢性肾衰竭进程[2]。为了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本文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相关研究,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表1 观察组与常规组一般资料比较±s)

注:1*慢性肾小球肾炎;2*高血压肾损害;3*慢性间质性肾炎。4*糖尿病肾病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符合《肾脏病学》(王海燕编著)的慢性肾功不全诊断标准。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41.5±5.8)岁;病程0.9~6.0年,平均病程(3.2±1.1)年;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损害9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13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2.4±6.1)岁;病程1.1~5.9年,平均病程(3.4±0.9)年;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基础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低脂低盐、蛋白饮食,维持机体内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的常规药物治疗。

1.2.2 观察组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羟苯磺酸钙(西安利君制药股份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713)0.5 g/次,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8周。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含量均下降,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观察组相对于常规组含量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常规组各项生化指标比较±S)

3 讨论

CRF临床越来越常见,治疗费用高、疗效不显著成为近年来医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大医学难题。目前,CRF晚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肾移植与透析,CRF早、中期则采取包括饮食、原发病治疗,纠正代谢紊乱,维持酸碱、电解质和水的平衡的非透析综合疗法,虽然这种疗法减轻了CRF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未能从根本上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3]。

血液流变学异常对CRF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患者脂蛋白与纤维蛋白含量异常升高,导致血液粘度增加,从而加重CRF的发展,随着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CRF症状明显好转。虽然该因素的作用机制不明确,但是其致病作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重视。总之,维持血液流变学在治疗CRF中具有重要意义。羟苯磺酸钙作为一种微血管保护剂,它能有效降低血液粘度,维持正常血液流变学指标[4-5],因此,本文应用它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治疗。

本文对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素氮、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含量均下降,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观察组相对于常规组含量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吴合军.降压治疗对改善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6): 59.

[2]李芳琼.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4): 76.

[3]汤振明,王忠生.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39例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 788-789.

[4]Tejerina T, Ruiz E. Calcium Dobesilate: Pharmacology and Future Approaches[J]. Oen Pharmacy, 1998, 31(3): 357-360.

[5]李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5): 160-161.

R692.5

A

1007-8517(2014)01-0093-02

2013.11.04)

猜你喜欢
尿素氮苯磺酸肾衰竭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HPLC法测定氢溴酸西酞普兰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