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闪光 身教关怀先行

2014-09-15 09:32巴桑央宗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师生关系

巴桑央宗

摘 要: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真实相遇,二者是极富意义的关系状态中的存在,师生关怀的现实价值不言而喻。当前在我们学校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典型性问题。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主体间关系异化,对象观下的“功能性师生关系”,即以市场经济多元价值引导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功利目的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形式化、符号化的教育追求,阻碍了教育初衷的实现。时代呼唤被缺乏的人文关怀,呼唤师生关系生命主体意义的有效回归。

关键词:师生关系;典型性问题;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36-01

一、师生关怀在于心,亦在于行

师爱是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爱的教育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能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当然,爱不能停留于心,停留在设想的层面上,是要付诸实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才能闪光。强调榜样关怀教育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就说过:“我们不需要去试图教导学生记住一些原则,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去解决问题,就像教数学推理一样。相反,我们将向学生们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怎样关心……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通过教师鲜活的演示,践行“行为世范”的理念,才是德育工作的真正之路。

身教,即是以身作则,在师生关怀中,教师的身教关怀作用是尤其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的关怀,我们应该通过教师的身教关怀与学生建立真正关心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关怀关系中都是平等的主体,学生作为相对被动的关怀对象也需要被注重在关怀中应受重视和尊重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是以身作则的关怀者主体,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型的监督学生实施规则,不是不依托实在的践行的说教形式。没有教师的榜样作用,或者是教师的言行不一,学生只会带着抵触的心理和冷漠的认知理性面对事物,教师的行为显然不会被界定是具有真正的关怀性,同时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乃至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

正如笔者在实习时的指导老师在她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不渝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应该怀着把学生视为目的的理念,把爱伫立在“我—你”之间,用超越性的关怀去对待学生个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努力构建并完善没有距离的师生共生共在的关系。

二、用细节把握身教关怀

诺丁斯强调人文情感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怀,但并不否定理性的实践,强调情感的作用是为了反对脱离感性教育的教学关系式的片面的理性主义适时地回到具体的个人,具体的原则中,而并不是否定理性本身。教师恰恰应该运用理性的以身作则地践行关怀,才能真正地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而这样的关键在于把握德育的细节,一句话、一件事、甚至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层意识。

正如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所经历的:在期中考试时,我到我们班学生所在的另一个考场通知学校的安排,一踏入教室就发现了地上显眼的纸屑,毫不犹豫,我就弓腰拾起了纸屑,抬起头就感觉到全班学生的目光照射,饱含着异样的震撼。第二天早上,“请保持教室整洁”的一行字就悄然展现在黑板上,由此,我的心情欣然,在这一刻,教师的身教关怀已然升华。看到学生们的自我成长,这是一种崇高的愉悦,我想,这应该就是德育的真谛所在。

三、将细节制度化,让德育工作持续性闪光

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到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生的成长——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

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中,而保持稳定和持续不断地让德育工作充满闪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身教关怀从而实现本身的有效成长?除了教师这一德育主体专注态度的不断投入之外,关键还在于将德育工作的细节制度化,即把德育中,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的一言一行的安排落实到有章可循的责任制。责任制就是通过制订德育工作具体方面的细则,重在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做好及时跟进和反馈。

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的第一主体,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德育工作的细节制度化,用以身作则的行动关怀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无疑能在学生内心引起巨大的呼应的认同,不断实现教育的本真。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