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2014-09-16 01:42孙健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法主体

孙健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指导学生行为的重要责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尚不成熟,还没有定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优越,被家长捧在手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因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教学并不理想,教师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功效,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首先要明确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现代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积极构建。我们不要觉得学生小不会学而管制学生,学生正处学习的初级阶段,过多的管制会让学生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会习惯依赖教师。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因学生年龄小而不放手,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在放与扶间找准平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由高高在上的教者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整个教学才能处于师生有效互动之中,学生才能积极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教学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小学生更容易受外界影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相反,如果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会大大降低学习热情,甚至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手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轻松与活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传统的以教材为单一教学资源的教材观只会让学习陷入机械记忆与灌输之中,学生学无激情,学无成效。新课改倡导生活化教学,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封闭教学观,要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挖掘丰富的生活资源,用生活架起知识殿堂的桥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写的就怎么讲,而是要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教材间找准结合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优化与整合,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开发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的激情与动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取相关信息,转化成抽象认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运用于实践,实现学与用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更好地指导生活行为。如在学习《今天,你安全吗》这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从互联系网上收集的相关视频以及我自己录制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片断如学生在楼梯间打闹,在家中随意摆弄电源电器,攀爬护栏等等,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由此来导入新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让学生由此来展开主动学习与思维,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直观地感受到所存在的危险,这样更能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所存在的危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问题教学法。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会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平白直叙,要学会运用提问技巧,提出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关注与主动思考。

2.形象教学法。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更能从中获取信息,在教学时我们要尽量避免枯燥的语言描述,而是要运用图片、插图、多媒体等寓抽象枯燥的知识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中,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信息,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活动教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活动,如表演小品、相声、展开辩论赛等,这些丰富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认知,促进知识的内化,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行为。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功效,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提高素养与能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法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论茶的君子品德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