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2014-09-19 18:53吴爽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共同富裕

吴爽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转的本质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为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土地流转;城市化;社会保障;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1-01

现行的按人口分地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增加农民负担,同时在新观念和知识的冲击下,当前农村面临土地调整的压力。而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农业的高效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一)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土地承包时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使得农村的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再加上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外转移,甚至有一部分全家转移,也就使得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他人。

(二)土地的经营成本高,收益低

近年来,随着物价的连连攀升,化肥农药的价格也随之而涨,再加上旱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产。导致农民经营土地的负担加重,收益较低,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将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亲友或其他农户。

二、流转带来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城市化进程加快

当不愿意种地的人将土地转让出去的时候,可以从土地承包人那里得到直接的货币价值,同时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农民创业或进城的压力相对减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民进城的步伐;承包人对成片土地的经营,可以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便于对土地的集中管理和机械化耕作,从而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从而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有利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土地的使用者给转租人一定的租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集中起来的土地上给承包人打工,又获得了另一部分收入,从而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土地流转通过适当的集中与土地转换,可以减轻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的住房方式造成的土地浪费,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避免了耕地失守的尴尬局面。

三、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对于贫困型失地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则意味着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土地的保障作用、福利作用降低;失去了生产资料,同时又没有其他的技能,非农业收入无法实现,导致他们生活水平下降,同时社保体系的不健全使其心理安全感下降。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户,小农意识强烈,封闭、狭隘,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土地流转的现实,甚至会有抵触的行为。

(二) 部分地区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宣传力度不够,或有强制行为

由于部分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认识不够,工作上缺乏重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做的不到位,导致许多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存在偏差,甚至有的农民认为土地流转是新一轮的土地调整,流转意味着自己失去了承包权。或有的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采取强制措施,如:要流转土地必须全村全部承租给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并不考虑农民的个人意愿。对于某些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而领到的补偿金让他们成为既当不了市民,又不是农民的无业游民,这种不安定因素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急剧上升。

(三)流转不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农户间的小规模土地流转一般只是口头规定,并没有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发生纠纷时无权威机构进行调解、仲裁。另一种情况是土地流转信息不畅通,有的农户想转出土地,却找不到恰当的流入方,而有的想承包土地却承包不到,造成土地转入转出两头难。

四、针对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土地收益的分配比例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的出资比例。同时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年轻人保障的重点是就业培训机制和失业保险机制;而对于老年人保障的重点则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直接补助和间接补助相结合,既要满足其当前需要,也要为其将来的生计考虑,同时针对当地的政府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补助力度和保险范围。总之,要满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各地的差别

首先,土地流转是政府和农民合作的结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是否流转,以何种方式流转都要由农民决定,看其是愿意外出务工,还是从事农业活动,杜绝政府的强制行为;其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适合的发展方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风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采取渐进的工作方法。

(三)完善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

土地流转要有完备的流转合同,不能只拘泥于口头协议。政府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解决由于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而导致的问题,使农民在因承包土地产生矛盾是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赋予群众知情权,以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汪晖.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理论、事实与政策组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3] 刘海云.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 张景坤.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6] 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

[责任编辑:方晓]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