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溪山琴况》中以“和”为主题的儒家音乐思想

2014-09-21 15:51柴莺王世泰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关键词:古琴弹奏儒家

柴莺++王世泰

摘要:本文就中国古代音乐与儒家音乐的契合之处进行了论述,仔细解读了《溪山琴况》中以“和”为主题的儒家音乐思想,并指出了《溪山琴况》至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和” 《溪山琴况》 儒家思想

中国音乐的审美过程经历了繁琐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历史发展的演变不断传承。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便是完整地、系统地提出了以“和”为主的音乐思想,并从崭新的角度加以概述,完美地诠释了美学思想的审美内涵,展示了儒家音乐思想更深层次的内容。

一、以“和”为美的基本内涵

对于《溪山琴况》的基本内涵,学者有着不一样的精神解读。苏景说过《溪山琴况》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清和”二字,而王仲舒则认为是“和静”,吴毓清将其解读为“清和淡雅”,蔡仲德认为应该是“淡和”二字。归纳一下,它的基本精神内涵就是一个字——“和”。这也正是徐上瀛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他认为,“和”是一切的根源,而所谓的“和”,就是“众音之莜会,而优柔平中。”在极端的环境中寻找一份平和与优雅,这也正所谓“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由此可见,“和”就是指适中、平稳、张弛有度。对于“和”的主张和推崇,《溪山琴况》中直接表述为“不足则音亏缺,大过则音支离”,可以看出,“以和为重”应作为《溪山琴况》的纲要核心,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若是将《溪山琴况》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书中对于“和”的阐述和推崇无疑就构成了这棵树的根,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着营养与水分。至于树的主干自然就是“和”之后的八况,而最后的十五况则组成了这棵参天大树的无数枝叶。

二、以“和”为美的集中体现

在《溪山琴况》整部著作的开首这样写道:“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这里提到的“至圣”,无疑是指传说中古琴的始创者伏羲氏、神农氏等诸位先贤。徐上瀛认为,上古圣贤创造古琴的目的不仅是对自身性情的陶冶,更重要的是安抚天下人的性情。他在《溪山琴况》中也明确指出应该“为琴乐之”,将古琴的音乐思想与“以和为重”的概念紧密结合,并将创造古琴的目的在“诸位先贤”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认为在安抚天下人性情的同时,应使之归于“和”。“二十四况”中也明确提出应以“和”为“首重者”,也正是对其美学价值的一种规范,这也恰恰是《溪山琴况》最具价值的地方。

此外,《溪山琴况》中提到的“和”是指适中、平稳、恰如其分,这也正是古琴弹奏中的“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这是“和”的集中体现。而在著作其他几况中也经常提及,如“不足,则音亏却;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不清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要知轻不浮,轻中之中和也;重不煞,重中之中和也。”这就决定了古琴弹奏者必须对其有着绝对的掌控分寸,游刃有余,这是乐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和”,更是一种登峰造极的音乐造诣。而乐理上的这种“和”,恰恰是源自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的“以和为重”的理论。

三、以“和”为美的审美范畴

以“和”为美的审美范畴在《溪山琴况》中具备多种内涵,这是受到历史上众多“和”的观念的深刻影响。如著作中提到的琴乐弹奏的目的在于使人心归于“和”的范畴,这一观点就与儒学家派的“乐之务,在于和心”以及“乐者,审一以定合,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先王立乐之方”的主张相一致,这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社会伦理学的范畴。此外,作者还从琴乐演奏中“弦”、“指”、“音”的相互关系去谈“和”,认为“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这种观点是从琴乐弹奏的技巧出发,说明“和”的重要指导作用,也指出了“和”对于审美范畴的诸多层次和要求。细细斟酌,文中提到的“弦与指合”,强调的就是弹奏者对于琴乐把握的熟练程度,提出了包括“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以及“指下过弦”、“弦上递指”等弹奏技法。力图使“指”与“弦”处于融洽的合作关系当中,最终形成“弦与指合”的高超弹奏水平。而所谓的“指与音合”,是指在弹奏的指法足够纯熟的基础上,“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在弹奏的过程中,琴乐必须合乎章法、合乎节奏,这样的乐音才会绕梁三日,达到指与音的“和”,这是对弹奏者技艺的考验。然而,作者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弹奏技巧的赘述上,而是进一步上升为曲必须“得情”,朝着“意与音合”的审美境界前进,即以演奏展现的绝妙乐音来触及人内心深处最为脆弱的心理区域,这是单纯的弹奏技巧难以达到的范畴。《溪山琴况》中指出,从“意与音和”中体会到的,正是琴乐审美境界中的弦外之境。“和”况中这么写道:“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也恰好指出了乐音中的特定内容可以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回味悠长,丰富人的内心感受。从《溪山琴况》的内在体验看,它所描绘的琴乐中的审美意境,也并非遥不可及。事实上“以和为重”的思想的确充斥着巨大的情感容量,这也正和儒家音乐思想中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

作者简介:

柴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琴弹奏儒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野蔷薇倚着桥栏开了
知命
动人心弦
浅谈如何具有歌唱性弹奏钢琴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古琴艺术的发展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