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盲书的传承和传承人的研究

2014-09-21 15:50刘雱敏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传承人传承

刘雱敏

摘要:平遥盲书是一种起源于山西平遥,又流行于其邻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的民间说唱曲种。本文通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互证的方法,对平遥弦子书之传承人概况及其传承特征进行了客观描述与研究探讨。

关键词:平遥盲书 传承人 传承

平遥盲书是一种起源于山西平遥,又流行于其邻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的民间说唱曲种,在当地俗称为“瞎子说书”,同时又有“平遥弦子书”、“平遥鼓书”等称谓。平遥盲书是平遥盲艺人在评书的基础上,吸收口语化的地方民间曲调,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的一种用地方语言演唱的“弦子书” ①。其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的表演曲目大多为历史演义、道教故事、民间传说等。弦子书的唱腔音乐主体部分是板腔变化体,其中插有大量的当地民歌曲调。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三弦,另有四弦、二胡、笛子、板、镲等。平遥弦子书采用坐唱的形式表演,有一人、二人和三至五六人等多种组合形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平遥盲书同其他民间乐种一样呈现出了逐渐衰落的境象,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平遥弦子书就变得越为迫切。平遥盲书曾在2008年3月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列入“晋中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9年4月又被平遥县政府列入“平遥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往今来,平遥盲书的传承都是以盲艺人为载体,由艺人口传心授而得以延续、发展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委员刘锡诚曾这样说到,“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传承才能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 平遥盲书历时而变迁,为了更准确地、更全面地了解平遥盲书的传承现状,笔者采访了当地的众位盲书艺人及当地的文化馆长等,意在对平遥弦子书之传承人概况及其传承特征进行了客观描述与研究探讨。

一、平遥盲书传承人概况

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平遥盲艺人作为弦子书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对于平遥弦子书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历代传承人

平遥盲书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的却只有百年。据盲艺人回忆整理,历来被人们所传颂的的主要传承人共有四代。第一代主要有温明昌、常天禄、王朝佐、尚清明等等,这一代传承人在世的话大约150多岁,人数已无从考证;第二代主要有侯开证、梁应建、冯起富、刘新艺、张银文、王希贤、王济文、裴广礼等等,这一代传承人大部分已过世;第三代主要有侯开增、梁栓儿、师东海、成树明、阴桃生、裴芙春、裴显亮、张虎生、冯英等起等,这一代传承人大约有30多位,都已到花甲、古稀之年;第四代主要有裴国琳、裴清琳、李日升、霍毓松、刘宪忠、王守英、张新民、温拉宁、毛光明、孔庆龙、邓邵奇、苏智、史国柱等,在演的主要就是第四代传承人。

政府为了较好地对艺人进行管理和组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将他们编成 “盲人宣传队”,进以宣传时政、娱乐大众。几十年来,盲艺人团体基本都以宣传队的形式存在。如今的平遥盲人宣传队就是在八十年代涣散之后,1998年重新组建起来的,其分两组,有三十多位艺人,主要为第三、四代传承人。第一组传承人主要有裴芙春(东泉镇西戈山村)、裴清琳(东泉镇西戈山村)、裴国琳(东泉镇西戈山村)、李日升(东泉镇赵壁村)、 霍毓松(南政乡小徐村)、裴显亮(东泉镇西戈山村),第二组有刘宪忠(岳壁乡黎基村)、王守英(南政乡道备村)、张新民(朱坑乡庄则村)、邓邵奇(南政乡西游驾村)、温拉宁(中都乡南梁村)、苏智(宁固镇苏封村)、毛光明(朱坑乡喜村)、史国柱(香乐乡靳村)、孔庆龙(东泉镇东泉村)。

据裴老先生讲,如今的盲艺人年轻的大约四十岁左右,年长的约七十岁左右。第一、二代传承人基本都已过世,第三代传承人由于精力不足,大部分都不再作场,在演的为第四代传承人。两队队员并不是互不干涉,而是在需要时会随意组合进行表演。现在的平遥弦子书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没有第五代传承人。

(二)传承人生存现状

保护平遥盲书,传承人是最关键的一环。下面我通过列举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艺人:第四代最年轻传承人邓邵奇和第三代优秀传承人裴芙春来进一步了解盲艺人的生存状况。

邓邵奇, 男, 40岁,小名季平, 文盲, 现居平遥县南政乡西游驾村。家里四口人,生有一男一女,男孩也是天生的盲人,本应是上小学的年龄,但至今没入学。作为盲书较年轻的传承人,其还会演唱一些秧歌、小调,还通过算命、打卦维持生计。

裴芙春, 男, 68岁, 小名旺日, 高小毕业, 平遥东泉乡西戈山村人,现居平遥城, 家里八口人,六个孩子,五个男孩,最小的为女孩(正在上大学)。大儿子裴清琳,三儿子裴国琳都为盲艺人。其除弦子书外,还精通“算命、打卦”。裴芙春在平遥当地最有名气,这不仅因为他嗓音好,腹内书目多,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擅长即兴演唱和改编、创新,有较好口碑。因年事已高,现很已少外出表演。

通过访谈可知,平遥盲艺人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地位偏低、生活水平偏差,单靠表演平遥弦子书是难以维持生活的,他们都会学习一些其他的“技能”来确保生计。虽然名气大的、技艺精湛的艺人生活状况可能要好些,但随着年纪偏大以及日益下降的市场需求也不能维持和保证其现有生活水平。

二、平遥盲书之传承

(一)平遥盲书传承的困境

据裴老先生说,现在出现没有继承人的情况,是因为“没材料”。一者,现代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盲人越来越少。二者,这会不像以前,现代社会对盲人的要求高了,自然师傅在收徒的时候门槛就高:第一,要有乐感;第二,要有较强的记忆力;第三,最重要的一点,盲人必须要有“耳传文化”,艺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受教育程度很重要。除此以外也需要一定的即兴性和随机应变能力等等。endprint

(二)平遥盲书的抢救与保护

针对没有传承人的情况,老艺人们极尽所思,为了弦子书能在三十年后不失传,曾决定将收徒的对象转向“明眼人”。但是这一广告打出去之后,反响甚微。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平遥弦子书的发展态势不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吸引力;其次是思想偏见;再次,学习弦子书并非易事,所以需要学习者要有水滴石穿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文化意识逐渐被重视的今天,平遥弦子书作为平遥的本土文化,政府也为其做了不少的努力。2014年3月17日上午我曾电话联系了先前平遥县文化馆馆长武贤智。武馆长这样说道:“面对平遥弦子书江河日下的这种局面,县政府也是忧心忡忡。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希望能通过一些保护措施,使得弦子书能够世代相传。2005年8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积极地准备和收集资料,为平遥弦子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年底的时候,我们还组织盲艺人们录制了平遥弦子书的首张碟片。对于盲艺人方面,每年县财政上会给予经济补贴,逢年过节县领导都会进行慰问。”面对这后继无人的窘况,无论是老一辈艺人们还是政府都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平遥盲书、采访当地盲艺人,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平遥弦子书着实存在很多问题:没有文本形式保存在案、授受人群缩减、弦子书的出场需求减少、没有传承人的尴尬局面,这是影响弦子书后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曾致力于平遥弦子书研究的乔志亮②教授对于平遥弦子书的传承曾提出了这样一些建议:保护措施应该再多样化;培养传承人和培养听众齐头并进,对曲种既要予以输血,更要增强其造血功能;增强自信度,政府则更应具有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意识等。喜欢平遥弦子书的热心观众也在网上发帖,详列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说希望从财力上进行支持,回报方式是等以后成了产业可以算入股,或者要把弦子书表演的光盘在平遥对外活动中作为礼品送人,也可能作为纪念品给一些对平遥有贡献的人等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调查和研究平遥弦子书及其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大品牌的平遥古城,近年来,成功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漆文化节、印象系列又见平遥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此外,还有“漆文化艺术节、平遥古城招商洽谈会、广场消夏文化节等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都不仅扩大了平遥的知名度,更汇聚了平遥的人气,被世界所瞩目。在平遥大力弘扬文化、发展文化的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找到更有利于平遥盲书发展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①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②乔志亮(1956-),男,山西平遥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参考文献:

[1]平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遥县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08.

[2]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人传承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