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学期制的“3+X”学期制探索与实践
——以D学院为例*

2014-09-17 03:47张永政陈海忠
关键词:学期竞赛学院

张永政,陈海忠

(江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国内三学期制的源起与基本构成

三学期制是国外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期制度,其由来已久,早在1871年哈佛大学即开办了暑期学校形式的三学期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实施与欧美国家大学的学期制相对同步的三学期制[1]。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了普及三学期制的必要性,纷纷推行三学期制,截至2012年,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已达50多所,大约占到国内高校数量的3%[2]。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推行的三学期制的基本构成是“两长一短”的学期形式[3],即春季和秋季两个正常学期以及暑期学期,总学期时长约为44周,其中春、秋季占18周,比传统的两学期制缩短了2周,相应地暑期延长为12 周,一般择其中的8周用于短学期,另外4周用于暑假。

二、三学期制的实施现状与面临问题

(一) 形式各异,内容多样

从当前不同高校推行的三学期制的形式上看,既有“两长一短”春季、秋季、暑期三学期, 又有“两学期加暑期课程”“两学期加暑期学校”“两学期加‘工作学期’”等[4-5]。从内容上看,各类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自身管理发展等不同需要,开设了国际交流项目、前沿性课程、通识类教育、专题讲座、实践实训等各具特色的课程。三学期制在形式上的各异性和内容上的多样性,给其制度化和规范化带来困难,不利于普遍推广和实施。

(二) 整体实施效果良莠不齐

在推行了三学期制的众多高校中,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先行者,实施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改革和举措,成效斐然;亦不乏人云亦云的跟风者,并未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或简单复制,收效甚微。三学期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当前国内高校三学期制的整体实施效果良莠不齐。

(三) 因袭了传统两学期制遗存的弊端

三学期制和传统两学期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短学期上,而在春、秋季学期中,除在学期时长、课程数量等方面稍有不同外,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很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由于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等原因,三学期制不可避免地因袭了传统两学期制遗存的弊端,如:课程结构设置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教学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等。

(四) 信息时代下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不利影响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的学习方式开始不断变迁并日趋多元化。三学期制以高校作为实施的主阵地,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利影响。一方面,三学期制往往设置了“规定动作”,尽管内容力求推陈出新,但仍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多方面“自选动作”的学习诉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课程已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从而使学生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度降低。

三、“3+X”学期制探索与实践

D学院在实施三学期制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为取得三学期制更好的实施成效,学院从实际出发,提出并探索实施了“3+X”学期制。

(一) “3+X”学期制的概念及内涵

在“3+X”学期制中,“3”代表“两长一短”三学期,“X”代表贯穿于全年的暑假、双休日、课外等所有闲暇时间。很明显,“3+X”学期制和三学期制最大的区别体现在“X”学期上。众所周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暑假以及学期中的双休日、课外时间如不加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将造成较大程度上的浪费。为说明“X”学期的存在价值,笔者分别对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下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了统计。因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比较零散,故方便起见只统计了学期中的双休日及暑假时间,将一周计为7天,双休日计为2天,对学生闲暇时间的比较统计见表1所示。

表1 学生闲暇时间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学期制和三学期制下学生有100多天闲暇时间,在“X”学期制中对这些数量可观的闲暇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其意义不言自明。

(二) “3+X”学期制的主要特点

1 灵活性 在“X”学期中,只需将闲暇时间化零为整、积少成多,便可因时制宜、机动灵活地开展各种特色课程,而这些课程也不带有强制性,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志向、需求等自由灵活参与。

2 易行性 “3+X”学期制只是在现行三学期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灵活的“X”学期,并未对三学期制整体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因此在已经实施了三学期制的高校中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和实施。

3 公益性 D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在“X”学期中所享受的“额外福利”不另收学费,让学生在没有增加经济负担的前提下打消思想顾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

(三) “3+X”学期制的实施举措

1 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D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及职业规划方向的不同,在“X”学期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度身量制各具特色的“自选动作”课程菜单,学生“照单点菜”,做到因材施教、分型培养。如: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门为学生制定了春季学期主题式课程辅导和暑期集训[5];针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需要,开设考研、等级考试辅导班;针对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开设人文修养大讲堂、素质拓展训练营等。

2 打造辅导团队,做好师资保障 为保证“3+X”学期制的实施效果,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经验丰富又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D学院以“学生导师制”为基础,打造了以专家、教授为带头人,以年轻讲师、博士为骨干的学生考研、学术竞赛、科技创新等多个辅导团队,全方面、多渠道给予学生重点帮扶和指导。与此同时,学院初步建立了导师绩效考核机制,将“X”学期纳入了工作量考核范围,以此来保障教师的权益。

3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资源配置 学生开展各项“自选动作”所必须的专门场地设施是顺利实施“3+X”学期制的物质保障。为此,D学院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专门为学生开辟了考研教室、实践创新实验室、校内素质拓展基地、企业实训基地等,相应地配备电脑、互联网、实验仪器、空调等必要设施。同时,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意识,学院还将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权下放给学生,辅以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制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 制定检验标准,不断完善机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X”学期制实施成效如何,必须以实践检验作为衡量。D学院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检验标准,如对于各级各类竞赛,以比赛成绩作为检验标准;对于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以上线率、录取率、出国率作为检验标准;考查学生的科研能力,以科研立项的数量和科研成果等级作为检验标准;对于社会实习实践,以企业对学生的综合鉴定和社会反响作为检验标准。通过制定各种检验标准,发现缺点与不足,及时找到改进方法和措施,进而保证“3+X”学期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四) “3+X”学期制的实施成效

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D学院通过探索实践“3+X”学期制,大力支持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及学生学术科研活动,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各类省级竞赛中屡屡获奖;学生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逐年增多;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发表论文数量也较以往实现了较大突破。

2 学生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最终目标或为实现理想就业,或为在专业上寻求进一步发展深造。2013年被媒体喻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考研热”“出国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在高校愈演愈烈。D学院通过探索实践“3+X”学期制,帮助学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学院2009级毕业生在就业大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初次就业率接近90%。

3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D学院在探索实践“3+X”学期制过程中通过外引内培,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已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职责明确、一专多能、乐业奉献的教师团队,其中多名教师获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称号。2012年,学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团队被省教育科技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这是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有力肯定。

4 学院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D学院通过扎实有效推行“3+X”学期制,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近两年来,学院先后吸引了十多位重点高校的教授、博士来院任教,目前学院教授、副教授已有2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70%以上;学院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学子来院求学深造,目前学生人数已从原来的不足千人跃升至近两千人。此外,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实力和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四、结束语

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虽然“3+X”学期制只是一个称谓,但它是对现行三学期制的有机补充和有益探索,丰富了三学期制的内涵,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指出的是,“3+X”学期制仍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只有更多高校不断加入到探索与实践的队伍中来,才能促其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靳国庆,周景春,孙立,等.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97-98.

[2]刘影,付龙海.三学期制——独立学院发展的另一条路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2-44.

[3]徐佳.学期制度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暑期学校项目的探索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12):92-103.

[4]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1.

[5]刘晓杰,张旻.浅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教学辅导方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6):88-91,96.

猜你喜欢
学期竞赛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