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琴”有独钟到自“我”表达

2014-09-10 07:22赵琳娜姜蕾
音乐爱好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钢琴家协奏曲古典音乐

赵琳娜 姜蕾

2014年9月19日晚,为了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由指挥家卡扎德絮(JeanClaude Casadesus)带领的法国里尔国家交响乐团,在上海大剧院给听众带来了一个精致的法式浪漫之夜。音乐会以法国传统与现代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上演了拉罗的《伊苏王序曲》、圣-桑的《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与当代作曲家迪蒂耶的《第一交响曲》。其中的《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由青年钢琴家左章携手乐队完成,成为这场音乐会的亮点。

对于国内的听众来说,左章这个名字可能还不算很熟悉,但她的简历实在不可小觑:但昭义先生的弟子,李云迪师妹;十八岁考入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二十二岁入美国朱利亚音乐学校攻读硕士,师从钢琴大师罗伯特·麦克唐纳德与尤希维德·卡普琳斯基;签约哥伦比亚经纪公司;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大赛大奖得主,并且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毫无疑问,她具备成为国际级钢琴家所应有的一切前期资历储备。“未来的钢琴巨星”这一称号对她来说,或许只是临门一脚了。然而她却说:“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钟情于我的音乐,成就自己在音乐上的价值。”

带着对这位美女钢琴家的一系列好奇心,在音乐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在衡山宾馆采访了她。眼前的左章自信、优雅、充满亲和力,对音乐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音乐是她的语言与生命,她说,我喜欢世界上每一个热爱音乐的地方。

● - 赵琳娜、姜蕾 ○ - 左章

● 首先要祝贺你演出成功,你对自己昨晚的表现还满意吗?

○ 挺好的,这是我第一次与法国里尔乐团合作。说来也很巧,去年我刚在法国里尔参加了一个很大的音乐节,认识了这个指挥。很有幸这次能和他一起同台合作。

● 回“家”演出与在国外的演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包括对听众的感觉和自己的感受。

○ 当然不同。国内外的音乐演出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氛围也不一样。但对于我来说,我不会因为听众不一样就去改变自己,我不会为了讨好听众,而改变自己在艺术上的风格。

● 这次音乐会的协奏曲是你自己选定的吗?谈谈你的曲目准备过程与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吧。

○因为此次音乐会突出的是“中法建交”这个主题,所以所有的曲目都选自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圣-桑的《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规定好的。这首作品我弹过多次,对于我来说,不管是哪种风格的作品,我都能理解透。由于一直生活在西方世界,所以相对而言对这种“语言”的环境就更为熟悉。同理,对于我来说,音乐就是一门语言,如果熟悉了这门“语言”,了解它的历史背景,能够专业地分析一首曲子,那么这部作品很快就会被理解了。

● 在演奏像圣-桑《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样情感变化跨度较大的音乐作品时,你跟乐队是怎样配合的?它与你自己开一场独奏音乐会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准备与感受呢?

○ 很不一样。跟乐队合作,想到的是如何跟乐队融合在一起,此时自己的演奏很可能只是这首乐曲的一部分;相反,独奏完完全全就是由自己演奏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圣-桑的《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其实是协奏曲中还算比较通俗的作品。

● 你在不久前获得了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家钢琴比赛的大奖。有人说,这是国际钢琴赛事中最难的一个比赛,你同意吗?给大家说说这个奖吧。

○ 首先它的比赛曲目数量非常大,其次是每一轮的比赛都有不确定的因素。要知道,像我们熟悉的柴科夫斯基、肖邦等钢琴比赛,在赛前都会知道选手比赛的曲目,因此大家可以花大量的时间把它练好。但伊丽莎白比赛就有所不同,每一轮比赛的曲目量都很庞大。比如第一轮的比赛前一小时给你五首练习曲,这对自身心理素质是很大的挑战。再比如,第二轮比赛,它要求我们准备两套独奏会的曲目,如果是我,我宁愿两套都弹下来,但是主办方只让你弹两套中的一首,并且是在比赛前三十分钟才告诉你要弹哪一首;决赛就更恐怖了,它会给你一首全新的协奏曲,你需要在六天之内把它弹下来,想一想当天的全球转播以及台下三千名观众。所以它难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演奏家自身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

● 现在你每年大概要开多少场音乐会?你又是怎样分配自己平时练琴与演出时间的?

○ 现在每年差不多都有五六十场。我基本没有刻意地去分配自己的时间,除了练琴就是参加演出等等。

● 我们知道,在如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古典音乐行业也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演奏家一旦成功,都会签约各个经纪公司,每年有上百场的演出。你是怎样看待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

○ 我想我不会抗拒商业演出,因为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我认为古典音乐在当今是需要生存的,也需要得到宣传。有些人可能比较喜欢以消极的角度去看待商演,其实真不是这样的。比方说,好餐厅希望大家都来用餐,我们这些食客也许会因为它真的不错而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同样,古典音乐就像一个好餐厅,希望大家都来听,我们就会以一种很正确的方式去宣扬它的特别之处。这种看似商业化的音乐宣传,其实只是为了让它在广泛的群众与社会中被更好地欣赏,所以不能仅拿“商业”这两个字去看待所谓的“商演”。

● 在曲目的选择问题上,你比较倾向于演奏哪个时期的作品?哪个作曲家对你影响最大?

○ 我真的没有偏爱,我只能说我很热爱音乐。当我在音乐里走得越来越深的时候,就会发现音乐的世界越来越大,因此我无法评价我喜欢哪个作曲家或者是某部作品。要说对某一个时期的作品或作曲家的喜好倾向,这似乎需要看我的人生在哪个阶段,“耳朵”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了解与接受了什么样的信息了。比如去年我只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再比如在我读大一的那个暑假,我只听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等等。所以对于我来说,只要是我当下听到的音乐,都是我最喜欢的音乐。

● 古典与现代的钢琴作品在演奏风格、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次音乐会你也加演了利盖蒂的钢琴小品,应该说是另一套音乐语汇,而且对钢琴家的记忆力也提出了很大挑战,你是如何处理与把握这类当代作品的?

○ 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奏家,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你一定要对音乐作品本身着迷,对其作品的作曲家着迷。你要知道一部作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为什么会产生,作曲家本人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为什么会在当时写下音乐,包括他用的语汇是什么等等。只有先了解了这些,才能上升到第二个层面,那就是,你要对自己的感受着迷。你在了解了这些作曲家及作品的背景和语言之后,要清楚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情是什么。最后要做的就是把作品本身理性的一面与自身感性的认识相结合,通过技巧将其演释出来。这样也为记忆减轻了难度。

● 我看了你的简历,觉得有意思:你从五岁开始就在德国学钢琴,然后又折回中国学习音乐,之后又去美国与欧洲求学,这与一般钢琴家“先中后西”的求学路径有所不同。既然已经到了国外,怎么还会想到回中国来学呢?

○ 哈哈,这和我父母亲的工作有关。

● 但昭义先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你觉得他在教学方面是否有跟其他钢琴老师不一样的方法或经验?

○ 他当然是世界上最棒的教育家之一。我认为我遇到的老师都是世界上很出色很棒的教育家与钢琴家。

● 你觉得西方的音乐教育跟国内的音乐教育在钢琴指导上有什么不一样?分别给予了你怎样的帮助?

○ 我觉得但老师给予了我一切。作为一个钢琴家、音乐家,他是我的基础。他启发了我所有,给了我一副听音乐的耳朵,从七岁到十八岁,我一共跟他学了十一年。你要是说不同,当然是有的,因为我小时候跟我现在学音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老师培养了我的钢琴基础,提升了我的演奏技巧,而且赋予了我听音乐时的画面感。之后,我在国外上大学。比起我在深圳读音乐院校,国外的课程弥补了我在国内学习时没有接触过的其它专业知识,使得我在对音乐的理解上有了更加完善的巩固。比如我当时读了很多文科专业,修读了莎士比亚戏剧学,学了很多新的东西,这使我其他的出口也“打开”了,我学到了更多有关音乐历史、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

● 美国伊斯曼与朱利亚音乐学校的钢琴系一般给学生开什么样的课程?

○ 有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等,但最特别而著名的是“键盘”课。它要求想成为钢琴家的每一位学生必须学会读总谱,比如在钢琴上将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视奏下来;又比如,它有时会要求学生在只有低音的情况下即兴演奏古典音乐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等等。

● 平时除了弹钢琴之外,你还会做些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呢?

○ 我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要说我有什么怪癖的话,我喜欢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散步。比如在纽约,我可以一个人走上几个小时,把大街小巷都逛遍。

● 在大众的眼里,你是一位头顶光环的天才型钢琴家。但是在看似风光的背后,一定有着一般人意想不到的艰辛与付出,你有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吗?

○ 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需要承担的艰辛。对于我来说,成长中的转型期是值得咀嚼的。小时候在国内,我只知道弹琴,一门心思就是弹琴。长大后到了西方,感觉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我需要接触各种音乐理论知识,我知道除了表演以外还有学术的存在,所以,当接触到的东西多起来了之后,我就对自己产生了不自信。有时我在台上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样的时光大概有两三年。

● 现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琴童,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像你这样的成功演奏家,你觉得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必须具备什么?你对中国琴童的钢琴学习有什么建议?

○ 热爱,一定要热爱!先要有热爱,然后对音乐进行理解,做好这些最基本的,再谈其他的。我对孩子没什么建议,但是我对孩子的家长有一些建议:我希望家长能让孩子以爱上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的方式去学音乐,而不是不了解这些音乐就让他们去学习,因为这样会扼杀孩子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另外就是,音乐一定要多听。为此我要感谢我的爸爸,他从小就喜欢带我去听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现在回想起来,我童年的儿歌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刚去德国的时候,我没有朋友,没有语言,每天最大的乐趣除了听音乐就是荡秋千。后来回国了,我才开始听儿歌、看动画片,开始与人接触。我想,或许就在那段时间,我爱上了古典音乐,它仿佛扎根在我的灵魂里面一样。如果在孩子没有听过和不理解音乐的时候就让他很死板地弹奏,那就成了一种机械的运动,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听些音乐。

● 你对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有规划吗?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 很简单,把我的作品弹好。我的理想就是问自己想做点什么,我希望我能够成就自己的音乐价值,能够在音乐文献上留下些我自己的东西,而不只是台上演奏台下就被大家忘记了。我希望自己能在古典音乐上有更好的创新。

音乐之路,漫长而无止境。结束了对左章的采访,我们走在午后的衡山路上,两旁的法国梧桐枝叶舒展,浓荫匝地,在日光下枝干更显活力、清朗与从容。就像刚刚采访过的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钢琴家,阳光、自信与沉着。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钢琴对话,与音乐大师对话,与真实的“我”对话,弹奏属于自己的作品。或许,真正的艺术家都在弹他们自己,在音乐中穿过他人的生命,挖掘属于自己内心小宇宙的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钢琴家协奏曲古典音乐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