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2014-09-22 10:35杜贵勇胥任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7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对策病虫害

杜贵勇 胥任平

摘 要:介绍了万载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历程,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82-02

经万载多年、多点测算,在不防治与防治不力的情况下,水稻平均产量损失约2.5%。万载水稻产量一般在22.5万~26.4万t,在不防治情况下平均损失5 500~6 450t。当前万载县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是“三虫二病”,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水稻病虫防控总策略为: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抓住预防关键期,优先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搞好分蘖期和穗期混合用药技术,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1 万载县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历程

1.1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主要病虫种类较少,但造成的灾害频率较高。稻螟以三化螟发生最多,为害最重,灾害频率也最高。晚稻损失一般达10%以上,严重年份达20%。稻叶蝉在晚稻秧苗上为害重。因叶蝉带毒而引起矮缩病发病率可达5%~10%。稻瘟病主要在山区和少数平原地带发生,1953、1954、1958、1959、1965年发生严重,特别是1965年,全县发病面积6 600hm2,其中2 130hm2基本无收。

1.2 第二阶段(1967-1979年) 此阶段水稻矮秆代替高秆,单季改双季。主要病虫以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稻化螟、稻纵卷叶螟、粘虫、稻瘟病、纹枯病、病毒病、白叶枯病为主。水稻三化螟由于推广珍珠矮等早稻品种,螟害急剧上升。每隔3~5a重发生1次,尤以1974年螟害相当严重,一般白穗率50%~80%,严重的绝收。灯下诱杀虫量最高每晚达7 000多只。稻飞虱逐年增多,1972年大发生,一般减产10%,高的达70%以上。稻纵卷叶螟由偶发生转变为常发性。粘虫1970、1972、1975年都发生较重。水稻纹枯病由于水肥条件改善,为害显著上升。

1.3 第三阶段(1980年-现在) 此阶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栽培制度以杂交稻为主,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对病虫防治很重视,加上防治措施的改进,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虽然病虫发生种类很多,但造成的灾害频率降低。水稻三化螟下降,水稻二化螟上升,也成为常发性害虫,晚稻稻飞虱明显减少,但早稻的白背飞虱上升。稻纵卷叶螟已成为常发性害虫,1982、1989年大暴发。稻瘟病连续多年大发生,尤以1997年发生危害重,全县发病面积达8 665hm2,绝收面积达2 000hm2,全县有30多个村民小组无粒可收,主要原因是品种比较混杂,抽穗期间持续降雨。

2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2.1 二化螟

2.1.1 发生规律 在海拔60m以下地方发生3代;100~300m处,二、三代重叠;500m处以二代为主,少数三代;700m以上每年仅二代,万载主要以二代为主,少数三代。二化螟幼虫在禾兜、稻草、茭白、杂草、树缝内等处越冬,越冬期间能转移扩散和继续取食。在春作田越冬的幼虫,可蛀入红花草、油菜、麦类、豌豆茎秆内取食,直至化蛹。2009年万载县植保员在茭湖乡一段过水松木渡槽内,发现60多头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可见越冬场所复杂。不同越冬场所发育进度复杂,禾草中越冬要比茭白中晚10~15d化蛹,在稻草中越冬又要比在禾草中晚8~16d。二化螟第一代多发生,二代次之,三代发生少。一代发蛾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卵主要产于秧田、早栽早稻田,其次是中、迟栽早稻田。初孵幼虫3~4d开始出现枯鞘,7~10d出现枯鞘高峰,幼虫2龄后开始出现枯心苗,3龄开始转株为害。一头幼虫转株为害,一般可造成2~4根枯心。分蘖前期出现枯心,因对稻株有一定补偿作用,故所造成的损失不完全成正比。据测定:当枯心率达5%时,约减产2.5%;枯心率达10%~20%时,减产3.4%~5.7%。不同产卵场所,对幼虫存活有很大关系,秧田带虫死亡75%,带卵存活50%。本田产卵存活80%。二代二化螟,发生在7月初至7月中旬,螟娥主要产卵于中、迟熟早稻和一晚田和二晚秧田,特别是集中在插花一晚田中产卵。

2.1.2 防治对策 (1)防治标准:分蘖期枯鞘蔸8%以上或虫伤株率达1%以上,应打药防治。(2)防治策略:“狠治第一代,巧治第二代”,做好冬前与早春基数调查,重视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加强预测预报,以准确掌握螟虫发生消长动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3)防治药剂: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g,或40%三唑磷乳油150g,或72%丙溴磷乳油75g,对水40kg喷雾。

2.2 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很多,对水稻危害大的主要是褐飞虱、白背飞虱,近几年来成为主要水稻害虫,万载县晚稻发生面积达13 357hm2以上。

2.2.1 褐飞虱

2.2.1.1 发生规律 在江西一般不能越冬,但冬暖年份在赣南可找到越冬个体。全省各地初次虫源均是随西南气流,从褐飞虱热带终年繁殖区自南向北迁飞来的,多数年份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迁入,少数年份5月下旬、6月上旬迁入,飞虱迁入期间早迟对全年发生数量,影响极大。褐飞虱在万载地区1a发生6代,以第三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害早稻,以第五代在9月下旬危害晚稻。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6~28℃。高温对飞虱有一定影响,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高,稻田中飞虱数量自然下降。

2.2.1.2 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压前控后”。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茎基部粗水喷雾施药。稻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发生区,重点在秧田期和本田初期控制稻飞虱,预防或减轻病毒病。(2)防治标准:早稻孕穗、抽穗期间,每100蔸达到300~500只。(3)防治药剂:抓住若虫2~3龄高峰期,使用农药主要有吡虫啉、扑虱灵、吡蚜酮。endprint

2.2.2 白背飞虱 温度对白背飞虱种群生长发育影响最大,20~30℃适于白背飞虱生长发育,以25~28℃为最适温度。30℃以上和20℃以下,对其不利。防治对策参照褐飞虱。

2.3 稻纵卷叶螟

2.3.1 发生规律 1a发生6代,以二代为害早稻穗期(6月中、下旬),三代为害一晚,四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二晚穗期。部分年份,五代对生长青绿的中、迟熟二晚也会产生一定危害。初次侵入虫源是外地迁入,通过在本地繁殖,第二代与外迁虫源一起为害早稻穗期。气候是影响稻纵卷叶螟主要因素。一般螟蛾盛发期,如遇降雨天气发生量多。

2.3.2 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狠抓穗期二、四代防治,挑治一般世代;(2)防治指标:每100丛有新苞10~15只或低龄幼虫15~20条。(3)防治药剂:阿维菌素、甲维盐、杀虫双、丙溴磷。

2.4 稻瘟病

2.4.1 发生规律 过去仅局部山区二晚和部分老发区,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早稻,发生区域明显扩大。这主要是2个因素:一是生产水平提高,二是品种生育期提早。早稻抽穗期在6月中、下旬,此时正处梅雨季节,因此破口抽穗期极易感染,据接种试验,抽穗当天,侵染平均达80%,3d达到50%,7月天基本不感染。有雨水、露水时,稻瘟病感染高;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感染率低。

2.4.2 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抓两头,控中间”。“抓两头”是指抓好秧田期苗瘟的防治和孕穗末抽穗初穗颈瘟防治,“控中间”即对叶瘟发生期出现的以急性病斑为主的中心病团田块进行挑治。(2)防治药剂: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

2.5 水稻纹枯病

2.5.1 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为高产地普发性病害,对产量影响极大。温度是决定此病在早稻上发生迟早和晚稻上终止早迟的主要因素。气温22℃,相对湿度在97%以上时开始发病。气温25~31℃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每年6月中、下旬,正是万载的梅雨季节,同时当地的气温稳定在25℃以上,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与水稻破口孕穗期相吻合,极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蔓延和流行。

2.5.2 防治对策 (1)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良种、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是防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播前清洁田块,插秧前打捞混杂于“浪渣”中的菌核;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灌溉原则;另外,注意氮、磷、钾肥料的合理搭配施用,有条件的地方,以农家肥为主。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2)防治指标: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3)防治药剂:药剂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50g/667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667m2,或2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00mL兑水45kg喷雾。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对策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