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后现代小说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特点分析

2014-09-25 00:40周春阳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特点

摘 要:20世纪50、60 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美文化界和理论批评界的盛行,英国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时代背景也注定了美国后现代小说的诞生。二者都具有一些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英国后现代小说;美国后现代小说;特点

英国后现代小说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原则。现代主义大师们描绘出西方现代文明的奇异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反叛意识无疑是迥异与之前的现代主义,它是高科技和后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但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现代主义作家的核心意识和贵族倾向有着不同寻常的决裂与反动,彰显出一种反文化和反理智的气质,采取了一种比现代主义更为极端和激进的形式 ,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抨击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宣布主体死亡,并把“ 不确定性” 当作自己的本质特征。基于对英国后现代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后现代小说如下四个特点。

1 并置性

后现代作家时常把几种可能性组合排列起来,以显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谬。例如贝克特的《瓦特》 里有整整一页半如下叙述: 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 贝克特所创作的人物力图把数学的次序强加于经验上面,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哲学的次序。

2 随意性

与现代主义精心构思的精神提升的思想相异,后现代主义突出了随意性,强调“拼凑”的艺术手法。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和阅读成了一种随意与随性的表现,如约翰逊( B. B. Johnson) 的活页小说,任读者去拼凑阅读的次序,从哪一页读起来都可以。

3 虚构与事实的短路

作家自毁艺术形象,将艺术还原为生活。生活本身成了艺术,艺术消除了,成了非艺术。如此看来,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终于使它努力消除了高级艺术和通俗艺术这一社会价值结构的最后二元形式。再次,由于对现代主义的界定目前尚难以拿出定论,所以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代码分析和作家的划定,研究者们也难以达成共识,根据批评家理查德·托德“后现代主义在英国小说存在”一文和兰多·史蒂文森“后现代主义和英国当代小说”一文提供的线索,对几位有突出贡献的后现代小说家的作品分析中,便不难发现。

4 叛逆性

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前一种思潮的反叛的基础之上,而后现代小说则把反传统演绎到了极致。它对传统哲学观念中“形而上学”的批判尖锐而深刻,动摇了西方传统人文精神科学的知识构架,推翻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叛逆性是后现代小说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后现代小说表现出严重的精神危机。贝克特在20世纪70年代宣称的“人死了”这一精神特征始终贯穿于后现代小说之中,这一理念在巴思的《路的尽头》的主人公雅科布· 霍纳尔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雅科布·霍纳尔在28岁生日后的一天,瘫坐在巴尔的摩宾西法尼亚火车站的长凳上,无法行动。虽然之前有过瘫痪的病史,而真正的原因是来自精神上的“瘫痪”。雅科布曾坦率地承认他发现自己在有些日子里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无意义的但仍在新陈代谢的生命”。在他看来,生活中不存在什么答案,一切事物、现象都毫无差别,政治上无所谓左右,道德上无所谓善恶,艺术上无所谓美丑,因此人们无谓纠结于此。雅科布这种人格和自我的丧失也最终导致了他身体与内心完全“瘫痪”的必然结果。

美国后现代派的小说家善于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系统,去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混乱,疯狂和混沌。20 世纪60 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欧洲人产生不确定性和死亡将近的感觉,这种悲观情绪也在美国大陆蔓延,反文化运动崛起,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和挑战,而此时的美国作家们纷纷感到他们的追求和理想的破灭,发展在这个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小说将不可避免在语言层面受这种思潮的影响,由于后现代小说创作形式和意义的解体,小说的话语因而受到了关注。这种绝望的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

4.1 时代性与科技性

在后工业社会里,科学知识已转化成一种话语,科技与文学的联系已越来越深入,在著名美国后现代作品《熵》中,作家就运用了许多罕见晦涩的词,把物理学概念引用到小说中,揭示作品的主题。当人类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熵”的观念更是逐渐渗入许多敏感的文学家的创作当中。作品借卡里斯托之口,整段讲解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学过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借此预见到了美国文化的“热寂”。也预示着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混乱无序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缺乏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连贯和情节的连贯。由于话语的混杂,能指与所指链条的断裂,导致谈话的双方无法沟通。

4.2 双重视角

冯内古特在《时震》里坦率地写道:“我的儿子写了一本关于自己在60年代發疯的经历的书,书写的是一流的,然后就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在传统的小说创作中,几乎不会出现作者闯进情节之中的现象,尤其是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者的小说。但在后现代派小说中,这种侵入式的话语则屡见不鲜。在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的长篇小说《欺骗》和《夏洛克在行动》里都存在着大量两个视角并存的语句,他们既可被视为客观的,又可被理解为主观体态,如果仅就某一个话语与段落而言,双重视角可以使读者对某一个动作或场面有立体的感受,然而就整个故事而言,作者则提供了不同的判断和态度,在整个叙述中这种差异则增加了文本内在的深层含义。

4.3 矛盾性

美国后现代小说经常用满不在乎的反讽形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充满冷漠,戏谑,反讽和嘲弄。这正如美国批评家哈桑所说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公开的、滑稽的、移位的和不确定的形式,实质上带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19 章中有自相矛盾的修饰词:它既成功,又不快活,既满足又不踏实,既英俊又不好看。此类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而在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的深处》中也处处体现出矛盾的语言。如“我的房子,我的猫咪,我的伙伴”,“我可以做任何事……又做不了任何事”。对于猫咪“迪克先生”,“你是机器,又不是机器”这些是非虚实的同时存在,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文本。

5 结束语

后现代小说的问世,在文学史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它的特征与特点为其自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们在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以及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英国的后现代主义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虽在形式和特点上存在这一些异同,但后现代派小说家们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走向精神的荒漠和不确定的平面。它以颠覆和解构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破坏,批判和不确定性,这也许是后现代派作家们对现实最真切的解读和心声。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 词汇学研究[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 2007

[2] 罗常培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M] 北京: 开明书店1 2008

[3]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M].陆凡,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柳鸣九.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周春阳(1985-),沈阳化工大学教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