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题命题变化趋向与对策

2014-09-17 21:16姜维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本义辨析含义

姜维聪

正确使用成语是高考语文的常考内容之一,笔者对全国近五年(2010年至2014年)来的高考成语试题进行了全面梳理,从不同方面对这些试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其命题特点,发现命题变化趋势,帮助考生增强备考的针对性。

一、考查形式的变化:判断成语使用正误题减少,辨析易混淆的同义、近义成语的选择题增多。

高考试卷对成语的考查往往着眼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来命题。其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试题提供四个选项,让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每个选项的成语使用正确与否,即判断正误题;二是试题提供四组同义成语或近义成语,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即辨析选择题。这两类题型的考查形式五年来正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详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10年以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题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减少,要求考生辨析同义或近义成语的选词填空题逐年在增多。从2012年开始,两类题型所占比例逐渐持平,甚至辨析选择题大有超过判断正误题的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告诉我们,考生在备考时除了要注意对成语使用正误题关注外,还要注意加大对容易混淆的同义、近义成语的辨别力度,在备考中要学会辨析相近成语的方法,掌握它们的细微差别。

(表一)五年来全国高考成语题考查题型变化情况(单位:题数)

二、考查范围的变化:试题中完全考查成语的次数减少,将成语、词语同时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即兼考)的次数增多。

“高考大纲”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词语,考纲所说的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熟语,熟语又包括成语。多年来全国的高考试卷一直以考查成语为主。但纵观2010年至2014年以来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考卷正在逐渐减少单纯考查成语的比重,将成语与词语放在一起来考查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将二者放在一起的省份呈上升的趋势。详见表二。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在备考时除了要注意加强对常见、易错成语的识记力度外,对常见的易用错的词语也应该同时兼顾复习,不能厚此薄彼。

(表二)五年来全国高考成语题考查范围变化情况(单位:题数)

三、考查重点的变化:重视对成语本义、比喻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的考查。其中特别重视对成语含义和使用范围把握情况的考查。

正确使用成语要求考生能够从成语的含义、使用范围、感情色彩和语法搭配等方面有着准确的把握,这些方面也就成为高考命题者出题的着眼点。从表三可以发现,从2010年到2014年五年来,共考查217个成语,其中考查本义的成语77个,考查比喻义的成语64个,考查使用范围的成语59个,考查感情色彩的成语14个,以上考查的四类成语共有214个,可以说这四类成语占了高考考查成语的绝大部分,其中对成语含义的考查又是其中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备考时考生应特别关注这四类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表三)五年来全国高考成语题考查重点分布情况(单位:成语数)

四、突破成语考查重点的方法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来高考成语题考查的重点是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和使用范围。怎样把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予以阐述。

1.重视对成语中古今异义词语的把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测试题中对成语原始义(本义)的考查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要求考生要准确把握成语的本来意义。成语的本义是指成语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从成语的来源看,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书面,或来自于古代的典籍,或来自于文人的诗词歌赋,它们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含义与现在很不相同。对成语意义把握的前提就是要了解这些成语中关键词语的古代含义,尤其是要关注成语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不能以这些词语的今义来解释其古义,否则就会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例如:

(1)(2013年浙江卷)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2)(2012年江西卷)B.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3)(2011年北京卷)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解析:句(1)中“细大不捐”是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是“舍弃”之意,例句把“捐”理解为现在的“捐献”,属于不了解其本意致错。句(2)“不刊之论”中的“刊”即削除、修改。例句将其理解为今义“刊登”了,属于错用。同样句(3)中的“不足为训”的“训”也不是例句所理解的“教训”之意,而是其古义“典范、法则”。

2.重视对成语比喻义的把握。

成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成语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语的本来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们中有一大部分成语通过比喻的方式产生了比喻义,并且固定了下来,我们只有明确其比喻义才能够对它做出准确的理解和使用。有鉴于此,对成语比喻义的考查也就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1)(2014年山东卷)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2)(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3)(2011年北京卷)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解析:句(1)中的“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比喻非常恐惧。在现在的使用中已不是其本义“人感到非常寒冷”。句(2)中的“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不是说“人长得好看”,此句使用错误。句(3)中的“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是其本义“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也属于不明成语比喻义所致。

3.重视对成语适用范围的掌握。

一些成语往往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有的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的只适用于特定的物,它们均有其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往往也会在成语的适用范围上设题,采用张冠李戴的方式命题,以迷惑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备考时要记住这些成语的适用范围。例如:

(1)(2014年安徽卷)C.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3)(2011年全国卷)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4)(2010年辽宁卷)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解析:句(1)中“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这里用来说明“专利申请质量”属于使用对象错误。句(2)中“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指双方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句中的“五六家”不是双方。句(3)中的“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能用来形容此句中的各种声音。句(4)中的“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句中用来描述男子不合适。

通过对全国近五年来高考成语命题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成语题是有章可循的,是可以抓住命题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有的放矢备考的。相信只要把住了高考成语命题之脉,我们就可以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中学]

猜你喜欢
本义辨析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虚荣的真正含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