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

2014-09-19 10:59姚亦锋
生态学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文化

姚亦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海德格尔(Heidegger)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有言:只有理解了人类的生存本质,才能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1]。在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规模乡村改造建设表层显示是以人的现实使用功能为目的,而深层把握则是人地关系永久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地方审美空间表层是非功利的,实质显现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

在相当长时期内,乡村审美景观是最重要的布局规划原则,实用功能是次要位置。在原始的早期农耕时代,乡村原初布局是以人的悟性生态审美观作为规划行为指南,而并不是现代的精确数据计算和有关设计规范。《诗经·大雅·绵》有记录“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史前时期村民以自然山河作为神灵膜拜,对于其地理空间形态的尊重是保佑聚落居住地和谐平安的基本原则[2]。山区崇拜“山神”,水边崇拜“河神”,海滨崇拜“海神”,还有崇拜“土地神”等等。古村民以自然景观以及自然规律秩序为崇高敬仰目标。自然崇拜逐渐转化为自然审美,并且成为居住聚落和乡村规划的最重要基本理念。

目前乡村规划关注用地空间布局,对于镇区规划是建筑街区和交通布局,对于镇域规划主要是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村庄人口分布方面。镇域生态规划研究最近略有增加,而审美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相应景观格局规划研究很少涉及,甚至没有。乡村景观含有广大区域的农田,具有农业生态和接近自然特点。田园景观是广大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应该是乡村重要的最有特色部分。

虽然古代乡村景观在各历史朝代也曾经有过变化,但是这些是依附在地理格局恒定持续情况下的空间变化。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造成大量传统建筑和古村落消失,其中地域地理脉络格局毁坏引起的生态景观性质变化却是最致命的。

比较乡村审美空间与实用功能经济空间,探究其各自空间组成动因有相互对应关系。今天我们必需认识到:审美空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审美空间场地的游历,可以获得优雅的文化享受境界,进而产生比经济效应更深更广阔的人地关系情怀,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感情基础。

1 乡村审美空间评价以及相关研究

在中国或者西方人类文明史上,乡村田园风光都曾经是数千年里被艺术歌咏的人类文明遗产。童年时代乡村景观的记忆永远在心灵深处呼唤,超越名山大川的感情印象[3]。乡村景观研究意义远不止在于日益兴起的旅游经济价值,而是现代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1992年,农业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4]:“乡村土地(如耕地、牧场、村落)是其重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农业有机进化的持续性景观区域,在与传统生活方式保持着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社会角色,其进化的过程仍持续,同时,展现出长时间进化过程中的可观的物质证据。”早先进入农业文化景观名单的有英国国家公园内乡村和牧场,菲律宾千年水稻田。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设立农业保护区,其中“被保护的农业景观”定义为“人类和自然长时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一片地域,拥有独特的特色,具有可观的美学和生态和/或文化价值,同时经常拥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在社会地理学和哲学语境里,乡村审美空间是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世代文明积淀而显现的。海德格尔指出空间是通过存在而显示出意义的:“住所是人类与物质世界之间精神统一形式的基本单元。通过反复体验和复杂联系,人类住所空间建构赋予地方含义。”H.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表征的空间”,空间演绎有各种语义、表象、象征等美学含义。E.苏贾(Edward Soja) 在《后现代地理学》提出“第三空间”概念[5]空间对于人含有意义和意味,地点、方位、场所、景观、环境、家园、城市、领域等等地理相关概念,构成了人类生活与生俱来的空间本性。乡村审美空间显示出地理和社会空间关系,审美观念映射出人地关系更为内在和深刻的内容。

现代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探讨出了城镇聚落分布空间模式,杜能(Tunen)的环形,韦伯(Webber)的三角形,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的六边形,这些模式得出结论只是限于区域物理环境分布规律[6],这些是经济驱动因素而形成,人们的精神、感知以及文化因子却未纳入其中。景观生态研究以“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组合的景观格局,也还是缺少人文情感分析。有学者在研究景观格局时加入景观文化视域分析,以超越以往的只关注景观纯物理性质的空间分析[7]。视域分析可将人们的精神感知融入乡村聚落基址形态的分析以及聚落景观规划与评价中,或成为解读乡村聚落格局的重要手段。地理空间称为“区域”则包含有城镇、乡村、田园、交通,地理的空间称为“家园”则反映了人们文化、情感和审美。

在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经济、空间格局和社会形态的迅速变化影响着乡村空间格局重构[8]。国内有学者以传统乡村景观基因识别来探讨乡村景观保护规划[9]还有学者以景观的视觉美化和环境体验的适宜性,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建立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10]。

探讨景观格局指数与美学景观耦合机理,乡村景观美学空间特征定量指标体系的描述是困难事情,其中美学量化数据提炼是个难题。乡村景观元素、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和景观效应特征几个方面可以量化分析,一般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指标有景观多样性、斑块指数、破碎度等等,反映了景观的生态功能,而城镇绿化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等等,反映了城镇绿化比率,但是还不能表达景观审美,特别景观艺术境界。探究审美文化的“软件”因素影响的量化指标,及其在景观体系中作用,是难题有待研究重大突破。

经过调查统计数据,专家和民众景观美学评价,公众对于当地景观美学和象征文化意义的理解认识。由于年龄、学历、职业、宗教信仰、个人修养,等等差异,这样调查数据仅为参考,还不可以是审美空间规划的完全依据。而且乡村景观形态复杂多样,是不可能用单一审美模式进行精确拟合的。

2 生态景观提升乡村审美空间的途径

2.1 文化作为驱动力

自然界的生态景观演变成为人类农业景观,进而成为具有审美寓意的乡村空间,其中引导以及驱动因素是人类文化。人类文化体现在客体空间是物质文明发展,即自然乡村建设空间逐渐形成;体现在主体是知识进化和人类审美感情积累传承。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自然洪荒时期,是没有审美景观可言的;自然审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而且显示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内容。

乡村生态景观其“实体空间”理解是“硬件”,而其中乡村“文化传承”是“软件”,对于景观脉络传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虽然不是直观实体的形态,但是在这个空间里处处可以明确感受到其存在,并且能够操控地域景观实体形态的发展,在时间流逝各阶段过程中留下痕迹遗址。文化始终是乡村区域内景观变化影响要素之重要驱动力:人类文化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判别直接作用于景观,而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景观空间格局,同时景观形象反映出地区人民的文化价值观。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在专著《景观的形态》[11]中提出:“文化景观”是某个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其中文化是驱动力,自然界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乡村范围内自然景观元素是山脉、河流、湖塘、林地等,半自然景观元素是农田、牧场等,人文景观元素是乡村、建筑、道路等,按照各自的成因机制、演化方式、空间分布、形态特征、显著程度及发展规模,形成了生态空间里的景观结构和各项格局。但是还有历史古迹,传统建筑,乡间森林小道,还有其他各种传统文明积淀和文化象征物,还有各种人文情怀组合形成诗意景观,渗透在生态景观里形成乡村审美空间。

乡村生态景观有多项实用功能,在经济的作用方面,反应出农业生产、运输交通、居住生活的空间,在社会关系和文化影响方面,反映出伦理、信仰、感情、历史传承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人文活动空间。而审美空间里审美元素其构成源自人类文化活动积淀,树木森林具有人文意义,花卉草地具有艺术审美含义,自然山岗岩石具有象征寓意,古寺庙民宅具有历史传承意义。这种文化积淀经历世代传承,显示出深沉的韵味光泽。对于生活在此空间的居民,是触碰感受的连绵不断的文化理念源泉。

乡村审美景观元素的形态与空间展布映射着镇域的自然山脉、河流形态、村落聚合、田园分布等景观格局,地理空间内乡间田园和村落写意地展现了区域的特色文化景观。中国古代数千年人地关系积淀的文化传统,形成具有淡雅含蓄审美特色的乡村田园景观(表1,图1)。

表1 乡村生态空间与审美空间元素对比

图1 生态景观提升乡村审美空间途径示意

以文化生态学视野解释:在区域环境生命网络中,人类与其他物种群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也就像是个生态群落[12]。在这个生命网络系统中由于人类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它们交互作用,人类以文化过程适应自然环境,并发展为各种文化类型和模式,自然审美就是在这各自的环境和文化模式里滋生出各自审美空间和审美意向。文化生态学还进而研究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过程,以及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的地理规律;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2.2 乡村审美空间轨迹

作为产生审美感受的场地,现实世界是三维空间,有边界范围约束。范围可以是静观住宅庭院的小尺度,也可以是鸟瞰辽阔田野的大尺度,而时间流逝形成空间第四维轴线。

在现实乡村空间里的三维轴线上,景观的审美构图表现在村落、建筑、树木、道路等元素形成的美学印象,这可能是人为的景观设计,也可能是自然界山河森林形成的美景。

而在时间维度轴线延伸过程中留下痕迹,表现在存留人文历史遗址,其中实物积淀有当地人民的世代感情记忆。这些历史遗物有些已经被列为文物单位,受到保护;但是更多存有地方民众感情的遗址而没有列为文物单位,例如,青石板老街,古宅,牌坊,磨坊,客栈,还有村头老槐树,等等。

乡村空间起初的构成是结合了人类社会农业生产活动布局以及运作,进而空间演绎有各种语义、表象、象征等社会含义。乡村审美的时间源头是原始自然崇拜,进而有文化空间、文化符号、文化形象的美学表征,显示出乡村地理和社会空间关系,审美观念映射出人地关系更为内在和为深刻的内容。康德(Kant)把空间和时间看作人类万物活动的基本属性, Heidgger指空间是通过存在而显示意义的[1]。地理空间看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地理空间中的人类,世代传承文明,发挥出文化作用而显示出审美空间意义。

地域人文景观创立以及序列演化是在地理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时空分异或者耦合变化形成的,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景观序列的变化[13]。区域城镇的起源和发展,经济驱动力是直接明显的,但是始终蕴含着地域人地关系理念,景观格局变化表现着当地环境审美意向。一个地区景观审美理念变迁深刻显示出景观品质、结构和功能的人地关系轨迹。而探究数千年审美空间变迁轨迹可以使地区人类与自然景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运行。

2.3 景观哲学立意

生态用地规划以实用功能为空间布局主题。而在数千年时期内,乡村审美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地理景观审美是乡村规划最崇高的准则,重于使用功能。在古代乡村居民的意念里,地理的“风水”脉络保存远高于经济利益,“风水”脉络挖掘在村民看来是严重毁灭行为。

乡村审美空间规划首先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土地、山河的态度理念。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使得传统乡村景观追求清新、淡泊、韵味的美学境界,求得人地自然关系和谐。历史上苏南水乡聚落形态以及相应的田园景观皆有其鲜明的人地关系理念传承,反映出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和美学价值,而现代乡村景观损坏也是由于传统人文理念的丧失引起(图2)。

图2 哲学立意对于提升乡村审美空间的途径示意

3 多尺度景观要素构建乡村审美空间

3.1 大尺度范围景观构建

大尺度景观区域跨越多个乡村边界、甚至数个城镇行政区域。在大尺度景观区域范围内,山脉水系贯通连接,依托共同特征的地理景观作为底蕴,文化传承也是在大尺度范围里进行,而不可能仅局限于个别小乡村。因此在大尺度区域里要保护连续的地理脉络,构建传承历史文化的空间。

3.1.1 地理景观传承文化基因

乡村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景观有山区、丘陵、河谷、湖滨、平原等各种形态,乡村空间也因为地理景观而有千秋各异。但是,乡村是依附地理景观构建的,这种抽象的关系是相对恒定的。乡村是在地理空间内形成人文历史留存和文化的物质存在,其文化生态的作用肌理是:一定地域的地理环境是乡村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与空间,也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形成的基本条件,人们据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并经过长期整合形成一个特定地域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文化基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而且使乡村建设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本底深深印刻在乡村特色景观中。

因此,保存以地理景观建构乡村的空间关系,特别对于有历史传统乡村的文化传承具有本质意义。而对于各种地理形态的乡村规划,这也是最关键的手法。

3.1.2 大空间视域体系

景观生态学以数据研究区域内自然空间廊道和斑块基质状况,探求定性定量的最佳景观比例关系。而美学空间里,区域大尺度空间里设定高岗山峦景观点鸟瞰远眺风景,规划审美视域空间“廊道”,要求区域多层次的山环水抱景观有“平远”“深远”。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态效应,对于现状山脉河流水系景观、植被结构特征和土地利用情况评价,对于生态系统和景观特色分类,包括不同尺度上斑块空间格局评价。而景观审美强调趣味欣赏空间,对于大尺度范围乡村农业景观审美优化,使得风景的概念扩大渗透在于乡村以至农田等广阔的领域,进而达到地域“诗情画意”的美丽境界。在有数千年人地关系积淀的文化传统的乡村,形成具有淡雅含蓄审美风格的乡村田园景观。

3.1.3 基本评价标准

(1)山脉河流连续完整性

主体山脉水系连贯程度,体现地方文化并且具有传承寓意的地形地貌保存完整程度,经验数据在80%以上为较好,30%以下为破碎化。

(2)绿化系统均衡度

跨越多个乡村甚至城镇区域的连续绿化带、绿化景观区,连接度和网络体系程度是评价标准。

(3)文化传承程度

历史遗址级别,古迹分布数量,景观标志物影响程度,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影响程度。

3.2 中尺度范围景观构建

这里定义镇域范围为中尺度景观区域。镇域具有相对独立行政范围,在一个较大区域里具有相对独立的景观单元,在镇域范围内有居民聚集的集镇区和村庄,有大面积农田,有的还有河流、山岗和山林等等。

3.2.1 传统场地和农业区

提炼地域传统景观理念,设立传统人居环境形态的景观区和景观点。

乡村祭祀庙宇是地方民众传统文化理念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地。风水林、风水山石、风水地形等等都是地方重要的景观理念传承载体。其他关于乡村历史记忆的遗址,也是重要的审美空间形成要素。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绝大多数乡村数千年历史上是农耕经济传统,而没有大面积工业,留传的是乡土朴素而又优雅的田园牧歌景观。现代城市化发展冲击着这样农田景观。设立传统形态的乡村田园保护区,以传统方式耕作维持其土地的原生农业,保存其乡土特色具有审美文化价值,是珍贵的人地和谐景观资源和旅游资源。

3.2.2 农田绿化

原始乡村绿化是大面积自然生态群落,依托自然地理环境是疏密丛林或者广袤草地。现在乡村基本上大多没有专用绿化用地,有些乡村规划绿化也是模仿大城市指标,以“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作为评价指标,设计按照大城市花坛广场模式,修剪整齐绿化空间。

乡村绿化应该显示朴素的自然群落本色,而不必模仿大城市扭捏作态的公园形式。乡村绿化设计考虑与农田庄稼有机融合,农田春天成片油菜花,夏天成片葡萄园,都是大块面色彩审美构图。以乡土树种为绿化骨干,结合本地多样性植物,混交形成连续的乡土风味景观林。古树名木由于年久而珍贵,具有文物价值,其苍老蟠曲形态体现了乡村生态景观的神圣价值,是地区的美学文化象征。

3.2.3 乡村结构机理

镇域单位范围里,景观生态学研究自然的山岗、河流、林地结合乡村民宅、村落和道路,以及广大面积农田,交汇构建成乡村生态结构的景观空间,以景观生态学识别元素则为斑块、廊道、基质布局形成景观生态格局和景观韵律。而审美空间里,乡村景观节点设计形成富有“画境”“意境”趣味观赏场地;沿河流和道路建立绿化景观廊道,在沿河分布古迹的线性区域,建立文化韵味的“遗产景观廊道”,从而建立区域审美景观廊道的网络体系。

对于大面积农田和自然区域,建立观赏空间控制区。以山脉河流地理体系调查为基础,以艺术构图原理要求村落与田园形成虚实分布对比。对目前乡村景观结构引导和控制,提出控制建设高度、规模、密度,控制道路线性、强度等城市建设指标;以往这些指标是建筑空间分析制定的。

3.2.4 基本评价标准

(1)文化空间传承延续度

历史城镇演进过程中,空间平面衍化和稳定需要有一个内核来保持;这可能是早期建筑群结合地理的空间,以此核心衍生城镇新的空间,探明历史文化空间机理,该城镇特色就会保持传承下去。

(2)历史景观格局时空变化模拟

运用GIS技术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虚拟重构历史时期地理脉络和乡村景观,作为现代乡村景观优化布局的历史坐标或者参考要素,研究乡村田园与建筑布局的历史结构变化及最佳形态,从而定量、定位地实现对乡村景观保护的科学标定。

(3)格局韵律与环境敏感度

乡村范围里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形成的景观形态,空间节点与廊道形成的景观格局韵律,对土地生态影响敏感性。

3.3 小尺度范围景观构建

小面积范围的景观构建,以往是建筑设计手法进行的审美空间构图。具体表现在镇区和村庄建筑群布局,或者乡村某个景观节点,例如村口、广场、路端头,交叉口等等。

3.3.1 乡村建筑格局

乡村建筑设计应该蕴含自然审美观念,建筑内外空间注重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融合。苏南同里镇乡村建筑面临是田园、河流和街道,建筑群多层空间进深是天井、庭院和园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以儒家和道家哲学理念,青砖粉墙灰瓦,不求艳丽华贵,以优雅平缓美学规则构图布局,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源远流长地传承了数千年。现代乡村建筑采用完全实用功能的设计,空间呆滞,而且以模仿大城市建筑形态为标准,逐渐丧失乡村建筑优雅的人文尺度,丧失融合生态地理的审美文化传统。

3.3.2 艺术化的景点

在村头、路口、古迹或者其他景观要点,景观设计可以绘画构图原则,布局树木、花草、山石和建筑,造就意蕴深长的景观精美空间,隐喻暗示人地关系和谐美妙的“意境”和“韵味”。这种设计手法曾经在小尺度的古代庭院园林里实现过。这与绿化设计而创造人居生态环境也还是有些区别。

3.3.3 景观标志物

在乡村路口关节点设计景观标识物,设计内容表示地方传统文化,寓意人与自然永续和谐发展。形态应该具有乡村人文尺度,质料以乡土草木或者石材,优雅清新的美学风格,而不宜金碧辉煌雕塑或者高大门楼建筑。

3.3.4 评价标准

(1)景观空间控制

主要应该是评价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程度,古民居空间形式是较好的范例参照。

(2)历史建筑保存比例

建设部规定在1hm2内,有60%以上历史建筑可以定位“历史文化区”,并受到法定保护。这一指标应该在乡村也适用。

现代建筑评价,依据乡村传统景观以及专家认定审美风格,确定现代建筑的高度、密度、色彩和空间组合形式等指标。

3.4 社会空间景观构建

哲学研究揭示出社会生活过程中的空间本质意义和作用[14],远超出地理学、城市规划仅局限构成布局范围。在哲学的分析里空间以其虚空性保留社会与人各种线索特征[15],各种社会力量空间化过程存在诸多的变化因素,不断地改变着空间构成面貌,改变着空间蕴含的复杂语义,不断创新编写着各个区域、地方、场所的沿革历史。

乡村规划布局应该考虑形塑空间的社会因素和由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空间内涵,以此确定乡村的发展规模和建设布局,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空间相互关系的和谐。

乡村审美空间源自人的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与文化积淀,其中人是审美评价基本尺度,具有明显地方特征。把乡村生活的空间演绎到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把社会关系投射在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形成特定的含义,进而体现出文化和审美空间特征,文化符号、文化形象的哲学表征。从而在本质理念到实体社会形成整体的和谐审美空间(表2)。

表2 以景观元素构建乡村审美空间

4 乡村景观规划案例

4.1 东山镇现状

江苏省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古称该镇“洞庭东山”,距苏州城区37公里,位于太湖内东部突出半岛位置,三面环湖水,全镇总面积9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余人。镇域内有一字型连绵低山岗丘陵,种植大面积自然混交树林,还有大面积水稻田以及有许多大小形态的水库和水塘,素以“鱼米之乡”名闻江南。

该地曾经发掘有新石器村落遗址,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地名,属吴国,至今有吴王夫差与西施故事传说,唐朝开始有建制镇区。现保存有较大规模面积的明清建筑住宅、庭院、街坊等,镇区附近有传统的千年水稻田,具有四千年人地关系的积淀传统。该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名镇,也是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大景区之一。湖水映照历史古村镇,庭院空间曲折而又深深,环境幽静,散发出悠悠历史情调(图3)。

4.2 审美空间规划研究

(1)文化传承

村民对于自然山水尊重的理念继承,这是审美空间保存的原始驱动力。在景观形态规划方面,应该保留乡村寺庙、古迹、风水地形、风水树林以及景观标志物,这些承载着村民世代自然审美理念,是非实用功利的要素,但却深含人地关系永续发展的寓意。

(2)地理景观保存

连绵山岗、太湖岸线、农田、水塘等自然元素结合历史村落,形成了生态景观最基本结构骨架,河网水系既是这里人类聚居地,又是经济网络空间,是世代生命赖以延续的纽带。纵横水系与民居建筑街区传统空间相映共存数千年,已经凝结成为景观基因。景观规划保护山脉连续性和水系完整性,保护自然生态格局,这是延续村镇文化文脉的地理基础。

(3)审美空间控制

山岗顶部、湖岸突出部、村头、古迹、田野要点等设计观赏视点,山脉、湖岸线、道路、林中小径等线型景观地,设计观赏走廊,特色农田、水库区、森林地设计观赏区域。太湖直接影响着这一带水系河网,形成水乡生态农田与古镇交融景观。在可能景点空间,引入绘画图像“意境”“韵味”设计手法,通过模拟空间优化,形成审美理想空间格局。

(4)绿化景观体系

以道路交叉口、古迹点、水源地作为景观节点,以道路、河流、田埂作为景观廊道,以林地、牧场、农田、生态园作为景观基质面,形成“斑块、廊道和基质” 模式的“点、线和面”整体景观网络。而且千年水稻田耕作积淀形成乡村农业文明,建立传统田园生态保护区,形成有水系特色的乡村田园风景。

(5)文化景观区

保护镇区内明清建筑历史形态,保护老街道井字型格局,保存其狭窄街巷和青石板路面空间界面,还要保存镇区有些重要景观节点通往湖面、山峦、庭院的视觉廊道,保持街区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通透融合。根据镇区不同古迹范围,划定景观核心保护区和景观控制区。

图3 东山镇乡村景观规划示意图

5 研究结论

审美空间对于现实乡村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审美空间建立可以从人的感情上确定地域可持续发展基础。现代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探讨多种城镇乡村分布空间模式,这些是以经济驱动因素视角分析,还是缺少文化和美学因素研究。

景观演化过程及人类农业活动在自然生态空间里留下的文化烙印,反之,又据此反演乡村景观的现代格局布局。分析乡村生态景观和审美空间对应的元素,探寻表现在与之相映的景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格局演化进程特征与机理响应特征,进而构建审美空间的途径,组合形成现实的美丽景观空间体系。

乡村审美空间的形成,从景观形态、成因机制、功能结构等方面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硬件”基础,而以文化传承积淀为“软件”运行。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以地理为基本骨骼空间,基于区域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景观保护,并以此作为区域景观及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指标。明确景观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将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的中,形成保持整体环境的景观网络。把风景审美的理念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使得风景美的概念渗透在于城镇、乡村以至农田等更广阔的领域。现代城市化快速发展,对于地域地理结构的破坏是最致命的破坏行为。

乡村审美景观空间研究涉及了生态景观的地理空间分异、发展过程与演化机理等科学问题,也有美学文化的哲学问题,也有“画境”“意境”等艺术审美问题。审美空间与生态空间、经济实用空间呈现一些差异性,但是他们之间最终目标是追寻与自然融合相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这正是现代中国景观规划目标,特别是最新国策“美丽中国”需要建设的景观境界。

:

[1] Heidegger, Chen J Y, (Trans.), Being and Time,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 Liu C J, On the constitution of early aesthetic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in Chinese society, Zhengzhou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46:(4): 82- 87

[3] Wang Z J, Hu L H, & Li S H, Investigation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original scenery on landscape conception, China Garden, 2010,(7)46- 48

[4] Chen Y J,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scenic areas, China Garden, 2011,(11)32- 37

[5] Edward Soja., Wang W B (Trans.), Postmodern Geography, Commercial Press, 2004

[6] Ye C, Major changes in ideas of space in human geography, 2012(5),1- 5

[7] Sevenant M, Antrop M. Settlement models, land use and visibility in rural landscapes: Two case studies in Greec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0(4): 362- 374.

[8] Long H L, On land management and rural space reconstruction, Geographical Journal, 2013,68(8): 1019- 1028.

[9] Liu P L, Research on landscape division and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elemen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Geographical Journal, 2010,65(12),1496- 1506.

[10] Wang Y C,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2002,36(3):299- 293.

[11] 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12] Steward J H.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13] Tong Q, Space Philosophy,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14] Sack R D.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0.

[15] Anthony G, Xie L S (Trans.). Time, space and regionalizatio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5

[2] 刘成纪,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时空格局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4):82- 87

[3] 王之婧 胡立辉 李树华,原风景对景观感知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国园林,2010(7),46- 48

[4] 陈英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中国园林,2011(11),32- 37

[5] Edward Soja.,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4

[6] 叶超,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人文地理,2012(5),1- 5

[8] 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地理学报,2013,68(8):1019- 1028

[9]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地理学报,2010,65(12),1496- 1506

[10] 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6(3):299- 293

[13]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 安东尼·吉登斯,谢礼圣(译),时间、空间与区域化: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谁远谁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