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2014-09-16 07:38丁洁雁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公式数学

丁洁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每堂课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整个课堂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加以改正,实现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导入方式单一化

有的教师一直沿用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意识和革新能力.特别是“复习导入法”盛行,没有把教学内容与之有效结合.

2.新课导入时间把握不准

就目前的中学来说,多采用的是45分钟课堂.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新课的导入时间都是有限制的,大概是5分钟左右.有的数学教师由于不能合理地对课堂时间进行把握,刚刚引入就采用“自问自答式”,而草草进入新课.学生的思考可能刚开始,就被教师给打断了,这样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导入内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

新课导入的目的必须简单、明确,就是为了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实现知识的建构.而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这方面,在导入新课时,往往会离题万里或牵强附会.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层面上出现的问题

(1)狭隘的教学观. 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可以说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长期以来,在升学的重压下,数学教育一直都遵循着既定的传统模式,追求知识的热度不够,思维活动多停留在由条件推出结论层面.在轻过程重结果的旧教育观之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不断加强训练,而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动机培养等根本不重视.在狭隘的教育观下,大部分教师很少在导入环节下工夫,很少交流学习.把学生禁锢在书本知识上,完全忽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2)落后的学生观.传统的师道尊严对一部分教师影响很大,这些教师把自己看做是知识的权威,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时刻得到教师的监督指导.他们把学生看做填充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改革的新课改理念.同时,这部分教师还对学生的自学不大认同,学生由于被抽象化和物化,在课堂上也自然就失去了兴趣与激情.教师按照既定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

(3)陈旧的知识观.我们知道,不同的知识观会对课程观和教学观产生不同的影响,陈旧的知识观也就自然会产生陈述性的课程观和接受性教学观.首先,他们认为知识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知识就是客观真理,具有权威性、普遍性、中立性.其次,知识获得的途径只有经过外部强加,也就“填鸭式”教学, 教师并不懂得知识是动态生成的这一客观理论.

2.数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前后知识间的融汇贯通,这样就会显得一些课程的导入非常突兀,使学生不知所云.现实表明,传统的单一的数学学科知识已逐渐不能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学要求,数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缺失现象较为突出.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在新课的导入时,应列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课导入的水平,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案例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公式、法则和性质的学习理解,它们也是初中数学中的重难点.在导入时,教师应着重凸显它们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谁能把(a+b)(m+n)的括号拆掉?学生:(齐声答)是am+an+bm+bn.教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很好,那么我再写几个,比一比看谁先把括号去掉.(1)(3x+5y)(3x-5y); (2)(4p+9q)(4p-9q);(3)(50+2)(50-2).学生认真思索.教师:(10秒)有人知道答案吗?极少学生答出.教师:(30秒)还有人知道答案的吗?学生:(半数学习好的)知道答案.教师:我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看谁的答案正确.你们也许会奇怪老师是怎么这么快速知道了答案,其实是一个公式给我帮了大忙,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公式——平方差公式.

点评:首先,教学情境的设置很好.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地试图先算出正确答案,这样就为课堂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其次,复习了原有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降低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最后,解决问题的时间差激起了冲突,学生利用旧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这个数学课程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公式数学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