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主体性教育

2014-09-15 15:40钟显淮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主体性语文课堂发展

钟显淮

摘 要:学科教育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指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掘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潜能,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潜力,形成能力的教育。从实践过程来看,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主体性教育,必须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酿造学生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和运用语文的各项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63-02

呼唤主体性教育是语文课改革的一个主旋律,但不是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时,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观。人的主体性发展,简言之,就是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本性所具有的绝对主体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自身在自然中沉睡的潜力”。正是由于这种“潜力”的自然存在,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科教育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指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掘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潜能,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潜力,形成能力的教育。

语文学科在具体的教学中,提倡主体性教育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学科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学思想中都有突出的反映。从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提出的“质疑”,到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法”,直到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等等,众多的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论述了教育过程中必须有学生的积极状态和主动精神。从实践过程来看,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主体性教育,必须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酿造学生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和运用语文的各项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马克思人学思想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实现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需要培养发展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育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唤醒学生三方面的特征。

1、积极性。这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极大兴趣,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2、主动性。学习有了求知欲,就会具有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3、创造性。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能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

然而,无用讳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背离主体性教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一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点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按收器。这种模式一味以填鸭方式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肢解语文知识点。忽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出现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教师对教材歪曲理解的反映。这一现象体现在教师对本来充满灵气的一篇篇名家作品,不是从整体上去把握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而是把它肢解成许多个知识点,以此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诸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章中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其所谓的深刻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汇?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也是如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无滋无味,学生学得死气沉沉。

3、机械单一,重复耗时的训练方式,使学生沦为记忆工具。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恶性竞争,教师对教育歪曲理解的结果。教师使用题海战术,学生每天都浸在题海中,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4、片面追求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应试教育的支配,普遍存在的求同观念的影响。在考试的过程中,所出的试题大多是一些无争议的,可根据教学参考书来定答案的题目,这种题目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知识记忆,轻思维应变。同样,改卷者也以出题者的答案为标准,凡不符合标准答案的皆错。例如:一位语文老师问学生:“水变成固体后是什么?”大部分学生说:“是冰”。教师说这一答案是对的,因为课本是这样说的。而有一个学生答:“是冬天”。教师却给他一个叉,这个学生创造的火花被这位老师浇灭了。其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又怎样才能避免上述这些现象发生,并能唤醒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呢?

1、以文渗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是一充满美的魅力学科,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学生作为读者,学习语文的目的首先是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从中感受到美的乐趣。

2、以文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即社会,人生之理。从哲学意义上说语文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与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若能借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3、以文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选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下接第64页)

(上接第63页)足之谊,同志之情;这里有开怀的笑,哽咽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恼。

4、以文激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上语文课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又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尽情地吸吮文学作品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探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不断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成就感。

5、提倡教学民主,酿造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听器这一严重压抑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民主的意识,就给予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这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重要保障。

总之,语文课改呼唤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框框条条的束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评议课改的主方向、主旋律。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性语文课堂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