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房间的属性

2014-09-15 02:19曲海波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策展触点场域

曲海波

乍看展览题目,自然而然想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呐喊:“女人要写小说得有钱与一间自己的房间;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房间这个概念在发展迅猛的今日场域下不断被标注下划线,不仅作为你我日常最频繁的停留场所,也是我们对生存状态的最真切情感认知的器皿,这些对人在空间内的活动及心理变化有本质的影响;同时它作为无形之状的载体,如艺术工作室、艺术画廊等被赋予固定含义的公共空间,更具有现代标志背后需要隐性挖掘的深刻意义。

策展人付晓东强调,此次展览着重探究这两种相交层面的关系,即人如何创造房间,房间如何影响人;也是对私人空间的政治权利批判与个体日常生活的改造。 房间作为一个监视器的屏幕,有窥视人的灵魂的作用,对空间的处理即是艺术家对自身体悟的安放。展览力图将空间的概念诠释到绝妙,从上帝般的视角入观,整个展览布置得极有气氛感与活动性。既有空间内的空间:展览较中心处的董大为的《K的助手的房间》,以卡夫卡的《城堡》为切入点,为土地测量员K的助手量身打造了一个荒诞却真实存在的房间。借用这个房间的矛盾性类比当今时代艺术群体被定位的尴尬现状。 陈昕鹏的《渣庙》,一个木制寺庙赫然树立在展览中心,小庙虽小五脏俱全,以互不沟通的隐形封闭空间搭建的显性庙宇,的确产生了意外的效果。其中梁硕为自己新的陈列小屋取名“渣藏”,以渣物小屋作为自己对当代房间固化概念的宣言。还有一些是真实空间内的虚拟空间:展览西南角处杨光南的《录像》,用多个镜头对准工作室的不同角落以监控的角度俯瞰芸芸众生:蚂蚁,毛虫,缝隙,墙裂……以忙碌而微小的镜头汇聚为寓言一般的艺术形式。 后方叶甫纳的《录像》则是将空间背景通过电脑随机置换,将内在窥探与直白坦露的界限完全抹去:观者即被观者,舞台即场域。伴随着不着调的音乐节拍,竟有些要为这片羽的轻松而舞动。

正如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我们都生活在严密的监视下,窥探无处不在。在大都市中,空间是被人为规划好的。进入城市,实际上要被迫接受空间管束,从这个角度上讲,展览通过录像、摄影、声音与行为等作品,要求艺术家重新对空间权利进行阐释。艺术家作为权力的审判者与被审判者,构建起了以艺术语言为基础、证明与规则的综合体系谱。 但在当代艺术达成社会批判的前提下,在艺术家们欣欣向荣争先恐后表达自身理念的同时,是否也应正视观众对讯息的吸收与传达,以观众的角度思考作品的“触点”,“触点”的及时性与感受性都需要斟酌传达方式。以及在展览轰炸的当代,又以怎样的惊鸿一瞥才能立足于观众的记忆中而不至于淹没在大量信息里,如何培养读者远离“看个热闹”,从而真正对话艺术的观展习惯,这些都是此次展览横亘于策展人、展览空间与受众的显性问题。

猜你喜欢
策展触点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林升栋:将消费者触点思维融入广告媒体计划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关于策展
航空电转换器的损伤原因分析及修理
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电阻产生原因分析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