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价值

2014-09-15 10:18毛念领庞培刚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31期
关键词:当涂李白

毛念领+庞培刚

【导语】

价值是对意义、重要性的衡量,是对自己的行动的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价值,就看他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及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何种作用。古今中外,人们对价值的思索和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止。追求价值,必须完善自身、贡献社会,必须为达成这个目标而不懈地努力。这也是文学表达的永恒主题之一。

每年高考的阅读或写作都会涉及到追求价值这一主题。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也有关于价值追求的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在阅读方面,有全国课标卷I中的《科学巨人玻尔》、全国课标卷II的《爱国科学家邓叔群》、山东卷的《浣花草堂》、江苏卷的《乾坤草亭》、安徽卷的《独木舟之道》等;在作文方面,有全国大纲卷中“农民工老王打工还欠款”的诚信与敬业、全国课标卷I中“过独木桥游戏”的合作共赢、湖北卷中的“美丽风景”、四川卷中“站起来”的精神等。

选文1 仗剑去国

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令人感到非常舒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倍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苍翠松柏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山林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或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把酒当歌。

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被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晚年的李白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人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6期,有删改)

文中着重写了李白三次到当涂。第一次是青年时期,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怀抱着人生理想,追寻着人生价值。第二次是他在长安饱受打击,政治失意时,一方面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让他忧心如焚,一方面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苦闷;但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第三次是晚年,一腔救国热忱却换来流放,内心的光亮与现实的黑暗形成巨大的鸿沟。此时的李白贫病交加、穷困潦倒,而他无奈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无法实现。最后作者引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的话来评价李白之死。

李白的时代是黑暗的时代,李白之死是一个伟人的结束,但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不灭的,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会被永远继承的。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

2.第四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简要分析。

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选文2 染血风采

井冈杜鹃红

刘华

“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井冈山青年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参加了红军。临行前,二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

我来了,我已经收到了你的邀约,柔情似水的江南,留不住我茫然的脚步,林中飘荡的倩影,就像我落寞的心灵。

就这样走,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一直走到林的边缘、崖的边缘、梦的边缘。路在崖边断了,花却在崖下红了。

就这么悄然地绽放。一枝枝、一簇簇,伫立在村舍边、山溪畔,是娇羞的,也是热切的,拨开潇潇春雨,撩起蒙蒙晨雾,翘望着春的来路;一团团、一片片,是娴静的,也是野性的,往泉声里躲,往林深处藏,却仍是藏不住,春色满山流淌。

我涉过溪流寻找你的踪迹,我真切地听到你的山歌了,那妙极的山歌唱得瀑在奔泻、云在翻卷、花在怒放。我攀上山岩仰望你的容颜,我清晰地看到你的眉目了,那青春的笑颜映得瀑生虹影,云若霞飞,花作浪涌。

我来了,沿着当年你走过的路。你还在守望着山路,约会着花期吗?

“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已经牺牲在了八面山。当年春天,吴月娥也遭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了悬崖。”

密密匝匝的鹃林,绵延十里的花廊,随着带雨的山风且歌且舞,伴着嶙峋的怪石同吟同唱。

我看到你了,你就是在这里被捕的吗?我看到你了,你就是这样穿过蓄势待发的花山,把敌人带上断魂的悬崖?你就是这样以花一样的生命,制成了箭一般的武器?

你要走了吗?你已经不记得相约花期的诺言了吗?你一定要去吗?

我目送你走向深邃。深深的荆丛、深深的林瘴、深深的险境。你看到了吗?十里杜鹃为你轰然点燃,燃得蓬蓬勃勃,燃得汪洋恣肆。我目送你走向崇高。高高的峰峦,高高的林梢,高高的悬崖。你听到了吗?在你的脚下,猎猎飘扬的红,交织在一起,织成彩练,织成灿烂的花季。你一定要去吗?

“趁敌不备,吴月娥拖住敌军官跳下了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井冈杜鹃。”

你纵身跃下,比瀑更果敢,比鹰更刚烈,比云更飘逸。你的秀发栖在绝壁,长成了迎客松;你的声音洒在谷底,长成了井冈兰;你飞溅的青春,落在山脊是杜鹃树,落在山下是映山红。

我记得,你曾回眸一笑。我想,你是看见我了,那笑意照耀了漫长的岁月。你含着露、含着情、含着晶莹的心事,偎着春光、偎着井冈、偎着不败的花季。灿烂而温存、多情且奔放,年年岁岁,以浓墨重彩,把生命的热情抒发得如此浪漫动人;执着而坚韧、自信且骄傲,岁岁年年,以脉脉深情,把红色的传说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

一树树的花团锦簇,一树树的火一样的人生。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花与路形影不离,路与花魂牵梦系,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岁月无痕却烂漫无涯。一生就为了这一次盛开。

在梦的边缘,我踏花归去。你掠过林间,俏立枝头。花在心里昂首,心在花中绽蕊,有许多的秘密被花映红了,有许多的心愿被花催醒了。短暂的花事,竟是这样的壮观。从三月到五月,从早春到初夏,从昨天到今天,从丘陵到峭岩,从山野到庭院,从自然到心灵,五彩缤纷的繁花,把次第到来的花期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春天。

灿烂的花季,竟是这样的漫长,漫长得像一次精神游历,走过花的季节,走过花的世纪。

[选自《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散文卷)》,有删改]

文章以诗意的语言、抒情的笔触,借执着而坚韧、自信而刚烈的火红杜鹃花,高度赞美了井冈山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真理;信念坚定,勇往直前;甘于奉献,不畏牺牲;积极乐观,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使井冈山革命者的价值得以实现,人生变得伟大。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杜鹃,便于作者、读者、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亲切感人。文中运用大量而巧妙的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以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这一历史画面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怎样理解“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一句在文中的含意?

3.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杜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

猜你喜欢
当涂李白
当涂民歌现状研究
当涂方言与民歌的共生关系研究
承前启后 旧调新腔
——新当涂民歌艺术特征发微
《唐才子传校笺·李远传》辨正
当涂民歌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