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非遗”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2019-03-10 08:33闫晓
丝路视野 2019年5期
关键词:保护工作解放区非遗

闫晓

摘 要: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民间气息浓厚。登记在册的13大类25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品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同时,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解放区 “非遗” 保护工作

一、解放区“非遗”发展现状

辖区“猿仙通背拳”“老董家闹汤驴肉制作技艺”“全驴宴”“蒋氏豆沫”“董氏六合枪”“火神庙传说”等项目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老董家驴肉一代传一代,就像一条长链,环环相连,从未间断,到董颖已是第九代了。董氏驴肉历经300年的传承延续,已经逐步形成了当地特色的一种“餐饮文化符号”。董家驴肉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上结合现代烹饪技术,独创了以驴肉菜肴为主,四大怀药为辅的地方餐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食用及药用价值。“蒋氏豆沫”起源于清末年间,至今100多年的历史,传承四代。“蒋氏豆沫”营养价值丰富、搭配合理,具有调解膳食结构养生保健之功效,常食可疏通肠道,滋润肝胃,清理血液垃圾,提高腦力能力。一位从事营养学研究的专家评价:“蒋氏豆沫”的营养价值可与黑米粥、八宝粥、乌鸡粥相媲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及食用价值。“鸿飞剪纸”传承三代,是在传统人像剪纸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速度快,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能在薄的铜皮和铝皮上将原有的平面剪纸改进成半浮雕,使平时的剪纸更富立体感和观赏性,再加以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法,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

(一)项目总体数量

辖区项目2554余项,立项137项,并进行实地拍照、录像、收集文字资料。

(二)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类标准的分类项目数量

民间文学20项、民间美术18项、民间音乐1项、民间舞蹈2项、传统戏曲1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与竞技25项、传统手工技艺31项、民间习俗6项、民间信仰6项、民间知识1项、传统医药24项、其他1项。拍摄录像资料420分钟、图片资料1133张、录音360分钟,并绘制了解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建立解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比较完整地掌握了解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

(三)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数量

省级项目2项:闹汤驴肉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猿仙通背拳(体育游艺与竞技)。市级项目2项:全驴宴、蒋氏豆沫(传统手工技艺)。区级项目13项:其中民间文学1项,民间美术2项,传统手工技艺1项,传统体育与竞技7项,传统医药2项。

(四)解放区项目数量

新华街道27项;上白作街道18 项;焦北街道10项;民生街道22项;王褚街道24 项;焦南街道7 项; 焦西街道10 项;七百间街道7项;民主街道12项。

二、通背拳(通臂拳)项目现状分析

(一)项目名称

通背拳(通臂拳)

(二)项目简介

通背拳(通臂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云台山风景旅游区净影寺,流传至今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

通背拳(通臂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传统优秀拳种之一,拳理丰富精辟,涉及军事、商人、行旅、达官贵人、庶民百姓、为人处世、无一不周。套路演练风格舒展大方、刚柔并济,演练时似行云流水周流不息,前四路刚,后四路柔,讲究鸡腿猴形,上下起伏,将身长大如猛虎,将身缩小如狸猫。拳谱云:先打洪后打灵,然后再打轻灵成,能软揉者自然刚者灵也!其技击讲究,近靠挨跌,放长击远、左闪右进,以智力伏拙力为根本,是该拳的主要技击理论。

(三)地域分布

通背拳(通臂拳)习练者分布在晋东南、豫西北一带。目前主要分布在焦作市区、春林村、田涧村、李封村、牛庄村、西封封村、新庄村、武陟县东小虹村。

(四)历史渊源

通背拳(通臂拳)诞生期为北宋徽宗七年。净影寺僧人仿照猿猴跳跃、攀岩、嬉闹动作创拳强身护寺始称猿拳,后僧人和山中猿仙(历代拳师传说、《拳谱》记载)比试得到猿仙点化,从此正名为猿仙通背拳。

猿仙通背拳成熟期为明朝初期。猿仙通背拳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明正德年间张文奎、郭万清二人将猿仙通背拳传给了怀庆府人,姓董名成字子生,号功德先生,董成继承师传拳法,悉心钻研、创决著谱,著有《拳经理论十问答》,内容丰富,涉及武术技击、人际交往、达官庶民、商人行旅、天文地理等鲜为人知的思想内涵,流传至今。

猿仙通背拳鼎盛时期,清同治年间郭再汾系许万怀(外甥) 嫡传弟子,武功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中武举,赴京都应试晋爵,以卓越猿仙通背拳武功震惊四座,皇帝钦赐御匾一块,上书“雄风柳絮”四字,盛誉猿仙通背拳刚柔相济之意,封武德骑尉官位,镇守豫晋要道十三隘口,还特别嘉奖万寿山线柏一株,意欲该拳万古长青,源远流长。

猿仙通背拳普及期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猿仙通背拳第十代传人李培均为春林村人,1980年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春林村通背拳武术馆,1997年成立了焦作市黄河武术馆。2006年猿仙通背拳十一代传人李新平组织成立了焦作市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同年建立开通了猿仙通背拳武术网站。研究会成立以来多次组织会员参加比赛和演出,2008年9月应台湾武术界的邀请,研究会组织四名骨干会员到台湾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武术交流,促进了两岸人民的友谊。经过这两年的发展,猿仙通背拳逐渐开始叫响焦作,走出国门。

(五)基本特征

猿仙通背拳基本内容有:猿仙通背拳理论、拳术套路、推法、器械对练、功法训练。

猿仙通背拳套路有:拳法八套一百零八式、推法一套三十二式、刀、枪、棍、剑、丞相拐、春秋大刀、绳标、九节鞭及器械对练三十余套。

猿仙通背拳功法有:桩功、操手法、舒筋法、行功法、练手洗药方等。

(六)濒危原因

猿仙通背拳始创于宋朝,主要传承过程在民间,由于各个朝代政治的不稳定,人们为生存而奔波,加上人们对拳术的发展和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从宋朝到明朝初期只有口传没有拳谱记载,清朝中期至1949年初只有口传没有文志记载。猿仙通背拳目前的传承困难重重,一部分技艺已失传,很多方面也面临着失传,其状况令人担忧。

猿仙通背拳的拳经、拳谱、器械等资料已经挖掘整理了一部分,现在身怀绝技的老拳师已寥寥无几,部分功法也面临着失传,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亟须拯救。

(七)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体育健身走进千家万户,猿仙通背拳是一项集强身、健身、防身、竞技于一身的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对人们提高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保护现状

首先,着重培养了李旭伟等四人为猿仙通背拳传承人苗子,编写出猿仙通背拳完整的新拳谱。2015年邀请全国各门派通背拳到该拳发源地召开首届全国通背拳发展论坛大会。

其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为了保护和传承好猿仙通背拳,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春节研究会投资2000元购置了道具狮子、刀枪等器械等。

最后,建立了猿仙通背拳研究会。研究会以春林村、中站区、东方红广场、净影寺、人民公园五个辅导站为传习场所进行义务教拳。猿仙通背拳传习所,位于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春林村文化中心院内,房屋面积80平方米,教练员3名,工作人员6人,学员40名,会员100多名。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让我们携起手来,上下协同,共同努力,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刘群霞,杨斯达.论南县地花鼓的艺术特征及其局限[J].艺术科技,2017(6):63.

猜你喜欢
保护工作解放区非遗
林海雪原(一)
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人学思想
循化县森林植物保护探究
电力系统线路管理探讨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试论基层文化站(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护工作探讨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