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看宋代福建经济

2014-09-15 09:32叶晋建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宋代福建农业

叶晋建

摘 要: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是中国著名侨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福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的面前。然而,在宋代以前,其经济、地位却是远远落后于北方发达地区的。直到宋代,福建才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两宋的经济大开发,福建一跃成为我国东南名省。本文通过对宋代福建的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阐述,籍此说明宋代是福建古代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说明福建在整个南方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福建;宋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65-01

福建是一个多山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聚居着许多不同民族的人民,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但从整个地区范围来看仍是以农耕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农业的收入,仍是人们的主要收入 ,这与南方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区别。因此,农业的发展程度,成为当时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人口增加

在古代以人力为主要劳动手段的农业生产中,人口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尺。魏晋以前,福建地区经济落后,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此时这一地区人口稀少。到了唐宋时期,北方人民由于战乱大量入闽,福建人口迅速增加。安史之乱后,中原各地因战乱影响人口比开元和天宝时期急剧下降,唯福建地处南方,未受影响,人口反而上升。唐元和(806---820年)户数为74467,口数为315740;北宋元丰3年(1080年),户数则增至92087,口数为2043032;南北宋之际,金兵南下,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一片战乱之中,中原士子举族南迁,到了南宋绍兴32年(1162年),户数又增至1390566,口数则为2808851。降至宁宗嘉定16年(1224年),户数已达160万户。据人口学者的推算,南宋时期160万户计有人口800万左右,这一数据超过了清朝乾隆初期的人口数。可见,福建人口的数量较前期已有很大的增加,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及经验,对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说人口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那么,宋代的福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二、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宋代的福建,兴修的水利工程项目很多,地区分布很广,其中尤以莆田、长乐、连江3县和泉州、漳州平原的建设成就最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木兰溪上的木兰陂。木兰陂位于今福建莆田西南4公里的木兰溪上,枢纽工程由坝、溢流堰、冲沙闸和左右岸引水口组成。其中,拦河坝长111.13米,高7.25米,其上分布有启闭闸门32孔。该工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迄今仍在发挥拦洪、挡潮、排涝、蓄水、引水、灌溉等效益,“陂之下流,溉田几万顷”。两宋时,泉州有陂82处。危雍熙宁间知晋江县,不仅修筑烟浦埭,以捍海潮蓄灌溉,又筑清洋陂,“自南安九溪至于高溪,凡三十六水合流而下,所灌田四千八百顷”。在漳州,水利工程的兴修也得到了发展,修有堰坡和开港等工程。在其他地区的水利建设也有许多成就,如霞浦的营田坡,罗源的永利渠,崇安的陈弯坡,以及福清的东禅塘、苏溪坡、元符坡等。据统计,唐代福建兴修的水利只有29处,其成就仅居全国的第四位,至宋达402处,已经名列第一。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农业经济,特别是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了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充裕,农业面貌有很大的改观。

三、耕地面积的增加

福建境内多山,山地面积约占百分之七十五。由于劳动力不足,福建山区开发的速度比较缓慢。随着北方及浙、赣两省移入闽地的人口大量增加,山区劳动力缺乏的状况有所改善。经过五代山区开发的准备,入宋以后,福建山区开发的势头更足了,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两宋时期,福建山区不断营造梯田,向山要田。如邵武军南宋祝穆说,经过垦辟,宋境内梯田“高下百叠”,“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朱行中知泉州,有‘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盖纪实也”则是泉州的写照。

对于山区而言,山田的开垦是挖掘山区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而沿海则是围垦滩涂,向海要田。如闽江下流入海口处所形成的沙滩和海涂,在绍圣年间就被辟成良田。“漳、泉、福州、兴化军各有海退淤田、江涨沙田,豪势之家诡名请射,岁有增广”。莆田平原的围海造田虽始于唐,但大规模的围垦和建设,则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泉州“殆及千顷”的盐碱地被垦为良田。海洽谢伯宜辞官回故里后,“筑海成田……由是地成沃壤,岁收银三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山区营造梯田和沿江沿海围垦,增加了耕地面积,却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四、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种类的增多

在福建,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制造这些工具的知识。两宋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得到推广。江浙地区使用的农具,福建也普遍使用。如主要用于水田耕种的犁,平田工具耖,插秧使用的秧马,已被人们提及。灌溉工具除了传统的桔槔、戽斗外,还大量使用以畜力、水力为动力的翻车、筒车。除此之外,精耕细作的技术在福建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如何在有限耕地上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追求最大限度发挥人力作用的耕作方法,成了当时人们注意的问题。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宋代福建上好的田地每亩可收三石米,中等田地可收两石米。另外,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在宋也受到了重视。许多地方官吏,如在漳州、福州等地担任太守、县令的朱熹、真德秀、卫泾等人都撰写《劝农文》以总结、推广先进的种植方法。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早在隋唐时期,福建就已有双季稻,武后时漳州司马丁儒《归宋诗二十韵》有“嘉禾两度新”之句,谢泌也吟:“潮田种稻重收谷”。占城稻的推广则是福建山区和沿海水稻生产发展的标志。除了水稻之外,麦也得到广泛种植,邵武、建州各邑都有种麦的记载,有诗云:“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麦陇相纵横。”除麦稻外,桑麻也已普遍种植。经济作物中,茶叶栽培亦见诸陆羽的《茶经》,以福州茶与建州茶最有名。此外,荔枝、龙眼、橄榄、芭蕉、柑橘等都是福建特产,其中荔枝、橄榄被列为贡品。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宋代福建地区在农业方面都有比较显著的体现,农业经济较先前已有长足的发展,这也大大提高了福建地区在整个南方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宋代福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福建医改新在哪?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