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理想生态模式的实现路径及反思

2014-09-23 13:25吴冬梅
江淮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庄子

吴冬梅

摘要:在庄子的理想生态模式“至德之世”,人与物保持着本性,没有互相伤害之心,安然相处 。要通达“至德之世”,庄子主张人与动物平等,都不能超出特定活动区域;人要顺遂而不能破坏动物的本性;人与动物不分彼此,向道回归。庄子的目的在于论证“道”为万物的本性、认知的对象。有关理想生态模式的思想和实现路径、冲突与纠结的思考,可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智慧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道;理想生态模式;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B2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5-0114-005

为适应当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很多专家学者关注庄子生态思想研究,近年来中国知网上相关论文就达200余篇,其中颇多见地。(1)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我们着重探讨庄子生态思想与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庄子》中虽没有出现“生态”二字,但其中毋庸置疑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但其生态思想的论述并不是为了自证,而是建构其哲学体系的手段。对庄子关于理想生态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的深层思考,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理想生态模式:“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庄子的理想生态模式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8 的“天和”境界,其突出标志是“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1]290。

(一) “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确切含义

“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出自《庄子·马蹄》:“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1]290

“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清代郭庆藩这样注疏:“与物无害,故物驯。”“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故山禽野兽,可羁系而遨游;鸟鹊巢窠,可攀援而窥望也。”[2]336其关键是人没有伤害动物之心,久而久之,动物对人也就没有畏惧之心,不用防范人,更没有伤人之心。人与动物之间相安无事,各自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和睦相处,各自成为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理想生态模式与“至德之世”

庄子的理想世界是“至德之世”。“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所描绘的理想生态模式仅仅是“至德之世”理想蓝图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至德之世” 的理想蓝图还包括:人们恒常地保持着本性——道,自己纺织,自己耕种,人们浑然一体而不偏私,自然放任,自给自足;人们心情满足地四处游荡,没有功利目的地四下闲看。在“至德之世”,山中没有道路,河里没有船舶桥梁;万物聚集,以为共同家园;禽兽成群,草木滋长。宇宙自然平和,人与物互不干扰地生活着。

“至德之世”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没有互相伤害的居心。“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1]893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模式,关键在于要无知无欲,保持素朴本性的“道”。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1]290 郭庆藩注疏道:“夫殉物邪僻为小人,履道方正为君子。既而巢居穴处,将鸟兽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群物而无异;于何而知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2]337在小人眼里,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小人常常因为物(包括动物)而丧失了自我;在君子的眼里,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君子与物(包括动物)和睦相处,不分彼此,并不因此丧失自我。当人无知无欲、保持自己本真之性的时候,就能实现不分物我、不分君子小人、万物平和相处的理想生态模式。因为人与禽兽共同居住在一起,与万物生活在一起,处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的一份子,所以没有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人们无知无欲,保持着自己素朴的本性,就能徜徉在“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态模式中。

二、理想生态之径:尊道顺性无为

为了实现“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理想生态模式,庄子为我们提供了通往理想生态模式的路径:尊道顺性无为。

(一)路径之一:人与动物关系平等

首先,道生万物。“道”(天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万物本性均为“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1]543道为万物的父母,赋予万物形体,养育万物,又亲手将自己所生所育的万物送向死亡。万物的生、长、死等(整个生命历程)都是由“道”决定的。

其次,物无贵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1]487对于天地间的万物,道没有丝毫的私心,平等地对待万物,赋予万物以平等的权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1]243万物也因为有道的主宰而不分贵贱,人与物包括动物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二)路径之二:人与动物各有其界

首先,人、物有界。人与动物都有各自特定的活动范围,不同的物种各有适合自身栖息的领域,在适合其本性的范围内诗意地生活着。“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1]97

庄子意识到不同的物种对同一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人在潮湿的地方久居就会得腰疼病,泥鳅却不这样;人站在高高的树上就会感到害怕,猿猴却不这样.由此类推出感性知识的相对性。感觉都是相对的,一个人感觉一事是对的,另一个人可能感觉此事是错的,如果没有真理作为标准的话,一个人不能评判另一个人是对还是错。endprint

其次,不离其界。人和动物各有适合自己生存的领域,无论人还是动物,离开特定的生活范围都难免会受到伤害。

“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1]686对于人来说,为了保全生命,也要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不要卖弄自己的才华,要大智若愚。人与动物都要躲藏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人更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而保全生命。

最后,趋利避害。万物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如!”[1]249小动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之知,人当然也有本能之知——“道”。因为人拥有“道”这个本性,圣人也有“道”这个本性,他们的本性是相通的,所以圣人知道治理天下根本无需运用法度,只要端正自己的本性,以本性“道”来感化人们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

庄子无论是阐述人与动物都有各自特定的活动范围,还是阐述万物离开特定范围就有受到伤害的危险以及论述万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其目的都是为了论述知,而认知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认识、体悟本能之知——“道”。

(三)路径之三:不伤动物本性

首先,万物同性。天下万物,同为道所生。虽然动物具有多样性,但是它们的本性都是道;人的本性也与物的本性一样,不是仁义,而是道。庄子以论述物的本性为引子,导出人的本性也不例外。庄子论述物的本性的目的是要类推出人的本性。既然万物的本性都是道,人要尊重动物的本性——不破坏动物本性“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庄子·骈拇》曰: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故曰仁义其非人情乎!”并生的足趾和歧生的手指都不符合它们的本性,只有正常的五个足趾和五根手指才符合它们的本性。决裂并生的足趾,人就会疼痛得哭泣;咬去歧生的手指,人就会疼痛得哀啼。并生的足趾与歧生的手指从外表看上去就不正常,一旦要通过外力使它们符合正常状态,人就要忍受巨大的疼痛。这种疼痛来自偏离本性的惩罚,倘若足趾和手指都符合本性,都正常,人就不必忍受诸如此类的疼痛了。人类要正视事物的多样性,透过多样性的事物洞察事物的本性——道。人的本性是“道”,如果以“仁义”为人的本性,那么仁人会忧虑人世间的忧患,不仁之人会违背仁义贪图富贵,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仁人”与“不仁之人”就像“并生的足趾”与“歧生的手指”一样偏离了本性,一样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可见,应该像尊重万物的本性一样尊重人的本性。

其次,伤性害物。事物的本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本,破坏了物的本性,也就伤害了物的本身。庄子举了“中央之帝混沌”被凿穿七窍而死亡这个典型的例子:人人都有七窍用来视听吃饭呼吸,“混沌”却没有;没有七窍,对于人来说是不正常的,但是对于“混沌”来说,“没有七窍”正符合它的本性,如果违背它的本性,硬要给它凿出七窍,反会对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于人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以“仁义”来代替人的本性“道”,也会对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人会伤害物的本性,也会因物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庄子以道为万物的本性,强调如果不尊重万物的本性,就伤害了它们。因而人要顺其自然,尊重万物的本性——道。以此类推,人的本性是道,所以治理天下也要尊重人的本性,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否则不但不能治理好天下,反而会使天下动乱不安。庄子强调要尊重万物的本性,其目的是论述治理天下的方法:不破坏万物的本性,包括尊重人的本性,达到无为而治。

(四)路径之四:顺遂动物本性

物无贵贱,人和万物平等对待、和谐共处,最重要的莫过于顺遂动物的本性—— “道”。庄子在《至乐》和《达生》篇中都以比喻的手法,通过“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的比较论证了顺遂动物本性的重要性。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1]530这说明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养育海鸟,只会造成海鸟的死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海鸟的喜好来养育它,最好的方法是放开它,让它回归山林,让它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遨游,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栖息在自己喜欢的处所,等等,总之,要顺着它的性子,让它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庄子还在《人间世》中强调要“以虎养虎”:如果顺着老虎的性子来养它,那么就能养好它,它也会顺服于人;如果逆着老虎的性子来养育它,不仅养不好它,反而会激怒它,进而受到它的伤害。超出物的本性,或是没有满足物的本性要求,对于物来说都是不利的,会造成伤害性的后果。与此同时,人也会受到牵累,受到伤害的物反过来又会对人本身造成伤害。

在这里,庄子用类比的方法论述“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并不是单纯比较两种养鸟方式的优劣,而是要说明为了保全自己,对于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交流对象,要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语言与之进行交流,说话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说话对象的资质与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对方能听得清楚、听得明白,不致误会自己。

(五)路径之五:万物回归于“道”

首先,物我不分,相互转化。“庄周梦蝶”的故事早已为大家所熟知:“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109

“庄周梦蝶”的寓言通过描述人与物之间可以转化,人可以转化为物——物化,物也可以转化为人——人化,说明站在道的立场上来看世间万物,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endprint

其次,物我相融,向道回归。以道观之,人与物不仅没有区别,而从实际来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与动物一样,还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只不过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从生物链中剥离开来。但是,人终老去世以后依然是对生物链的一种回归。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1]976庄子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从道中来,再向道复归的过程,这一点与万物没有区别。既如此当然也用不着悲哀和厚葬之类。

如上所述,庄子论述了“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理想生态模式,也指明了通往理想生态模式的具体路经。其实这都只是论证的手段,不是论证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生态模式的实现路径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的哲学体系:突出道的权威性,道主宰一切,为万物的本性;感性认识具有相对性,认知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道、体悟道;治理天下的最高明方法,是不破坏万物的本性,无为而治;要相机而动地处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处理各种问题;物我可以转化,物我齐一,等等。

三、理想生态模式之反思:冲突纠结回归

庄子的理想生态模式是针对当时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由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庄子实现理想生态模式的路径并不能彻底解决现实社会所有的环境问题。

(一)“至德之世”与“天下大乱”

“至德之世”大道流行,因而拥有“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理想生态模式。与“至德之世”相对的是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以及与之相应的是万物不得其所的混乱不堪生态现状。庄子在《胠箧》篇中如是描述:“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1]310

庄子认为,如果人类只崇尚“智巧”,而不遵守世界的最高主宰“道”,不恪守恬淡无为,就会酿成天下大乱的祸患。如人类过度运用弓箭、鸟网、机关等智巧,会扰乱空中飞翔的鸟儿;过度运用钩饵、鱼网、竹篓等智巧,会扰乱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过度运用木栅、兽槛、兔网等智巧,会扰乱草泽中的野兽,最终都会造成生物界的混乱。

理想生态模式的破坏,究其本质,是因为人丧失了本性——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645人的本性被“德、仁、义、礼”这些“道”的糟粕所蒙蔽而丧失。丧失了本性的人萌生伤害之心,既伤害同类,又伤害动物乃至万物,最终人与万物都丧失了本性,人伤害了物,又反被物所伤,人与物互相伤害,理想生态模式伴随“道”的彻底沦丧而荡然无存。

圣人以仁义取代道,在道的沦丧过程中起了负面作用。“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1]290因此,圣人对道的沦丧乃至理想生态模式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

庄子理想生态模式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冲突。牵着野兽游玩,爬到树上窥视鸟巢,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如今是将野兽关在笼子里,或圈在带脉冲电流的栅栏里,人们远远地观看,有时还能听到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伤人甚至伤害饲养员的事件;鸟儿更是将巢筑在人烟稀少的树林里,栖息在高高的树顶上,一般人爬不到那高高的树顶上,当然也不可能窥视到鸟巢内的一切。可见鸟兽对人的防范之心已很强很久,由此也可以推出人类对动物的伤害之心已经很久很久了。当然这也不排除很多环保人士、动物保护人士对动物的爱护,甚至是溺爱,但是对那些被(下转第60页)(上接第117页)无微不至地隔离照顾起来的动物们来说,这是它们想要的生存状态吗?它们真的快乐吗?要想实现“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理想生态模式,人们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还自然于自然,尊重自然,友好自然,顺从自然自己的发展方式。不仅要对自然放手,还要认识到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以为自己是高级动物,疏离自然,高高在上,不尊重自然,甚至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庄子的“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理想生态模式告诉我们要如何尊重自然,如何尊重万物的本性,如何顺遂万物的本性,如何将人类融入自然,如何在特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些都是庄子的先见之明。但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不可能回到即使有车有船也不用、有了电脑还结绳记事的时代去。庄子理想生态模式纠结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冲突,如何处理这种冲突,或许根本就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来消弥这种冲突,人类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节欲而尽量减小这种冲突的强度、缩小这种冲突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理想生态模式与生态现状的冲突和纠结,也是当下任何一种生态学理论都无法根本解决的。我们虽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生态模式,但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汲取生态智慧,以理想生态模式为发展指向,控制人类的欲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索取,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为了自然,同时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注释:

(1)孔令梅指出:“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相矛盾的问题,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反对人类干预自然、摧残动植物,要人类‘循道而趋,过朴实自然的生活。”(孔令梅:《庄子理想环境论》,《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第70页)丁全忠,王素芬,甄慧林认为,目前对中国哲学生态方面的研究,“夸大中国哲学生态智慧的倾向,认为中国的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的生态智慧可以解决现在的生态问题以及生态哲学面临的理论困境,但是却缺乏有力的理论和现实论证及对其作用的辩证说明。”(丁全忠,王素芬,甄慧林:《国内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综述》,《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37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 吴 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庄子说》(二十二)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