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究

2014-09-16 06:50陈丽蓉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方丈化学

陈丽蓉

“合理的课堂设计,恰当的教学实施,精灵的急智应对,精彩的师生交流,轻松的目标达成”是每个教师的崇高追求.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实践探究谈点体会.

一、碎步小台阶

要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大台阶分解成小台阶.如果学生的基础差,甚至还要把小台阶分解成碎步小台阶,让学生轻松地攀上泰山之颠.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节选).探究1:10g大理石与20g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锥形瓶不加塞.学生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有学生反对.不解释,继续观察.探究2:10g大理石与20g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锥形瓶加塞.学生结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请刚才反对的学生解释.继续观察.探究3:10g大理石与20g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锥形瓶口罩一个气球.学生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请学生讨论并解释现象.继续观察.学生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样,通过三个台阶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冲突中得到结论,同时分析、解决了实验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了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二、恰当的比喻

例如,在讲“微粒间有空隙”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少林寺俗家弟子阿朱20年勤学苦练,自认为武功学成,向方丈告辞下山报仇.方丈指着庙前的一口大缸说,用石土填满大缸就可以下山去了.阿朱10分钟就用大石头堆满大缸向方丈复命;方丈抓起一把石子撒在大石头的缝隙中,阿朱明白,又用10分钟撒石子填满大石头的缝隙后向方丈复命;方丈抓起一把粉灰撒在石子的缝隙中,阿朱明白,又用10分钟撒粉灰填满石子的缝隙后向方丈复命;方丈舀一碗水浇在上面,不见了踪影.阿朱明白了方丈的深意,重回少林寺修炼去了.讲完后学生笑而会意.

三、增加参与机会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设计(节选).课前,让学生准备了白醋与食碱,花圃中的泥土,2朵鲜花或紫萝卜等.从学生准备的情况来看,学生准备的材料很丰富.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课堂的达成度也很高.我顺便发每人3张试纸算是对学生的奖赏,让他们回去鉴别厨房中易混淆的物质,判断厨房用洗洁精与卫生间用洗洁精的酸碱性.学生情绪高涨,很自然地把化学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这样,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与实践参与,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生活情境的回顾

化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化学是空中楼阁,很难让学生引起共鸣.让学生回顾生活情境,甚至去创设情境,导引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世界是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科学做法.

例如,“蛋白质与油脂”的教学设计(节选).蛋白质的盐析:实验1:观察冷豆浆变为热豆浆.实验2:热豆浆分为几份,让学生讨论猜想,并把猜想付诸实验验证.实验3:热豆浆中加入石膏的悬浊液.在学生了解了盐析的原理后, 再次在课堂上制作老豆腐与嫩豆腐,神奇之变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与魅力.

家庭小实验一般简单易做,现象明显,比较生动直观,而对药品器材的标准要求不高.因此,家庭小实验一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如,烧杯可用透明玻璃茶杯代替;玻璃棒可用筷子代替;滴管可用眼药瓶代替;导管可用吸管或输液管代替;饮料瓶、药瓶可作集气瓶;脸盆代替水槽;等等.又如,药品的寻找:一般家庭都配备了生活用品,其中有许多就是我们所用的化学药品,如食盐、蔗糖、食醋、植物油、纯碱、小苏打、铁锈、铁钉、酒精、碘酒等.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石子、蛋壳、生石灰、石灰水、铜帽、碳棒、碳铵、尿素等.

当学生有意识地把生活的情境与化学相联系,当学生有意识地用化学知识去指导生活时,化学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

五、学以致用

“用进废退”.这话用在化学教学中也是很合适的.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让学生觉得很有用,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就会内生.

总之,源于生活的思考与再现,精巧的预设,大象无形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的世界,精彩的生成,用智慧去撞击智慧,迸发生命的火花.

猜你喜欢
预设与生成方丈化学
“你已经做了”
“你已经做了”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还完债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