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缝合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2014-09-12 13:52邱宗利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瓣膜主动脉

邱宗利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采用不同缝合技术的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 实验组患者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呼吸机的辅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缝合技术置换心脏瓣膜的能够有效控制心肌缺血缩, 短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和心肺的转流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连续缝合;间断褥式缝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心脏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心脏瓣膜的缝合方式也有很多种, 其中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 [1]。为了研究不同缝合技术在瓣膜置换中的疗效, 先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发生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和术后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 根据选择的缝合技术不同, 随机分为接受连续缝合的试验组和接受间断褥式缝合的对照组各30例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在22~67岁之间。实验组中主动脉发生病变的患者14例, 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16例;对照组中主动脉和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分别是17例和13例。所有患者经造影、心脏超声或R线检查确诊, 临床症状明显。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比较。

1. 2缝合方法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必须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阻断患者经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开口, 并注射心脏停搏液。根据病变原因不同, 采用不同的方法。主动脉发生病变的患者, 采用连续缝合技术时取患者主动脉的前壁斜或横切口, 在各窦瓣处环上缝合线, 然后按顺序缝合患者的左冠窦、无冠窦以及右冠窦瓣环, 人工瓣环和瓣环之间则连续缝合, 针距控制在3~5 mm, 最后收紧打结;采用间断褥式法缝合时步骤不变, 缝合方法改为间断褥式法。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 采用连续缝合技术时在二尖瓣环后中处用Prolene线缝合瓣膜, 将瓣膜置于瓣环处, 打结后沿顺时针、逆时针分别连续缝合瓣膜和瓣环, 进针处距离瓣环边缘和环距均0.5 cm左右;采用间断缝合方法时, 缝合瓣环时使用双头带垫片针, 然后缝合机械瓣, 将瓣膜置于瓣环处, 分别打结。

1. 3观察指标研究中需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多方面, 归纳为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呼吸机的辅助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住院时间。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期间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条件, 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接受连续缝合, 对照组接受间断褥式缝合。通过观察得知实验组患者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呼吸机的辅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作为心脏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心脏瓣膜置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就是心脏瓣膜置术中比较常用的两种缝合方式。目前临床上多数观点认为:间断缝合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确切性上, 而连续缝合的优势多体现在缝合时间上[2]。主动脉瓣环处于冠状动脉的开口下方, 所以手术中刀口不能太靠近主动脉瓣环, 否则可能危及冠状动脉和其开口, 如果患者主动脉瓣狭窄, 潜在的危险性更大;二尖瓣靠近左右两个心室, 在左心室和左心房的交界处, 上方是主动脉瓣等结构, 解剖位置特殊, 通常情况下表层切口无法显露;由此可见,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的操作空间有限。连续缝合操作过程中缝合线结少, 不会造成缝缩瓣环;但是间断褥式缝合在提线时往往会缩紧作用, 造成落瓣困难从而延误救治时间[3]。采用间断缝合法缝合瓣环, 由于没有人造瓣膜, 因此手术视野比较清晰, 并且在缝合机械瓣膜的衬垫时, 医生可以在术野之外操作, 安全方便。缝合瓣环和瓣膜的过程中视野清晰, 更有利于控制进针、针距等方面。

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观察对比得知接受连续缝合的实验组患者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呼吸机的辅助时间都短于对照组, 这说明在临床手术中续缝合在患者恢复管理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对患者的创伤小于间断褥式缝合。连续缝合作为临床心脏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的缝合方式, 缝合线结少, 操作快速简便, 减少了手术对于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 缩短了患者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和呼吸机的辅助时间,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也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在患者中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国栋, 方良伟, 田小丰, 等.心脏瓣膜置换术连续缝合与间断褥式缝合疗效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0): 2251-2252.

[2] 王保收, 刘于威, 孟庆江, 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 30(4):293-294.

[3] 林益民, 张奕, 朱元佑, 等.重症心脏双瓣膜置换术 26 例治疗体会.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2):226-228.

[收稿日期:2014-03-25]

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瓣膜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主动脉瓣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