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2014-09-16 14:59逄增玉孙晓平
现代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解放区

逄增玉+孙晓平

摘要:创办于1945年的东北书店,在解放战争期间,共建成200余个分支店,发行网点遍及东北全区城镇,累计出版发行书刊近800种,超过1500万册。1949年以后,书店大批从事编辑出版的人员大举入关,在平津地区拓展业务,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东北书店;解放区;出版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东北局领导下,东北解放区出现了报刊杂志和图书出版的爆发式发展。从1945年到1949年,东北解放区建立了东北书店、光华书店、大众书店等众多图书出版机构,以及《东北日报》《东北文化》《知识》《东北文艺》《翻身乐》《人民戏剧》《文学战线》《人民音乐》《好孩子》《生活报》《文化报》等报刊杂志,其出版机构和报刊杂志的数量、出版物的数量在各解放区中首屈一指。东北书店是当时东北解放区最大的出版机构,代表了东北解放区出版业的水平和实力,是东北解放区出版繁荣的标志。

一、东北书店的建立及发展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创办了《东北日报》,随之《东北日报》社长李常青把40万元“红军币”(苏联红军在东北发行的货币)交给来自延安的史修德等人,后者于1945年11月7日在沈阳创办了东北书店总店,作为隶属于东北日报社的子单位,由东北日报社发行部主任向淑保兼任总经理。《东北日报》及东北书店的创办,是中共东北局为了在宣传舆论上配合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进而解放全中国而作出的重要举措。

东北书店在沈阳建立后,不仅刚刚从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普通人民对中共及其势力不甚信任,进驻沈阳的苏联红军也由于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是“二战”时的同盟国并存在外交关系,因此开始时限制中共的公开活动,《东北日报》、东北书店的活动相应受到限制,苏联红军驻沈阳铁西区小分队在伪满留用警官和国民党特务蒙骗下,甚至于1945年11月26日向中共机构驻地开枪射击,打死两位人员,11月27日清晨,铁西区书店的两位工作人员遭到暗杀。

在此复杂情况下,开张不久的东北书店除了把《东北日报》、画报和一些书籍发行到机关部队之外,还勉力出版新书。在1945年东北书店开幕的广告中,登出了《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两书书讯。由于战争形势变化,东北书店撤离沈阳到达本溪,12月29日,本溪出版的《东北日报》刊登了东北书店五本新书广告:《论联合政府》《从“九一八”到“七七”》《介绍“中国之命运”》《现阶段中国文艺的方向》(印刷中)《纪念孙中山批评蒋介石》(印刷中)。五本书中后两本注明“印刷中”的书籍未能出版,其中,《现阶段中国文艺的方向》作者不详,可能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1931年东北沦陷以来,这是首次刊登来自解放区的文艺著作的出版信息。1946年2月20日《东北日报》还首次登出茅盾小说《腐蚀》的出版广告,署名为东北书店和辽东建国书社经销,这也是东北解放区的出版机构首次刊登出版现代文学作品的广告。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东北日报》及东北书店离开沈阳后撤退到本溪,后经梅河到达长春,复又撤退到哈尔滨和佳木斯。截止到1948年,在佳木斯和哈尔滨,东北书店利用在长春和哈尔滨接收的日伪留下的较先进的印刷设备,建立了两个印刷厂,开始大量出版图书;建立了按原来伪满九个省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图书发行网,共设13个分店,154个支店,100余处代销处;建立了店刊及原东北流亡作家舒群主编的《知识》杂志。这本综合性杂志内容广泛,除了“时事”“政治”“评论”“讲座”等专栏外,还辟有“文艺”“诗歌”专栏,发表刘白羽、郭沫若、萧军、严文井、茅盾、艾青等人的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这份杂志创刊时发行量达三千份,后期达到四万份,在东北解放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东北书店创办了面对农民的杂志《翻身乐》。这两份杂志经常刊登华君武、古元等人的漫画和其他美术作品。

在佳木斯的印刷厂,每月有200万字的排字能力,几乎每天都出版新书籍,截至1947年底,仅佳木斯印刷厂就完成了2070万字的排字工作,出版书刊331种,共计4,758,000册,其类别主要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和文献、土地改革文献和宣传材料、对国民党政权性质行为的分析揭露和对东北问题的阐述,政治理论读物、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介绍宣传文献和苏联的文学作品、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特别是解放区文艺作品。由于东北书店有广泛的发行销售网络和渠道,这些时事政治、教科书和新文学作品等出版物,对改变东北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的“文不盛”和新文学发展的滞后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从1948年春季到秋季,吉林市、长春市和东北最大城市沈阳先后得到解放。东北书店跟随解放大军的步伐随即进军新解放区,于同年4月3日成立吉林分店,10月23日建立长春东北书店,11月2日重返沈阳。期间,东北书店接收和建立了所有解放区设备最好的多个印刷厂,接收和建立了石岘造纸厂,在数十个大中小城市建立了分店,发行网点遍布东北全境,出版发行了大量图书。仅1946年至1948年间,东北书店就出版了一般书籍、教科书和杂志760种,共1500多万册。

在东北书店出版的书籍中,五四后的新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和关内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改变东北人民对国共两党的认识,树立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形象,配合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业恢复和建设、参军参战等活动,发挥了一般书籍难以企及的作用。据粗略统计,1945年11月至1949年6月,东北书店出版的文学作品有200多种、累计上百万册。这些文学书籍有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赵树理等人的作品、特别是对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文学作品的翻印出版,有东北解放区出现的戏剧(主要是秧歌剧和歌剧等)、小说、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版,另外还有大量翻译过来的苏联文艺论著和文学作品,其数量可以与新文学作品比肩。当然,东北书店出版数量最大的是教材和政治类读物。

二、对关内新解放地区的反哺和出版建设

1948年末,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后挥师入关,很快解放天津、北平等大中城市,随后继续南下,那些新解放的地区和城市的人民一方面欢迎解放,一方面出现希望迫切了解解放区和共产党政策文化的热潮。

在急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宣传部指示东北书店总店派卢鸣谷、史修德等三十余人,带着大批书刊,并带着两辆军用卡车、一辆吉普车及十几支枪支,于1949年1月12日下午从沈阳出发,一路经锦州、山海关和唐山到达天津,冒着战火的余烬,正式建立天津新华书店,并于2月19日开业。由东北解放区带来的七百余种书刊展出在书店的大门市部里,得到刚刚解放的天津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对政治读物最感兴趣,一天销售一百多册,特别是《毛泽东选集》,喜爱有加,他们没有想到解放区出版的书籍从纸张到印刷质量都如此精美。其次是文艺类书籍,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和苏联文学作品非常受欢迎,书店门口每天早晨都有读者排队等候,还有读者在留言簿上提出“有的图书目录有而无货,希望尽早买到”。带队的史修德把这样的汇报信件发回东北后,东北书店总店当即决定立即再发给天津一车皮三十吨书刊,天津市几十家私营书店都想代售东北书店的书刊,但一时无法满足要求。

随后,东北书店入关人员中的十几人还于1949年1月26日到达北京通县,并于28日见到北平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叶剑英见到东北书店出版和赠送的《毛泽东选集》后异常高兴,说这是他见到的解放区出版的最好的精装版《毛泽东选集》。2月1日,东北书店人员随军管会进入北平城内,接收了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和油墨厂,并于2月10日在王府井大街建立了北京市新华书店门市部。由于北京市有十几所大学,还有众多中学,市民的文化程度高,对东北书店带来的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的需求量巨大,每天都有四五千名读者涌进门市部购书,几十家书店和北大、清华、燕京、北师大等高校的书报代理部,都要求代售代销解放区读物。东北书店在北平开设的书店及其出版物如此受欢迎,还吸引了当时的新华社记者刘白羽前来采访。

新华书店的业务发展迅速,从东北书店入关的三十几人难以应付整个工作,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经北平市委宣传部批准,2月18日通过《人民日报》刊登新华书店招收职工启事,很快有数千人报考,大都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还有若干大学生,人员文化素质之高是解放区无法比拟的。经过考试审核,录取了120余人,3月16日又录取10名青年职工,经过政治和业务学习,这些青年人大多很快成为业务高手,很多人后来都成长为新华书店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

平津的大量读者在买到和阅读东北解放区的书刊后,每天都有大量读者的书信邮寄到东北书店所在地“哈尔滨地段街52号”,或1949年12月21日迁到沈阳的编辑部。他们或函购书刊,或索取书目,或询问购书手续,这些人有平津的同业,有大中学生和市民,还有中共驻平津的机关工作人员。东北书店把这些字迹工整、情真意切的信件公布在墙报上,激发员工认真工作的敬业精神。他们并认真对待读者来信,把来信看成是代表解放区和书店政治与业务素质、向新解放地区传达解放区信息的重要手段。

关内解放区大中城市的陆续解放和需要大量解放区出版物的消息传到东北后,为了满足关内读者的需求,东北局宣传部和东北书店系统还发起了捐书运动。陈云带头捐出自己的书刊。政府、军队、机关和东北书店各地分店、印刷和发行机构,动用各种手段,甚至用宣传车、扩音器、秧歌队、宣传画、音乐歌曲等方式,宣讲为新解放区捐募书刊的意义。东北书店阿城分店还印刷了宣传品到电影院做广告。仅东北书店系统,就募捐书刊90,109册,东北书店把募捐来的9万余册图书,分批分次送到关内各地的书店、图书馆学校,计有天津新华书店、北平新华书店、南京新华书店、武汉新华书店、西安新华书店、上海新华书店,以及南开大学、天津第一民教馆、北平学生联合会、开封中原大学校、延安大学图书馆等。

东北书店不仅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共建成201个分支店,发行网点遍及东北全区城镇,1949年以后大批从事编辑出版的人员又大举入关,成为新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主力军,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继续作出重大贡献。当然东北地区其他书店和出版机构也为新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新中国成立后新华书店采用的店徽,就采用了大众书店的设计。东北书店则在1949年7月,改名东北新华书店,1951年1月,东北新华书店改组,编辑出版部门改制为东北人民出版社,印刷部门改为长春、沈阳新华印刷厂,原来的哈尔滨厂并入沈阳厂,发行部门改为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以总经理室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政府出版局。东北书店自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此前后大批进关的工作人员,则成为新华书店和新中国出版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逄增玉,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部长、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编审)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东北解放区出版和刊物的勃兴与文学发展”(项目编号为:12YJA701045)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保昌.东北解放区出版发行的回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 新华书店总店.书店工作史料[Z].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3] 辽宁省新华书店“店志”编写组.辽宁图书发行史料[Z].沈阳:辽宁省新华书店,1987.

猜你喜欢
解放区
沂蒙革命根据地《滨海农村》美术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协会的发展及特点探析
1947—1948年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研究 ?
董必武和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
林海雪原(一)
解放区“非遗”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简述东北解放区的对外贸易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山西解放区邮票之特色
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