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2014-09-15 09:32史小利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学生

史小利

摘 要: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明确地指出了老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使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第一引导者,即思想道德教育领先。而课堂作为老师传播知识与思想的中介,其作用不容忽视。如何在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同仁热切关心与积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品质;学生;深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61-01

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学校凸显出来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德育始终让位于分数,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校无不把智力教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而教育的最终结果却是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近日,在西安阎良区振兴街办谭家三组发生一起悲剧,一名14岁即将上初三的男孩将自己年仅1岁多的亲妹妹杀死。这则看似偶然的新闻背后存在着必然性,足以说明了我们学校平时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哥哥杀死亲妹妹的举动,再次证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对德育渗透的认识

道德范畴中最核心的要点是尊重,主要是指尊重生命,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有生命的物种。因此道德的回归还是应该要回归到人的身上,规范社会行为的道德其本身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与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课堂教学具有占时长、内容丰富、富有灵活性等特点。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这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的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做好“渗透”。

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方法

“渗透”的方法,因主客观因素会有很大差异。其中教师本身的个性、修养以及学生素质的高低,都会使“渗透”方法发生变化,产生差异。但这其中又不乏有其共通性,现总结如下几种方法,以供大家探讨。

第一,示范法。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以下几点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此法又包括两部分:

1、教师的示范作用。所谓“身体力行”正是此意。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下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真正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2、学生的榜样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来说,同桌、邻居及同班同学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举一动,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好的行为、习惯,如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努力进取、团结协作、严于律己等,会让他们健康成长,对其一生也不无好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注重观察并及时引导班内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行为,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第二,引导法。这其中又包括:

1、情境引导法。即结合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渗透德育。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要想把一节课上好,除了认真备课外,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恰当、舒适、真实的环境也极其重要。一节生动且情趣盎然的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能活跃思维、体味情感。如能恰当运用,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道德教育,其效果甚佳。比如:在小学教师讲课文《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播放庐山风光片断或幻灯片时,向学生讲解庐山风光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他们驰骋想象,用眼、用心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又如:在教学《小珊迪》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与小珊迪比童年、比社会制度,我们的童年生活比小珊迪幸福美好;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小珊迪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痛苦挣扎,没有上学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从这个故事中也要让学生从小珊迪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临死不忘遵守诺言,将零钱托弟弟带给“我”,这种诚实守信的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他临死前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无人照料。这种关心他人的品德也是应让学生仔细体会和加以学习的。

2、故事引导法。这是各科教学的通用法,既简便易行,学生也乐于接受。具体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与该内容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例如:在教授课文《长城》时,可以结合有关长城的图片风景,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用心体会到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更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时可插入有关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故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伟大,从而为学生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励学生努力奋发,为国争光的目的。

3、举例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用、列举身边或古人的事情,这样在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还渗透了道德教育,一举两得。

4、引申法。即让学生把所学内容加以“整理”、“提纯”、“升华”,使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学到了课文内容,更应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以系统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提炼”,抓住主旨(即提纯)得到启发,明白道理,受到教育(即升华)。如《将相和》一课,在讲完课文内容后,不应急于让学生写作业,而应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使其懂得我国古代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而让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又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会生长这样一株大榕树?为什么会聚集这么多的鸟,进而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听到朋友说这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枝上做巢,农民不许去捉它们(即整理、提纯),一句平常的话,却可以让学生加以“升华”从而概括出:我们应该热爱并保护大自然。此种例子很多,如《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均可用此法。只要能针对学生情况、所授学科及周围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在传授丰富知识的同时,渗透道德教教育,德育渗透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总之,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足见古人对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视。道德教育之久远、之广泛也溢于言表。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世事如何变迁,人们的道德水平乃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任务。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网络流行歌曲对农村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好奇”的代价
学生写话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