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2014-09-19 18:40郭荣丽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贫困

郭荣丽

摘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贫困及贫困女性化是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现实中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容易陷入贫困,贫困的程度也更深重,主要表现为经济上更脆弱、受教育程度更低及健康水平更糟糕,针对女性贫困的具体表现从社会救助层面提出解决对策,这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女性贫困;贫困女性化;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35-01

贫困是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最有共性的表现就是贫困女性化问题。对女性贫困人口贫困状况给予更多关注与研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对女性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亦成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热点。

一、女性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

(一)女性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更脆弱

这主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女性就业难和就业领域狭窄问题。目前,在几乎所有职业中,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岗位上,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远远少于男性并且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老年女性人口的经济状况。当女性进入老年后,由于劳动能力随着年龄增高不断下降,许多人离开了劳动力市场,这导致她们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据中国老龄协会课题组利用“城乡调查”数据以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年女性的贫困比例远超过男性。这也间接表明,女性贫困人口在收入水平、物质生活水平方面比男性贫困人口更低,联合国曾经有一个估计,女性干了世界上67%的活儿,但只得到了全世界10%的收入。在中国,女性贫困人口的收入更多地依赖于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与男性贫困人口相比更缺乏独立性。如果失去家庭支持或者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的话,女性贫困人口的生活将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二)女性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低

历史上将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多地局限于家庭,社会对女性的预期就是“十月怀胎”、“哺育婴儿”、“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就是说,长期被局限于家庭事务,社会交往活动极少,这又造成女性社会地位较于男性低下的现实,进而形成了教育资源分配长期向男性倾斜的状况。并且国家缺乏对女性接受扫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资、可行方案及连贯性,这都加重了女性受教育水平长期低于男性的现实。比如,在农村,经济困难的农民往往将教育投资倾向男孩,致使12~18岁大龄女童失学和辍学现象尤为严重。这种情况延续到女性步入老年,就使得受教育程度低成为老年贫困女性的特征之一。女性贫困人口受教育少,又导致她们文化素养差,没有专业特长,一些城市女性年轻时做临时工,主要靠自己简单的重体力劳动谋生,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固定服务单位。年轻时收入低下,又与社会保障无缘,家底薄,没有自我积累的养老保障,年老之后只能是更加贫困。

(三)女性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不好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城乡0岁女婴死亡率远高于男婴,然而在人口学等相关学科中,正常状态下女性具有先天的生存优势,就是说应当死亡率低于男性,并且这个结论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多年来大量数据分析早已证明,即没有性别歧视的正常情况下,女婴死亡率应显著低于男婴。此外,女性感染艾滋病、性病比例持续上升,流动女性、非正规就业和城市无业女性享有的健康福利非常有限,对女童和成年女性疾病治疗的及时度和花费的费用远远低于男性。

二、女性贫困人口的救助对策

(一)提高对女性贫困人口生活救助的水平

鉴于女性贫困人口在生活中的物质贫困程度多严重于男性贫困人口的现实,政府、社会等救助主体应该给予生活救助层面的倾斜,以保障女性贫困人口获得救助过程中,实现救助水平的平等性。在贫困程度有明显差异的状况下,相同的救助水平只能带来不同的救助结果。因此不同救助主体在对贫困人口施以救助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贫困的具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实上的救助不平等。从世界范围看,一些非政府组织会专门设计针对贫困女性的救助项目,这亦是考虑到了贫困女性化的实际状况。

(二)加强对贫困女性的教育救助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途径,当下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其主要的社会保障支出都注重用于教育投资,这种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就业能力,最终提供人们反贫困的能力。实践中可以考虑针对女童的基础教育救助和针对成年女性的技能培训两个层面。政府应设立女童教育专项基金,以保障女孩的受教育权利。同时针对妇女设定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非正规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这可以考虑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既可增加妇女接受新科技培训的机会,又可以降低其学习成本。总之教育救助是为了给妇女和女童提供补偿教育,提高他们的当下或将来的生存技能,增加他们自主脱贫的能力。

(三)建立针对女性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

这方面考虑主要是政府应制定多种措施,提高贫困妇女健康水平。首先应该加大对针对女性的卫生资源投入,加强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队伍的能力建设;其次,广泛调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吸收妇女参与卫生决策和监督过程,保证卫生投入和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再次,广开国际和国内各种资源渠道,在贫困地区和弱势妇女中广泛开展性别赋权和健康促进项目,增强妇女的经济能力、保健能力和健康意识;最后,要着意关注女婴死亡率高于男婴的不正常现象,给予适时救助。

参考文献:

[1] 王淑婕,解彩霞.中国贫困女性化的社会制度根源———基于可行能力视角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2] 路静.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反贫困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4).

[3] 张彦丽,王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4).

[4] 韩春,陈元福.关注贫困女性破解贫困代际传递陷阱[J].前沿,2011(12).

[5] 王曙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J].农村经济,2011(3).

[责任编辑:金永红]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贫困
老龄化背景下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