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爱情隐喻的文化映射

2014-09-25 01:16万海玉
卷宗 2014年8期

万海玉

摘 要:中英爱情概念大部分是借助已知的具体经验和体会,化抽象为具体的隐喻化过程。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常常借助隐喻才能以表达。爱情隐喻在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映射上,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各国人们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语言;爱情隐喻;文化映射

1.概述

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就指出隐喻是用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到了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提出了他的“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新意义创生的层面来加以研究,从而突破了传统修辞学中将隐喻看做是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认知研究时代的到来。在该书中,隐喻被定义为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领域的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究竟何谓隐喻?如果要我们给隐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的话,隐喻就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把握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所谓“把握”,指的是感知、体验、想像、理解、谈论的总和;所谓“文化行为”,指的是心理行为和语言行为的总和。

总之,隨着概念隐喻理论的诞生,人们对于隐喻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革,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方式,人们往往借助隐喻进行日常思维。其实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被世界人民广泛应用于文化生活中。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与此同时,隐喻与文化也密切相关,隐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不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就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的文化映射进行研究。

2.英汉文学作品中爱情隐喻的文化共性:

爱情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征性涵义,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人们也不可能充分理解它。中英爱情隐喻的共性由于文化间具有一定的共性,且英汉两民族大都有相同的身体和物质经验、相同的心理和生理基础。英汉两民族人们的不断交往,也可以使文化间缓慢融合。所有这些使得中英在爱情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隐喻的种类我们可以指出三种广义上的隐喻:有形的、无形的和两者的结合。1. 有形的隐喻,指那些从一些视觉的或是物质的属性(像城堡的住宅、有天空一样屋顶的寺庙)出发直接获取的隐喻;2. 无形的隐喻,即那些隐喻创作是从一个概念、一个主意、一种人的状态或者一种特质(个性鲜明的、自然的、社会的、传统的、文化的)开始的;3.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是那些视觉和概念相互叠加作为创作出发点的要素。

(1)用具体事情隐喻爱情:爱情是复杂抽象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或有形的事物来描述它。

例如:中:他们双双坠入爱河;英:I was filled with love.(都用容器中的液体来隐喻爱情)

中: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了;英: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用植物来隐喻爱情指的是爱情是有生命的)

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英:It was all lovely dovey. (用动物来隐喻爱情)

中:普希金在决 斗中被他的情敌杀死;英:He conquered her. (都用战争来隐喻爱情在恋爱过程)

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英:You go your way and I will do mine. (用旅途来隐喻爱情例如)

(2)无形的隐喻:例如

中: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之中;英:We were engulfed by love. (都用自然力量来隐喻爱情)

中:他被初恋烧昏了头脑;英:I was magnetically drawn by her. (用物理力量来隐喻爱情)

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英:I felt hot all over when I saw her. (都用体温来隐喻爱情)

中:第一次碰到她的手,他的心开始狂跳起来;英:His heart was throbbing with love. (用心率加快来隐喻爱情)

(3)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隐喻:例如

中:看到心爱的她,他激动得脸红心跳;英:There was a glow of love in her face. (用脸红来隐喻爱情)

中:他为爱情而疯狂;英:You make me going crazy. (用精神失常来隐喻爱情)

中: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英:Love is intensity. (用亲密来隐喻爱情)

中:国色天香、如花似玉;英:Shes a dazzling beauty. (用美好的东西来隐喻爱情)

3.英汉文学作品中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源于中国千百年来特有的文化和中国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必须与目的语的文化密不可分。使用隐喻要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

(1)地域联想不同: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喜欢航海,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有关的事物。而中国人由于长期的农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其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因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而且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多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形象思维更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形象表达思想。例如:

蟋蟀在英语中是个欢快的比喻形象,如“a merry little cricket”(快乐的小精灵),而在汉语中它总是以凄凉伤感的形象出现。又如,狗以忠诚侣伴的形象深受英语民话的褒扬,因而以“dog”为喻体的英语喻多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权贵)“ jolly dog”(快乐的人)。相反,汉民话则把狗看成一种讨人嫌的动物而横加贬抑,诸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狗”、“丧家狗”、“夹着尾巴的狗”等。

(2)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 月亮、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例如:

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

英: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3)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隐喻联想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例如:

中:菩萨心肠 相近的英语成语“天怜受难人: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

(4)颜色的联想不同: 例如:红色在英汉文化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汉语的“朱红”,代表显贵,以前的豪门巨户都有朱漆大门。然而在英语中,vermilion只表示朱砂的颜色,本身不具备相当的联想意义。

(5)动、植物的联想不同:例如:“Lion and Unicom”(“雄師”代表英格兰,“独角兽”代表苏格兰)还是英国王室纹章上的动物。“狮子”在汉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

梅花性耐寒,在严冬绽放,色洁香清,于是梅花和严冬有了不解之缘,常用来比喻高雅纯洁。但英语文化中的“plum blossom”(梅)却都没有这一层意义。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喻与爱情完美地统一于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强在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文化背景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是隐喻概念形成的源泉,是研究隐喻思维的沃土。这种认知共性又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喻体的选择上。从隐喻的角度理解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隐喻的本质和特征,读懂隐喻的爱情,理解汉英民族的爱

情观。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子光,1992,〈〈中外文学名作爱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3]胡壮麟.认识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白小兰, 隐喻辨认及其语用意义(J), 西安外国语学报,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P11-13.